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汗水,一分成果。他負責施工的工程質量合格率為100%,在全線結構物施工檢查評比中奪得了第一名。其中1座中橋被評為“優質工程”,1座箱形橋被國家重點建設指揮部評為“樣板工程”,他本人也被鐵道部授予“全路青年功臣”稱號。
石家莊鐵道學院一同畢業的喬衛青、任婷的婚禮是在蘭新複線工地上進行的。可婚禮還沒進行完,擔任新河橋、黑河橋技術主管的喬衛青就上了施工現場。4月,任婷懷孕了,可他們為不分散精力,考慮再三,最後還是去醫院做了流產手術。事後隊長知道後登門看望,說他們夫妻為蘭新建設做出了犧牲。可小喬說:“盡管我作為獨子,這樣做有點愧對年過古稀的父母,可我們畢竟還年輕。”
薛俊鋒和趙愛玲是一對恩愛夫妻,蘭新複線剛開工,他們從學校畢業後雙雙來到火熱的複線工地,一個負責橋涵技術工作,一個負責內業、統計報表工作,夫妻倆互幫互學,配合默契。一年後,經他們之手幹出了2個“樣板工程”,一處破例吸收畢業僅一年的薛俊鋒火線入黨,小趙也被黨組織列為入黨培養對象。
今年臘月28日,是妻子臨產的日子,從工地回來的薛俊鋒高高興興地攜同愛妻走進了山丹縣人民醫院。隨著“哇”的一聲啼哭,一個小生命降臨人間。然而,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妻子患上了可怕的血液病毒症,永遠地閉上了雙眼,一個小時以後,孩子也悄然離去……
如果妻子在懷孕期間去醫院做個全麵檢查;如果聽信父母的話回陝西老家去生;如果能早點回家,早點檢查。然而,一切都晚了,這對大學本科畢業生,一心撲在蘭新複建設上,從未離開工地半步。
趙愛玲生前提出要看春節聯歡晚會,大年三十晚上,薛俊鋒給趙愛玲放了一把椅子,喃喃地說:“愛玲,你坐這裏,我坐這裏,你喝水,咱們一塊看。”節目開始了,他一邊看,一邊講,誰主持、誰主演,說個沒完。
趙愛玲生前多次提出要穿一件紅色羊毛衫,可從未顧得上進城去買。火化那天,薛俊鋒特意去山丹縣城買回一件紅色羊毛衫給愛玲穿上。換衣服之前,薛俊鋒端來熱水給愛玲擦身。他一邊擦一邊問:“愛玲,這水燙不燙?”
趙愛玲從小沒了父親,姊妹5個,她最小。噩耗傳來,老母親當場昏厥過去。薛俊鋒家兩位老人也掛上了吊針。趙愛玲的三姐姐和姐夫給愛玲送行,帶來了雪白的饅頭,為的讓愛玲吃一頓娘家的飯,送來了穿的、用的。老母親交代:早點把那苦命的女子領回來,讓娘好好看看……
趙愛玲走了。薛俊鋒把鋪蓋一卷搬到了工地,建議隊長開辦技術學習班,他要求擔任教員,全身心地投入到複線建設之中。
蘭新複線今年“9·19”全線拉通的號角已經吹響,一條新的鋼鐵大道正加速再加速地向前延伸。蘭新複線的建設者們所譜寫的偉大的建設之歌,所創造的新時代的“蘭新”精神,將與祁連山並存,與日月同輝!
大西北人民不會忘記他們!
共和國不會忘記他們!
(載1994年8月17日《中國鐵道建築報》)
評述
1994年3月作者到宣傳部報到不久,便選擇到蘭新複線采訪,同行的還有《鹹陽報》社編輯羅健。
這次采訪曆時20多天,一個點一個點地過,采訪工作紮實細致。采訪之後,便關起門來一口氣寫完了《絲路織彩虹》這篇長大通訊。
這篇通訊是對以前寫作的一個重大突破,因采訪到的素材很多,寫起來很順手,通篇感到很厚實,一個個鮮活的麵孔躍然紙上,一個個生動的事例,感人至深。尤其是在寫一處年輕女技術員趙愛玲時,作者寫著寫著就失聲痛哭起來,擦幹眼淚又寫,寫著寫著又哭,就這樣在哭聲中寫完了這篇文章。
很感謝《中國鐵道建築報》的領導和編輯們,這篇文章發表在二版上部,占用了2/3的版麵。發表時還配發了兩幅照片,標題製作得也很大,加底紋,底紋黑白結合,虛實結合,很醒目,也很有特色。
這次采訪收獲頗豐,作者帶著寫好的這篇通訊和3大本采訪素材滿載而歸。回來後心情怎麼也平靜不下來,蘭新複線建設者的身影在眼前不斷閃現,於是作者又拿起筆寫了《敬禮!蘭新複線的建設者》長篇人物通訊,文中4個小標題是這樣製作的:“老鐵”,一個備受尊崇的稱呼;婚禮,在蘭新複線工地舉行;犧牲,豈止在戰場;這裏,群星燦爛。這篇通訊在《西北信息報》一版上發表,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