埋在路下的親情與缺憾(2 / 2)

可是,蔣開合怎麼也沒想到,他心愛的女兒竟然走得那麼快,那麼急。孩子生前最大的心願就是能看一眼爸爸沒能滿足她,女兒不得不帶著無盡的眷戀離開了人間。

鑿岩穿洞,跨越天險鋪通南昆鐵路,都是數以萬計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們作出的輝煌業績。可誰又知,他們付出了多大的犧牲,他們為鋪通南昆鐵路埋藏了多少親情與缺憾!

編者按語

編完這篇通訊,我的眼睛潮濕了。

這三個小故事,隻是從築路大軍工作生活的海洋中采擷的幾朵浪花。從這小小的浪花中,可以看到廣大築路工人為了築路通車作出了多麼大的犧牲,鐵路下埋藏了他們多少親情與缺憾,他們的敬業精神多麼難能可貴!這種精神值得全社會學習,值得廣大群眾謳歌,那些隻知向社會索取的人應在他們的精神海洋裏受到洗禮。

(載1997年7月10日《鹹陽報》)

評述

這是作者兩次到南昆線采訪獲得的幾個突出典型事例。1997年3月18日南昆鐵路全線通車,作者抓住南昆鐵路通車的機會,決心對南昆線進行再宣傳,以擴大二十局的社會影響。於是,精選了這一組人物,以《血灑紅土地》為題寄到有關報社。《埋在路下的親情與缺憾》這篇通訊,是《鹹陽報》1997年7月10日頭版頭條配編後發表的。

在其他報發表的還有:1997年4月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以《讓生活缺憾減少到最少》為題發表,1997年4月16日《人民鐵道》報以《血灑紅土地》為題發表,1997年4月19日《科技日報》以《為了紅土地》為題發表,1997年5月1日《西北建設報》二版頭條以《血灑紅土地》為題發表,1997年5月3日《陝西工人報》二版頭條以《南昆塑像》為題發表。這篇稿子還在《陝西工人報》“寶橋杯通訊大獎賽”中獲得一等獎。

這篇通訊寫作具備了這樣幾個顯著的特點:

其一,精選事實,以小見大。對采訪到的人物事件用心比較,從中精選出最有價值、最能反映主題思想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有價值的實事未必就是大事,平凡孕育偉大。一滴水見太陽,一滴水能映出太陽的光輝,新聞作者就是要努力尋找到能夠映出太陽光輝的那一滴水。

其二,堅持“用事實說話”。用報道事實向讀者闡明某種思想和觀點,不特意將它指出來,而是通過敘述事實使之自然地顯示出來。

其三,反映主題,借口說話。這篇報道借用了一篇作文、一封來信、兩封電報等客觀事實,反映了他們的爸爸——南昆鐵路建設者們無私奉獻的精神!讀來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令人肅然起敬!

其四,要言不繁、畫龍點睛。通篇語言精練、生動、鮮明。在敘述事實之後,順勢進行一番議論,並以此收尾,使事實更清楚、更完整,使新聞事件所揭示的主題思想得以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