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的全盛時期(1 / 2)

明代晚期著名藝術家董其昌,在成名之前曾遇上不少用心栽培後輩的良師,慷慨地提供所藏古代名家的作品給他欣賞,更加予以指導講解。在耳濡目染下,啟發了董其昌鑒賞古書畫的眼光,他欽佩古人的成就,經常對著古書畫臨摹學習,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經過一番努力,在三十七歲前,各名家的畫跡幾乎都臨摹過了,他得到的結論是,古代出色的大畫家都不會舍棄傳統而空談創新,隻有注重師法古人技法的,才能成為名家。

他的繪畫作品,經常是臨仿宋元各家的畫法,並在題識中加以標榜,例如《仿王維寒林遠岫圖》《仿董源夏口待渡圖》《仿米芾瀟湘白雲圖》《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仿王蒙雲山小隱圖》等。大家不要以為董其昌在抄襲前人,這類作品雖名為仿作,但實際上在學習前人優秀技法的同時,融入了自己的風格和體會,有繼往開來的意義。董其昌說過:“畫家初以古人為師,後以造物為師。”即是說仿古是一個開始,掌握技法之後便不能停滯不前,要利用所學到的技法對著自然實景寫生。因此,董其昌也有不少具獨創性的作品,如《婉孌草堂圖》《晝錦堂圖》和《佘山遊境圖》等。此外,董其昌也致力搜集和收藏古代大師作品,並非常仔細閱讀和觀察每一幅畫。他發現自己收藏的繪畫可以展示繪畫曆史發展的脈絡:從唐代的王維,五代的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宋代的米氏父子,到元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這條脈絡上的畫家不僅技法高明,而且水墨山水具有文人氣息,最值得後世臨摹學習。

黃公望(1269-1354)是其中一位董其昌很崇拜的畫家。他跟其他元代畫家都廣泛吸收五代、北宋水墨山水畫的成就,再充分發揮筆墨韻味,並在畫中配以書法和詩文,突出了山水畫的文學趣味,把詩、書、畫融為一體,成為中國書畫的一大特色。《溪山雨意圖》是黃公望七十歲左右的作品,這幅畫的構圖頗為簡單,開始時近處有土坡和高樹,隔岸霧鎖遠山。漸漸地近景土坡接連江水,於是觀賞者的目光便自然投入遠山,而且在畫麵中間的地方,煙雲也散開了,層岩疊嶺的峰巒也出現眼前,畫幅的最後以無邊無際的江水作完結。黃公望五十歲之後常常攜帶畫具在杭州、上海、常熟一帶領略自然勝景,並隨時模記。《溪山雨意圖》體現了江南一帶煙雨迷蒙的溪山景色,畫中土坡層疊,樹木蓊鬱,都是江南山水的特點。為了表現這些特點,黃公望參考了米芾的雨景山水和董源的披麻皴,再把筆法加以拖長,發展成自己的“長披麻皴”。此外,又將江南山嶺上的土坡形象化,繪畫成一個一個圓渾的小峰,稱為“礬頭”。為了使畫麵更緊湊,黃公望往往把礬頭安排得參差錯落,甚至形成螺旋重疊的狀態。長披麻皴和參差的礬頭,也就成為黃公望山水畫的特點。黃公望既能師古,也能加以變化,難怪董其昌對他推崇備至,並鼓勵後世畫家向黃公望學習。

董其昌的藝術思想對清代山水畫壇,特別是“清初四王”——王時敏(1592-1680)、王鑒(1598-1677)、王翬(1632-1717)、王原祁(1642-1715)——影響很深。正因為董其昌的推崇,黃公望也就成為他們的重點學習對象。清初四王之間有著特殊關係,其中以王時敏年紀最大,王鑒比他小六歲,又是他的族侄,兩人經常切磋畫藝。王原祁是王時敏的孫子,也師法黃公望山水畫,後世推崇二人為“婁東派”的代表人物。王翬得王時敏、王鑒的指教,亦遵循仿古的路徑,尤以黃公望為依歸。

王時敏的祖父是明萬曆年間(1573-1619)的內閣首輔王錫爵(1534-1610),王家可謂書香世家,書畫收藏極為豐富,成為王時敏仿古的參考資料。董其昌跟王氏是世交,在他的指點和影響下,王時敏早年多臨摹之作,例如現藏上海博物館的《仿宋元六家冊》便是按宋元古畫原跡臨摹而成。王時敏七十五歲時繪畫的《仙山樓閣圖》,雖然沒有在題識上說明是仿某家某派,但畫中的長披麻皴和礬頭等,皆黃公望的特點。這幅畫的筆墨幹濕濃淡並重,層次變化多端,可見畫家晚年掌握筆墨已到達出神入化的境界。

“四王”之中的王翬比王時敏小四十歲,王時敏很欣賞王翬,提供不少自己收藏的真跡給他臨摹,並加以教導,傳授仿古心得。王翬二十五歲前主要是摹仿古畫,繪畫還沒有成熟。從三十到六十多歲,是他一生繪畫最得意的時期,作品已經成熟,但縱使已經成名,作品仍然是以仿古為主。六十歲時,康熙皇帝(1654-1722)召他去主持《康熙南巡圖》的創作,完成這幅巨製之後得到皇帝讚賞,王翬更加名震天下,邀請他繪畫的人源源不絕,追隨他的畫家也不少,於是形成了“虞山派”。可是他由於忙於應付那些討畫的人,沒有時間用心繪畫,所以七十歲之後的作品反而沒有六十歲之前優秀。《虞山楓林圖》是他三十七歲時的作品。畫中右麵的高山,山巒呈“S”形層層上疊,山的整體造型顯然是源自黃公望的《天池石壁圖》,山上有礬頭,山坡以長披麻皴表示江南的丘陵地質,這些都是從臨摹黃公望所得的構圖和筆法。在畫家的題款中,可以知道這幅畫是應朋友的要求繪製家鄉虞山的秋景山水,所以王翬在用黃公望畫法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家鄉風景的切實感受。可以見到,成功的仿古繪畫並非一味模仿古畫,而是學習了古人的優點之後,再於下筆創作時化成自己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