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壯歌(2 / 3)

鑄造“工藝品”的能工巧匠

“這哪裏是堆碼的石頭,簡直是一件精致的工藝品”。中國鐵道建築工程總公司副總經理陳嘉珍巡視工地後感慨地說。

這是對工程施工管理者的讚譽,也是對廣大職工勞動價值的肯定!

俗話說,水火無情。渭河之戰勝負難測,事關重大。二十局局長孔慶雲將標書遞給建工處副處長董學彬時,隻說了12個字:“準備接受表彰,準備接受處分!”處長郭文山,黨委書記李從夫、副處長董學彬當場向局領導表態:“我們把烏紗帽拴在褲腰帶上,拚了!”

渭河電廠護堤工程,按渭河5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是一項控製施工時機的工程。工程施工的最佳時機是每年冬季的枯水期,而枯水期具有不確定性,時長時短,又是冬季水中作業,稍有疏忽,就會錯過時機,延誤工期,形勢十分嚴峻!

分析表明,控製工期的關鍵有兩條,一是近16萬方石料供應問題,二是施工方案的確立。經調查與此項工程同時開工的附近還有3家,均需大量石方。而拉運片石最近的料場也是60公裏開處,還得在短期內完成,難度相當大。

這一關闖過來了。他們竟然神奇般地調動了附近6個縣2個市3個部隊的運力,拉運片石的車隊晝夜不停地湧向工地,高峰期日進車700輛,日進片石3700多立方米。工地每天24小時都有人值班,隨到隨收,當場結賬。同時周密安排拉運片石一次到位,減少了二次倒運,爭取了寶貴時間。

工程設計時間為1989年3月,曆經汛期雨水衝刷,河岸線北移136米,主流區域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原設計2.9公裏長主堤在水中隻200米,現變為2000多米在主河道位置,測量水深,大部地段為3.8米。這些因素無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同時也加大了風險!按設計單位要求,3月“桃花水”下來之前主堤第一層必須填築完工,5月汛期到來之前2層鐵絲籠以下石方施工完工,6月底擺放完第3層鐵絲籠,以搶在洪水前頭。否則將前功盡棄,後果不堪設想!

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在對渭河反複實地考察和測算後,經與設計建設單位商定,在主堤填築上,變原分段填築為強行通過,一次成形;在第一層鐵絲籠擺放上,變水中作業為陸地作業,采取先填築土方露出水麵,再開挖至標高位置,然後擺放鐵絲籠的施工方法。

實踐證明,此項方案的確立,對加速施工進度,降低物質消耗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經濟效益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90年1月13日,填築主堤的攻堅戰役打響了。

擔負土方施工任務的處機械化施工公司,在局機械化公司緊密配合下,頂風冒雪,日夜奮戰,堤壩在一米一米地向前延伸。與此同時,散拋片石和第一層鐵絲籠的擺放也向前推進著。

為減緩急流對主堤的衝刷,生產調度室向三隊下達了圍堰截流的任務。共青團員餘永川一馬當先,挑選了7名水性好、體質強的棒小夥子組成了水中特級作業隊。他們在刺骨渾濁的渭水中奮戰了整整40個日夜,被人們譽為渭河工地上的“八勇士”。

2月28日,主堤填築比原計劃提前10天合龍!

5月23日,兩層鐵絲籠擺放比原計劃前8天完工!

數月來,職工們和石頭結下了不解之緣,搬石頭,抱石頭,裝石頭,壘石頭,有的小夥子晚上做夢抱著的也是石頭。在他們精心擺放下,到6月中旬,1、2、3層鐵絲籠層次分明地坐落在41個雁翅壩上,垂直、牢固、密實、平穩。

有人作過統計,從2月到7月,石方施工人員每人每天抱3方石頭,折合裏程16公裏,5個月就是2400公裏,等於抱著石頭從西安走到北京,又從北京返回西安。

7月初,陝西境內暴雨成災,渭河洪水流量每秒2500立方米,達到10年一遇洪水標準。而大堤在特大洪水襲擊下巍然屹立,穩如泰山!

架起通向心靈深處的一座橋梁

這是一個謎。

冰天雪地,寒氣逼人。職工們赤著腳在爛泥灘裏抱石頭,幹一天活下來都成了“泥人”;跳進刺骨的河水中打樁圍堰,爬上岸,就癱倒在工地上;烈日炎炎,室外溫度高達50多度,他們抱起一塊石頭就像抱著一個火爐;汽車司機在悶熱的駕駛室裏,每天作業10多個小時,屁股都燙起了水泡。擔負渭河電廠擴建護堤工程施工的二十局建工處的職工們,莫非在玩命?

解鈴還需係鈴人。

這裏讓我們先看看項目總指揮長董學彬。他始終處在矛盾和問題的漩渦之中,日理萬機,運籌帷幄,擔子沉重。屬於搶險性質的護堤工程,如果在某一點上有疏漏,就會招來前功盡棄、付水東流之禍。7個月來,這裏天天處於“戒備”狀態,使得他周身每一根神經都繃得緊緊的,一旦遇到情況,他總是全力以赴,豁出命來幹。

7月初,接連幾場大暴雨,渭河水位一下子上漲了2米多,他在工地上組織抗洪搶險,3天3夜沒合眼。7月7日他回來剛躺在床上,又接到駐地政府抗洪搶險的指令,他二話沒說,帶上一支150人組成的突擊隊,火速趕到現場。抗洪搶險的任務出色地完成了,他也累倒了。

項目副經理甘青鬆、張書玉,堪稱董經理的左膀右臂,一個負責計劃經營,一個負責施工生產,各自獨當一麵。自去年12月中旬開工以來,他們部署實施了4次攻堅戰役,仗仗都獲勝。工期一再提前,項目施工的主動權也越握越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