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4月下旬,春回西北高原。擔負蘭新複線黑河橋施工的二十局一處三段九隊,抓住施工的黃金季節,晝夜鏖戰。
黑河橋位於張掖市以西K549+461.48地段,橋全長93.4米,3個孔跨。該地段經蘭州設計院勘測後,認為地質結構複雜,而且河道長年水流湍急,決定橋基采用沉井設計施工。
黑河施工,九隊職工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自製吸泥機,利用壓風抽,失敗了;地殼堅硬,采用小型鑽機開挖,失敗了;後來他們把鑽頭加大到1.25米,方取得成功。
黑河施工除地質複雜外,還要打好“水戰”。自開工以來,祁連山融化的雪水和雨水不斷襲來,大的洪水就經曆了8次。去年6月,山洪突然暴發,河水猛漲,最高水位高達2.8米。“保住大橋,保護國家財產”,全隊職工從心底裏發出同一個聲音。職工們跳入泥水中展開搏鬥,加固圍堰,壘支擋牆,奮力搶運工程物資,將機械車輛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經過6個小時的緊張戰鬥,來勢凶猛的洪水終於被製服了。
12月28日,黑河開始架梁,九隊職工頑強奮戰4天4夜,於31日晚11時14分架通,比上級規定時間提前了46分鍾。隊長馬克林提著鞭炮,從橋東頭走到橋西頭,工地一片歡騰,職工們相互擁抱,熱淚滾滾。
今年4月6日至10日,是新華莊站封鎖改造的日期,按照蘭州鐵路局的給點封鎖命令,每天封鎖時間為2個半小時。擔負這項艱巨任務的是二十局四處三段。9時整,隨著四處處長、蘭新指揮長郝迎生一聲令下,精選的500名壯士以猛虎下山之勢跑步就位。拆除舊線,清理現場,排軌滑入,一切在緊張有序地進行。
10時許,天公突然翻臉,頃刻間狂風大作,黃塵滾滾,天昏地暗,能見度不足10米。據氣象部門監測預報,這是繼去年5月5日河西黑色風暴之後發生的又一次曆史罕見的強沙塵暴。
鐵道部蘭新建設辦公室、蘭州、武威分局、嘉峪關水電段、清水工務段的領導趕來了;指揮長孔鳳揚、總工邵青海趕來了。諸路領導周密安排,緊急部署,很快,搶險補救突擊方案形成了。
在異常惡劣的環境中,三段的職工沒有低頭,沒有退縮,頑強奮戰。他們白天拆除舊軌更換道岔,夜間加緊養護,一連5天5夜沒離開自己的崗位。
10日13時,當蘭新線封鎖換軌宣告提前1小時勝利完成時,郝迎生這位標準的山東大漢,熱淚在臉龐的泥塵中衝出兩行痕跡,在場的500名職工,像剛出土的“秦俑”,紛紛抱作一團。
“這是一場鬥智、鬥勇、鬥大自然的偉大壯舉,是西北鐵路建設史上打得最漂亮的一次攻堅戰。”蘭州鐵路局局長王國良如是說。
(四)
蘭新之戰,英勇悲壯。在這片熱土地上,湧現出數不清的英雄,留下了數不清的動人故事。
有人說,蘭新是座大熔爐,對老同誌是一個拚搏的機會,對年輕人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二十局蘭新築路者中間,尊稱“老鐵路”的隻有3個人:指揮長孔鳳揚、副指揮長董學彬、總工程師邵青海。這3名“老鐵路”,都是50年代的大學生。蘭新之戰,他們作為“司令部”的核心人物,崇高而神聖。副指揮長董學彬說:“曆史提供了這個舞台,我們就要在這個舞台上演奏出有聲有色的話劇。”指揮長孔鳳揚更是一針見血:“我們在河西走廊鋪架的231公裏鋼軌,必將在地球上留下一道深深的痕跡!”
是啊,為演好這出活劇,為在地球上留下一道深深的痕跡,為蘭新複線的早日鋪通,這支英雄的隊伍用自己的青春熱血,譜寫出一曲曲催人淚下的戈壁新曲。
27歲的技術員李永堅,是學習工民建的,在蘭新卻幹起了橋涵,負責一個隊的結構物施工。白天,他帶著幹糧在戈壁灘上往返穿梭於8個結構物之間,進行現場監督指導,每天行程數十公裏;晚上,他借助工棚裏微弱的燭光熟悉圖紙,計算數據,填寫技術資料。去年4月,在K421+394.19箱形橋施工中,他與4隊隊長趙成寶一起帶領職工突擊7天7夜,當澆注完最後一盤混凝土時,他卻站不起來了,工友們將他架回了工棚。
李永堅抓質量是出了名的。一次在大沙河中橋3號墩支模板時,已立好的模板偏離中心線10毫米(允許誤差為20毫米以內)。他發現後當即責成木工班重新調整,經反複檢測,直到基本消除了誤差,他才下達了開盤澆注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