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蘭新複線施工進入攻堅階段,為確保“9.19”按期鋪通局管區,局長邢福海、黨委書記簡盛雨等局領導先後去蘭新線現場辦公,就地解決施工難題。
“龍頭”舞起來,帶動“龍身”,擺起“龍尾”,鐵二十局猶如蛟龍入海,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搏擊中流。
輝煌篇
10年戰果輝煌。鐵二十局在鐵路、高速公路、國際機場、水利工程、市政建設等一係列施工中捷報頻傳。記者大體作了番統計,10年來,他們創優質工程243項,國優、部優工程96項,各類樣板工程63項,實現產值近30億元。去年完成產值8.6億元,5個工程處均突破億元大關。
然而,鐵二十局的領導們卻說:“隻要深化改革,產值、效益再翻幾番也是有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已不再是剛脫下軍裝時那支麵對市場大海不知所措的隊伍了,他們瞄準了更高的目標。
他們說,日本大成公司1.7萬人,年產值上百億元,而我們呢?
於是,“精局、強處、靈活項目部、彈性施工隊”和加快發展“三產”的措施相繼出台;三項製度改革、清產核資、股份製試點等,給企業注入了活力;成立10大公司,下放人、財、物大權,待遇向一線傾斜。一線工人月收入上千元不算稀罕,大批機關幹部爭下基層。
鐵路施工是他們的強項。兵改工後,他們交付的第一條鐵路線是陝西罕東線。在這條35公裏的鐵路施工中,他們采用滑模施工的文中溝大橋,建成了我國最高的空心橋墩;杜康溝高填路基,填補了我國鐵路建設史上的空白;大秦鐵路灤河特大橋施工,榮獲國家金獎。
寶中鐵路施工,該局以科技為“龍頭”,獨家實行技術承包,嚴格獎懲責任製。全線評出39個優質樣板工程,鐵二十局占了9個,居全線11家參加單位之首。
南昆線施工,27座2000米以上長大隧道施工,該局白土山隧道率先貫通。
蘭新複線建設,該局提前42天載入竣工史冊。
滬杭複線,實現了鐵二十局“戰上海,占上海,逐鹿華東”的戰略構想。建成了全線質量最優,被稱為“工藝品”的37號大橋。
逐鹿華東,一炮打響。一整套高技術的新工藝、新工法,為該局市場競爭助了威,良好的社會信譽促成了上海清浦水晶宮別墅群工程、中港合資上海東站不夜城工程。
紹興、蘇州、杭州等地,5個多億的工程早已成了該局的盤中餐。許多著名工程發包單位希望與鐵二十局合作……
今天鐵二十局,已發展成為鐵路、公路、能源、國防和城市建築領域的現代化大型工程施工企業。這裏有一組輝煌的數字:1984年,產值0.82億元,1993年,8.6億元,增長10倍;全員勞動生產率1984年4669元,1993年45000元,又是增長了近10倍;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5%以上,比1984年上升了30個百分點;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
成就顯赫。可鐵二十局的決策者們卻居安思危。因為他們是與死神握過手的勇士,透過耀眼的輝煌,冷眼審視市場,也審視明天!
(載1994年10月21日《勞動周報》)
評述
從1984年鐵道兵集體轉業到1994年整整10年。10年一個圓輪,理應有個結論,有個評說。我們這支隊伍充滿著傳奇色彩,當年的鐵道兵,如今告別軍旗,脫下軍裝闖市場,經曆了什麼,發展了什麼,鑄就了什麼,給人們帶來了什麼?
10年風雨,千山萬水,無不令人感慨萬端。如果說這支隊伍剛脫軍裝時還很幼嫩,如今則日漸成熟,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輝煌是屬於我們的!
《生死大抉擇》這篇通訊,真實地記錄了這支兵改工隊伍10年的風雨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