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在哪裏?機遇在內部 “管理效益年”+貫徹認證+鐵路會戰大機遇(1 / 1)

二十黨委書記周玉成縱論治企之策

“‘管理效益年’是機遇,貫標認證是機遇,鐵路會戰是機遇,三個機遇加在一起就是一個大機遇。今年這三件事碰到一塊了,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狠抓落實、加快發展。”這是二十局黨委書記、黨校校長周玉成在4月21日黨校第三期崗位培訓班開學典禮上講這番話的。

關於開展“管理效益年”活動,周玉成說,步入“八五”,各施工企業發展很快,積蓄了力量。我們“八五”施工產值、綜合收益、承攬、綜合實力、隊伍素質、科技水平較“七五”有很大提高,但橫比距離拉大。關鍵在人,在班子。近兩年局提出剖析虧損項目部,處罰責任人,製定下發了有關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的一係列決定,重在加大對班子的管理力度。企業要發展,要進步,靠兩個輪子,即管理與科技。目前要集中解決盈利水平低,產值收益率低的問題。同行業搞得好的單位,產值收益率在10%左右,年綜合收益在2億元上下,而我們的產值收益率在5%左右,年綜合收益在6000萬元上下。原因何在?主要是管理粗放,要求不嚴,獎罰不明,導致效益大量流失。去年我講軟、虛、浮,這次鐵路建設動員大會我又講管理軟弱,不分是非的溫情主義。什麼叫不分是非?不分是非就是不按“三個有利於”標準辦事。什麼是溫情主義?溫情主義就是無原則寬容、忍讓、遷就、照顧,心慈手軟,說到底是“老好人”思想。而且形成了一種習慣,一種氣候和環境。這就是“毒瘤”。“毒瘤”不割除,企業難發展。比如上交款,不能逐級按時按數上交,也就不了了之。說“交不了就算了,挺辛苦”之類話的人還很多,這符合把“三個有利於”的原則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嗎?是有利於發展生產力,還是有利於提高企業綜合實力?還是有利於職工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沒有!三條哪一條也不符合。局決定今年開展“管理效益年”活動。強管理,增效益,目標就是要把成本降下來,利潤升上來,讓管理意識、成本意識深深紮根在幹部職工的頭腦裏。

周玉成強調,向管理要效益,我們潛力很大,差距本身就意味著潛力,要挖掘潛力。管理的生命力在創新,在落實。思路決定出路,思路一變天地寬。全局很多工程項目在管理上有創新,顯現出了很強的生命力。落實的關鍵是全局上下形成共識,盯住新目標,抓住成本效益這個“牛鼻子”。以前我講過強化成本意識的“五個”方麵,目的就是叫響成本,大聲疾呼,大張旗鼓,一件一件抓落實。

關於貫標認證工作,周玉成指出,這是全局性的一項重要工作。貫標認證,是管理科學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是質量管理標準化的需要,是企業傳統質量管理乃至全部經營方式的一次重大變革。貫標程序,內容很多,“寫你所做的,做你所寫的,記你做過的”。現在正在編製文件,即進行“寫你所做的”這一步。這是個很大的轉變,與實行“菲迪克”條款一樣,有個認識、適應的過程,認識了,適應了,嚴格按“菲迪克”條款走也就順了。這就是提高,就是轉變。貫標認證也是如此。貫標認證也是機遇,要結合其他工作抓緊抓好。

關於鐵路會戰,周玉成深刻分析了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之後,重點闡述了鐵路會戰的重大意義,強調重在抓機遇,爭取承攬到路內更多的份額。他說,機遇在哪裏?在企業內部,在班子,在隊伍,在萬眾一心的凝聚力,在企業的方方麵麵,全靠自己救自己。內部問題解決好了,抓機遇意識強了,有了高度自覺,我們就能無往而不勝,搶抓更多的機遇,實現更快更大的發展。

二十局黨委組織部、宣傳部、人事處領導,局黨校領導徐寅忠、魏仲英及部分教師出席了今天的開學典禮。

(載1998年4月30日《開路先鋒報》)

評述

二十局黨委書記周玉成理論功底很深厚,他看問題、分析問題很透徹。局黨校舉行開學、結業典禮,周玉成作為二十局黨委書記、黨校校長到會講話。周玉成在黨校講話的新思想、新觀念,每次作者都及時報道出來,這對全局幹部職工轉變思想觀念、推進改革發展和重大措施出台無疑起到了有力的輿論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