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寒酷暑無阻。研究表明,極端溫度會加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一熱一寒,是心腦的“大敵”。
眼下,正值三伏天,“秋老虎”異常凶猛,超負荷的運動會威脅身體健康。苟波建議,應避免過度運動,注意天氣變化。
靠走路減肥。有的人刷步數,是為了“減肥”。幾乎所有的計步軟件都會計算消耗的卡路裏數。但研究發現,這樣的計量方法並不科學,因為計步軟件記錄的隻是行走消耗的能量,不包括代謝的耗能。“人體一天中攝入的熱量越多,器官負擔越重,但如果再進行超負荷的運動,器官的負擔則翻倍,久而久之,加快器官衰老。”汪軍說。
量力而行最重要
研究顯示,成年人每天攝入的熱量約為2100大卡,而維持生命體征和日常活動隻需1800大卡,多出的300大卡需通過運動消耗。成年人走30步可消耗1大卡,若要甩掉這多餘的300大卡則需走9000步左右。為此,原國家衛生部曾發出“每日一萬步,吃動兩平衡,健康一輩子”的呼籲。那究竟如何走合適呢?
下午或傍晚效果更好。苟波說,健步走的最佳時間為晚上的5點至8點,上班族時間受限,可利用下班回家路上的時間多走走。如果實在沒有時間,也可選擇工作間隙,分兩三次去完成,一樣可以達到健身的效果。
走1小時,跑半小時。“走多少、跑多少算合適”是不少健身愛好者的困惑,苟波建議,通常情況下,健步走推薦量保持在每天1小時,跑步半小時左右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如狀態不好可適當減量,甚至不走。
老少鍛煉方法各異。小孩心肺功能活躍,可選擇強度相對較大的短跑、球類運動進行鍛煉,但有先天疾病的人除外。青少年可通過強度高的運動來提高身體素質。對於中老人年,應選擇強度相對較小的健步走,運動前可先做些伸展活動,保持動作協調規範,這樣可減少腦損的發生。此外,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鬆、骨關節病等患者參加鍛煉應谘詢醫生。
強度適宜。苟波說,健康的運動強度可參照心率水平判斷:對於沒有鍛煉基礎的人來說,運動後,用170減去年齡,得出的數字就是恰當強度;而對有鍛煉基礎的人而言,則用180減去年齡。比如,一個40歲的人,最健康的運動就是心率在走路中達到130次/分鍾,並在鍛煉後有微微出汗、腳部輕微酸脹及說話喘氣的現象。
自身及外部環境。步行、跑步應選安全平整的道路、合適的鞋襪;運動過程中會大量出汗,應適時適量補水,以白開水為宜;鍛煉者要學會“看天”,根據天氣情況,調整當天的活動項目及活動量。如遇霧霾天,應盡量在室內進行,如做保健操、原地跑步等。此外,運動後不要立即停止活動,應逐漸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