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鑒是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1526-1590)的孫子,家藏不少古代優秀書畫,王鑒自幼受熏陶而喜歡臨摹古畫,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功底。王鑒有許多仿宋、元畫的作品,《仿古山水屏》十二幅和《仿古山水冊》堪稱仿古集冊中的代表作。他早年主要模仿黃公望,風格與王時敏很接近,晚年吸收五代巨然和元代王蒙的畫法較多,形成自己的藝術特色。王鑒繪畫《長鬆仙館圖》時已七十歲,是晚年之作。這幅畫中,畫家自題“仿叔明長鬆仙館圖”,王叔明即“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王蒙山水畫的典型風格是構圖稠密,峰巒重疊崢嶸,氣勢磅礴,繪畫山石時牛毛皴、解索皴、卷雲皴交施並用,以加強“密”的效果。現在我們雖然看不到王蒙的原作,但從王鑒《長鬆仙館圖》的構圖和山石皴法中,也能看到王蒙的影子。再如山石用王氏擅長的解索皴,把山石的質感刻畫得細致入微。同時,以尖銳的線條代替早年圓潤的線條,所畫的高山並沒有王蒙那麼崢嶸險峻,比較恬淡平緩,都是王鑒晚年發展出來的個人風格。
王原祁自幼得祖父王時敏的教導,同走仿古一路。他雖以黃公望為學習對象,但並非專師一家,而是五代至“元四家”的畫法都會運用,所以他的仿古繪畫大多加入了自己的構思。王原祁在乾隆皇帝(1711-1799)的南書房工作時,乾隆常與他一起看畫,也喜歡看王原祁的畫,《鬆溪仙館圖》左下款署“臣王原祁恭畫”,可知是他獻呈給皇帝的作品。看過王鑒的《長鬆仙館圖》,便可猜到王原祁這幅畫景致繁密,山的結構用小石堆砌法,畫石用毛牛皴、解索皴等,均來自王蒙。不過,畫中山頂有礬頭,並特地堆疊成“S”形,卻是源自黃公望。還需特別注意《鬆溪仙館圖》的構圖,繁密中有疏處和空白,是王原祁自己的意念。再細看王原祁的皴法,是用幹筆、淡墨層層皴染而成,不是一筆而就。畫史記載他繪畫的態度是相當審慎的,先小心構圖,再反複思考,每一層著色或皴染都要等到完全幹了才施另一層,因此往往要半個月才完成一幅畫。
由此可見,清初四王固然都是仿古,而且四人有師承關係,但繪畫風格卻各有特色,各有所長,可說仿古是他們的創作手段,正如王翬說過:“摹古人者原在脫化,不求形似。”說明了仿古並不是抄襲古人,在掌握古人的技法後不單要加以融合,最後更要“脫化”,即是求變和開拓新的自我風格。
在今日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提到“仿”這個字眼,我們一方麵會想到“缺乏創意”“不合時宜”和“未能與時並進”這些負麵形容詞,另一方麵,也會聯想到“抄襲”,甚至是“翻版”等不當行為。然而,過去不同時代的藝術家都努力向古人學習,背後還有尊古的心態,對先賢遺產抱有一份承傳的使命感,還希望承受前代遺產,從而借古開今。試想,我們手中的新產品,不是由過去的舊東西改良出來的嗎?不是在舊日發明家的經驗和基礎上鑽研出來的成果嗎?
什麼是書法?顧名思義,就是寫字的方法和法則。書法是一門寫字的藝術。中國書法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本身具備文字的實用價值,可以記載事物,以便傳之久遠。同時它還能表現書寫線條的趣味和美感,有高度欣賞價值。加上漢字源於象形文字,內裏蘊含著造型美,可以作為圖案去欣賞。漢字和書法是經過漫長時間的發展,逐漸形成為中國特有的藝術,直到今日,書法藝術在世界藝壇中仍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