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聲音傳遍整個陣地,也傳向了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隨著“長江一號跟蹤結束”的報告,衛星終於落地。預報落點與實際落點僅相差225米。

衛星回收任務成功了,著陸場站的測控回收人員激動地擁抱在一起,汗水和淚水交織在一起。官兵的辛勞終於得到了最好的回報。為此,這個著陸場站榮獲了集體二等功。

在幾十年的工作中,總裝駐陝某基地測控回收部隊著陸場站就是這樣,時常把自己的小家留下來,把著陸場站這個大家遷去遷回,在大遷移中享受他們陸場站人特有的生活,實現著他們陸場站人的價值。

創造一天收發兩星

2005年8月29日,是一個令李延東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開創了我國同一天回收一顆、發射一顆衛星的記錄。這一天,李延東負責組織五院試驗隊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衛星測控管理工作。

5時,在西安參加衛星測控的全部人員上崗,衛星進行第四一九圈測控,完成了回收前全部操作。

7時15分,衛星運行第四二零圈進入地麵測控範圍,地麵發送遙控指令啟動回收程序,衛星順利完成返回調姿、兩艙一次解鎖分離、起旋、製動、消旋、二次解鎖分離、球底關門、拋蓋、開傘等一係列動作。

7時38分,衛星回收艙平穩降落在預定回收區。

按照以往慣例,衛星圓滿成功後應當慶賀一下,但這一天的情況卻非常特殊。

全體試驗隊員馬不停蹄,又緊接著參加基地組織的03星射前合練。

14時,全體人員又準時上崗,參加03星發射測控任務。

16時,衛星成功發射入軌,星箭分離後通過地麵遙控完成規定動作。

17時30分,完成衛星第二圈測控,並通過遙測參數確認衛星工作狀態正常。

至此,李延東緊繃了一天的神經終於鬆弛下來,他心中充滿了抑製不住的喜悅之情。晚餐時他和試驗隊員們紛紛舉杯慶賀,盡情表達著內心的歡樂。

夜裏23時多,衛星總師唐伯昶帶領人馬從酒泉乘轉場飛機趕到測控中心。

在聽取了李延東等人所作的情況彙報後,唐伯昶從包中取出兩瓶五糧液,高興地說“弟兄們,喝酒去!”

所有在場的人高興地一呼而上,沒多久,兩瓶酒就見了底。

5年中完成5顆星的研製與成功發射,這是一個奇跡,而李延東正是這奇跡的書寫者之一。

特別是某型返回式衛星突破了原返回式衛星的設計約束,李延東大膽采用新的設計思想和熱控方案,係統地解決了衛星平台所需的關鍵技術和一係列技術難題,得到了用戶單位的高度評價。

李延東1967年出生在秀美的江蘇無錫,兩歲的時候來到蘭州,在那裏度過了他的整個童年和少年時光。

20世紀60年代初,李延東的父母畢業後支援“三線”建設來到甘肅蘭州。

從小學時期,李延東就對軍事充滿了興趣,三年級的時候他無意間發現同學手中有一本科普讀物——《飛艇和飛機》,興奮得迫不及待借來閱讀。

這本小小的科普讀物成為第一個開啟李延東理想之門的鑰匙,小小年紀的他完全沉醉其中,讀得如癡如醉,思維早已隨著書中的描述遨遊在航空知識的殿堂。

這是李延東第一次接觸航空知識,了解世界航空發展的曆程,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他萌發了成為一名科學家的夢想。看到李延東這樣癡迷於這本書,那位同學就把《飛艇和飛機》作為小學畢業禮物送給了李延東,而李延東也一直珍藏著這本書。

童年的李延東不但學習成績優異,還有繪畫的天賦。早在幼兒園時期,他就常常在泥土地上信手塗鴉,被細心的父母發現了天賦。於是在小學期間,父母鼓勵李延東參加美術小組,跟隨一名素養深厚的美術老師學習素描、國畫、剪紙、版畫等。他的繪畫作品在學校美術比賽中多次獲獎,其中一幅作品還被老師選送到省裏參加比賽,獲得了二等獎。

