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杜甫——代前言(3 / 3)

杜甫異常重視詩的藝術功夫,除《戲為六絕句》外,和李白、高適、岑參、孟雲卿等也常常提到“論文”的事。他對於一篇詩的要求非常嚴格,即所謂“毫發無遺憾”。為了達到這種完美無缺的藝術境界,他的創作態度也是非常嚴肅認真的。他不隻是“頗學陰何苦用心”、“新詩改罷自長吟”,而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因此,杜甫的詩不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

我們可以先談談他的敘事詩。這類詩特別值得我們珍視。杜甫以前,文人寫的敘事詩是很少的,敘人民之事的就更少。杜甫的敘事詩,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表現他的現實主義特色最為突出,最為充分。

我覺得,杜甫的敘事詩中,有許多藝術特色值得我們重視。例如,詩人善於選擇並概括具有典型意義的社會現象,他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便是通過典型化而收到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的。杜甫還善於選擇和塑造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往往從同一類型的許多人物中隻著重描寫一個,通過個別,反映一般。例如《兵車行》,隻寫他和那行人的談話,但千萬行人的悲慘命運也就顯示無餘。《前出塞》、《後出塞》等,同樣可以作為例證。

寓主觀於客觀,也就是將自己的主觀意識、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觀的具體描寫中,而不明白說出。這是杜甫敘事詩最大的特點,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領。

比如白居易也是現實主義的大詩人,他的《新豐折臂翁》同樣是反對窮兵黷武的名篇,但作者是站出來發言的,我們隻要拿來和《兵車行》一對照,馬上就可以發現它們之間的差異。孰優孰劣,還可研究,但這差異卻是明顯的。

杜詩中很注意對話的運用和人物語言的個性化。為了把人物寫得生動,杜甫吸收了漢樂府的創作經驗,常常運用對話或人物獨白,並做到了人物語言的個性化。這種例子很多。《新婚別》寫那位新娘子的語言尤為成功。本來是柔腸寸斷,痛不欲生,但又不能不顧慮到自己還是個剛過門的新娘子的身份,所以語帶羞澀,備極吞吐。由於語言傳神,所以我們讀杜甫這類詩,總有一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

采用俗語,是杜詩語言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國詩歌語言發展上的一大革新。自一般士大夫丈人觀之,這種俗語是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但杜甫在抒情詩中用俗語很多,在敘事詩中則更豐富。因為這些敘事詩許多都是寫的人民生活,采用一些俗語,自能增加詩的真實性和親切感,並有助於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如《兵車行》的“爺娘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新婚別》)的“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至如《前出塞》的“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更是有同謠諺。

他提高了俗語的地位,豐富了詩的語言,使詩更接近生活,接近人民群眾;另一方麵又通過千錘百煉創造出珠玉般的、字字敲得響、“字字不閑”的詩句。盧世評“萬姓瘡痍合,群凶嗜欲肥”說:“合字肥字,慘不可讀。詩有一字而峻奪人魄者,此也。”這種例子是很多的。在這方麵,還很值得我們研究、學習。

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抒情詩也有自己的風格。抒情一般易流於抽象,杜甫卻寫得形象和具體。在敘事詩中,杜甫寄情幹事,在抒情詩中,則往往寄情於景,融景人情,情景交融。這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情景同時出現,如他的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江山如有待,花無私”等;另一種是好象隻見景,不見情。如《登慈恩寺塔》:“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但其中仍透露了憂國念亂的心情。“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藤日月昏。”其中也同樣有著詩人跳動的心和那個混亂時代的影子。在敘事詩中,杜甫盡量地有意識地避免發議論,在抒情詩,具體他說在政治抒情詩中,卻往往大發議論,提出自己的政見和對時事的批評。為了適應內容的要求,杜甫的敘事詩概用伸縮性較大的五七言古體,而抒情詩則多用五七言近體,因之這類詩,語言特別精煉,音樂性也強,耐人含詠。

由於杜甫是一個“集大成”的詩人,因此他對後代的影響和貢獻,也是多方麵的、深遠的和巨大的。在我國詩歌的發展過程中,他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把現實主義推向了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他的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和那“即事名篇”的寫作方法,直接開導了中唐時期以白居易為首的新樂府運動。他那些敘事詩,如《兵車行》、“三吏”、“三別”等等,實際上就是新題樂府。

杜甫運用了當時所有的一切詩體,並充分地發揮了各種詩體的功能,為各種詩體樹立了榜樣。詩,在他手裏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用詩寫傳記,寫遊記,寫自傳,寫奏議,寫書劄,總之,凡是他人用散文來寫的,他都可以用詩的形式來寫。在他之前,七言律詩,照例是用來歌功頌德或應酬的,但他卻用來反映現實,這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變革。

最後,有一點我們還必須談到:杜甫是一個具有政治抱負的愛國愛民的詩人,同時也是一個具有樂觀精神和頑強意誌的詩人,盡管吃盡苦頭,也從不曾悲觀消極。這也就決定了他的現實主義,不可能是一種淺薄的現實主義,而是有理想的現實主義。《洗兵馬》可為代表。詩一開始就以飄風急雨的筆調寫出大快人心的勝利形勢:“河廣傳聞一葦過,胡危命在破竹中。”熱情地歌頌了祖國的中興,讚揚了郭子儀等中興諸將,充滿著鼓舞人心的力量。

但另一方麵又提醒統治者要安不忘危:“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過崆峒。三年笛裏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並以幽默而誇張的口吻嘲弄那班因人成事、趨炎附勢的王侯:“攀龍附鳳勢莫當,天下盡化為侯王。”也沒有忘記人民的生計:“田家望望惜雨幹。布穀處處催春種。”詩的結尾,進一步通過美妙的幻想提出了千千萬萬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共同願望:“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賓長不用!”全詩的基調是樂觀的,氣勢磅礴,色彩絢麗,但又兼有清醒的現實主義的批判精神。王安石選杜詩,以此篇為壓卷,是有眼光的。此外,《鳳凰合》、《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都是較突出的現實主義的作品。偉大的詩人杜甫,他的成就是難以盡書的,他對後代的影響也不隻是在文學方麵。大政治家王安石、民族英雄文天祥、愛國詩人陸遊和顧炎武等,都無不受到這位詩人的教益。

一千二百五十年過去了,但當我們讀到這位詩人的作品時,還宛如對麵。

人民是不朽的,深切關懷人民的杜甫的詩篇,在人民心目中,也必愈益光輝燦爛,萬古長存!

本書由拙作《杜甫研究》中的詩選部分改編而成,書的《例言》基本上也就是該卷的《前言》。關於注解,除新注外,對於舊注,也作了較大的修改和補充。這些補充,一般附見於每首詩注的末尾。這篇文章原為紀念杜甫而作,用代前言,似尚無不可,但也作了必要的充實。衷心希望讀者的指教!

蕭滌非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

一九七八年五月再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