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將雄風(1 / 1)

當國有企業麵臨市場疲軟,原材料漲價,大麵積虧損的困境之時,雄踞大西北這片古老黃土地上的鐵道部二十工程局,卻異軍突起,獨領風騷:產值和利稅連年遞增,扶搖直上,1993和1994兩年的利稅相當於前8年的總和,各項經濟指標均躍居全國建築行業先進之列。

他,鐵道部二十局局長邢福海,以其雄才大略和超人膽識,塑造出一個“鐵將”的風采。

由於曆史的原因,鐵二十局1984年脫下軍裝闖市場,曾幾度與“死神”擦肩而過。這支擁有1.3萬餘人的隊伍,當初幾乎有大半停產息工,攬到幾項大工程卻又以低價中標入不敷出。盡管這支具有光榮傳統的隊伍特別能戰鬥,但在市場經濟的風浪中,他們翅膀畢竟嫩了點,厄運接踵而至,全局負債累累,隊伍在低穀中徘徊。

1992年,47歲的邢福海受命於危難之際,擔任了鐵道部二十工程局局長。

“市場不相信眼淚,市場不同情弱者,鐵二十局的出路在改革。”邢福海充滿激情,與黨委書記簡盛雨一起部署著一招自己救自己的棋:

改革內部管理機製,“精局、強處、靈活項目部、強化工程隊”。局機關“三三分流”,即1/3下基層,1/3辦三產,1/3留機關。全局以推行和完善項目法施工為突破口,建立多種形式並存的多元化施工管理格局;

不被兩條鐵軌所局限,走出鐵路,麵向社會,躍入到市場的汪洋大海裏去抓“活魚”、“大魚”;

興辦三產,發展多種經營,實行集團化、規範化管理模式。成立實業集團總公司,下轄城建開發、技術開發、機械經租、物資、工貿總公司。統管上海、廣州、青島、南通、西安、蘭州辦事處和上海聯營廠、商州大理石廠;

推行專業化管理,向高、精、尖技術高峰進軍,各工程處、公司逐步形成自己的專業特色,建立以承建鐵路、公路、水電、城建為中心的施工運行機製;

改革人事用工製度,實行全員合同管理,幹部、工人逐級簽訂聘任合同書,雙向選擇,競爭上崗。推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以多種分配方式為補充,體現績能優先、公平合理的分配製度。

改革,衝破了生產力發展的束縛,給企業注入了勃勃生機。1993年,完成產值8.6億元,實現綜合經濟效益4000餘萬元。

透過耀眼的輝煌,邢福海和其他局領導冷眼審視市場,也審視明天,為鐵二十局的振興提出更高、更遠大的戰略目標。

邢福海主張向現代企業製度靠攏,必須全麵推行企業人格化管理。他說,企業人格化管理,即領導班子人格化,塑造好自身形象;生產經營人格化,攬幹並舉,幹好為本,恪守合同,信譽至上;企業管理人格化,提高全員素質,增強競爭能力。

對於科技與人才,邢福海更是頭腦清醒,他精心製定了推進科技興局、優化整體功能的發展戰略;主持對全局百名青年知識分子現狀調查,輪訓青年科技幹部,重在培養跨世紀人才;不惜代價,內培外送,對工程項目指揮長、段、隊長和工班長普遍進行輪訓,開展群眾性崗位練兵和技術比武活動;製定傾斜政策,重獎、重用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才,為人才輩出和施展才智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一個企業猶如一個家庭,當領導的要把這個家操持好,讓職工生活得更美好,責任重大啊!”邢福海如是說。

1994年,鐵二十局這個大“家庭”,經曆了建“家”以來最紅火的一年:蘭新、寶成鐵路複線,寶中、南昆鐵路工程施工高歌猛進,在全線樹起了32塊“優質樣板工程”,連創我國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跡。與此同時,路外工程精益求精,所承建的27項工程項項盈利,無一虧損,在社會上塑造了鐵二十局的良好形象。

新年伊始,出國考察歸來的邢福海躊躇滿誌。他充滿自信地說:“我們要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加速發展,力爭產值、利潤的最大突破,早日跨上全國同行業榜首!”

邢福海,猶如一隻頭雁,正領著振翅的雁陣,飛向新的天地……

(載1995年1月25日《西北信息報》)

評述

邢福海,1996年至1999年任二十局局長,在二十局發展史上為官一任。1995年,時值二十局承建的蘭新、寶中、南昆等幾條鐵路修建一路凱歌,二十局改革發展也取得新突破。於是作者對邢福海進行簡要采訪,寫就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