小學畢業之後,一向成績優異的李延東順利考取了當時甘肅省最好的中學——西北師大附中。在西北師大附中學習的6年時間裏,李延東憑著聰明與勤奮,基本年年保持考試前三名的優異成績。

在課餘時間,李延東仍然癡迷於軍事與航空知識。他從初一開始一直堅持訂閱《航空知識》、《國際航空》、《兵器知識》等課外讀物。這對工薪階層的父母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投資。

聰明懂事的李延東於是發動興趣相投的小夥伴一起合訂雜誌,這樣不光節省了金錢,又聚攏了一幫誌趣相投的小夥伴一起探討科學話題。

李延東還和小夥伴們一起自己動手設計製做飛機、坦克、火箭模型,他們甚至為如何把飛機曲麵製做得完美而冥思苦想、大費腦筋。

在李延東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一直是他的良師益友。直到高中時期,一直癡迷於軍事的李延東才驚訝地發現,父母所在的工廠正是生產軍品的地方。但是出於保密,父母從來也沒有透漏給他任何工作相關的信息,這讓李延東更覺得父母所從事事業的神聖。

在高中畢業之後,李延東毅然投考了父親的母校與專業——北京工業學院電子工程係無線電專業。北京工業學院即是後來的北京理工大學。

1986年,19歲的李延東第一次來到北京,走進了夢寐以求的大學校園。

作為北京理工大學課業最重要的係之一,無線電專業學習科目涉及麵廣,學習壓力比較大,但是李延東勤學不輟,注意科學的學習方法,始終保持較好的學習成績,並多次獲得學習優秀獎學金。

除專業學習外,李延東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他開始拜讀一些哲學、藝術方麵的書籍,接觸到新鮮的思想理念。他還繼續著繪畫練習,並熱心地幫助係裏製作宣傳海報。另外他還迷上了吉他,經常和室友們在課餘時間彈唱吉他。

4年的大學生活轉眼即逝,麵對未來的選擇,一麵是改革開放號角吹響下科技創業的高薪誘惑,一麵是科技汪洋中繼續航行的清燈苦讀。

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李延東毅然選擇忠於兒時的夢想,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

正值碩士研究生考試之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招收研究生的宣傳海報張貼在了北京理工大學的校園裏,偶然經過的李延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當李延東了解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就是研製“東方紅一號”的地方,了解到研究院目前正在從事的事業與發展願景後,他多年的夢想之光被點燃了。兒時有關航空航天的一切幻想再次呈現在他的腦海裏,他感到多年學習所積蓄的力量正在他體內蓄勢待發,當夢想與現實的機遇相結合,投身中國航天的選擇成為必然!

經過考試和推薦,李延東順利被錄取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空間飛行器設計專業研究生。

經過3年的專業學習和研究工作,1993年2月他順利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同年被分配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從事衛星總體設計工作。

進入工作崗位初期,李延東主要從事總體電路工作,他工作認真,勤學好問。在1993年至1996年底,作為總體電路分係統配電器主管設計師,先後參加了某型返回式衛星3發星的研製、測試、試驗和發射工作,均很好地完成了本職任務。

在這期間,李延東不光把精力放在總體電路上,他還特別留意星上所有與電有關的係統,認真學習各種型號衛星的相關知識,做了一些計算機測控方麵的工作。這些經曆幫助他提升了對衛星總體的把握能力,為他今後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96年,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決定把新技術與成熟技術相結合,研製開發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係列小衛星。科學實驗衛星正式立項,這是中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現代小衛星。

該項目由總體部牽頭,李延東跟隨自己研究生階段的導師參加了該衛星空間科學實驗和環境探測小衛星研製工作,擔任星務管理分係統副主任設計師,參加了衛星全過程的研製、測試、試驗、發射和在軌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