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夫的頭三腳(2 / 2)

(三)

在企業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各譜各的曲,各念各的經,可李從夫隻認準兩個字:一個是“地”,一個是“天”,用他的話說,“地”就是相信職工,依靠職工,確立職工的主人翁地位,這是基礎;“天”就是政策規定,領導層要善於捕捉機遇,正確決策,這是保證。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1989年12月,鐵二十局攬下渭河電廠護堤工程。局長孔慶雲把標書放在建工處領導麵前,隻說了12個字:“準備接受表彰,準備接受處分”。郭文山、李從夫當場拍胸脯:我們把烏紗帽拴在腰帶上,拚了!

雪花飄飄,寒風凜冽。建工處的決策者圍坐在二樓會議室裏,運籌帷幄,調兵遣將,一個以副處長董學彬為項目經理的指揮機關迅速組成,李從夫作戰前任務動員,接到標書第二天隊伍上場,第四天開工。甲方驚呆了,讚揚這支兵改工的隊伍仍然保持著軍人的作風。

上場300名職工連元旦、春節都不休息。大年初二,李從夫趕到工地上看望職工,正月十五,他又去工地住了7天,與工人們吃在一起,幹在一起。為趕在洪水到來之前完成水中築壩任務,他率領機關人員,帶著工具、幹糧每周兩天到工地參加義務勞動。

幹部的行動就是無聲的命令,領導者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打動著工人們的心。冰天雪地,三隊組成搶險突擊隊,在工班長於永川的帶領下,冒著生命危險在刺骨渾濁的渭水中作業40個日夜;赤日炎炎,渭河灘頭,職工們頂著50多度的高溫組裝鐵絲籠,抱著石頭就像抱著個火爐,手掌、小臂、腹部燙起了泡,磨破了皮。

濟青高速公路是國際招標工程,國際監理人員要求“苛刻”,工程幹幹停停,職工怨氣很大。在短期內,李從夫兩次到濟青,提出“主動適應監理,嚴格技術規範,提高技術素質,爭創一流工程”的方針,同時建議處裏撥款2萬元,補貼一線職工生活。

正是這個“天地”效應,使得曾一度窮得丁當響的建工處崛起低穀。1990年實現利稅245.8萬元,一躍成為全局盈利冒尖戶,捧回來了“振興杯”。同年,企業檔案、計量管理雙雙晉升為國家二級,並跨入“省級先進企業”的行列。

(載1991年4月1日《四海報》)

評述

李從夫1988年10月出任二十局建工處黨委書記,1997年4月離開建工處到局工會任副主席之職。李從夫上任之時,建工處並非是一個富裕之處,而恰恰是一個“虧損大戶”。麵對現實,他迎難而上,率先垂範,與處領導班子一道實施了治處富處的大變革,使建工處短期內發生了巨變,從中也顯示出他全麵的綜合素質和高超的組織領導能力。

當時作者在建工處任宣傳科長,見證了這段不尋常的曆史。這篇文章、記述了主人公是如何使建工處在短期內崛起低穀,走向富強的。但由於初學寫作,文章寫得缺少深度,缺少細節描寫,思想性也不夠強,使文章顯得不那麼豐滿、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