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源遠流長的昭君文化(1 / 3)

1、昭君故裏的傳說

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寶坪村原本是一個非常樸素的小山村,如今卻成為一個聞名遐邇的旅遊景區,僅門票收入一年就達數百萬元。當我們走進位於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寶坪村的昭君故裏,一方麵為一個民間弱女子為曆史留下的赫然重彩而發思古之幽情,另一方麵還驚異於一個原來那麼小的村落,又坐落於偏僻的山區,現在卻成為一個遊人摩肩接踵的景區,這裏是怎樣從一個小山村成為一個名景點的呢?

商丘日報記者劉建讜先生在遊記中寫道:來到景區,我們仿佛沿著曆史的足跡走進了一個時空隧道,從昭君故裏曲徑通幽的舊宅到清麗悠遠的香溪,從書香四溢的昭君詩詞長廊到古樸典雅的昭君望月閣樓,我不能不為人們在打造昭君故裏景區中所表現出的聰明才智所折服,他們在景區的組裝上酣暢大膽而又頗具匠心,將自然的幽美與人文曆史兩者和諧而又完美地統一在一個小山村裏,在香溪邊沿和妃台山間托起一個旅遊新景觀。

曆史上,有數不清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讚美王昭君的詩篇。蘇軾、蘇轍到過昭君村之後,曾經寫過抒懷的詩歌、題記,刻於石壁,由於長年風雨剝蝕,已遺跡無存。蘇東坡被貶官後,到黃州任團練副使的時候,特繞道昭君村,寫下了\"昭君本楚人,豔色照江水,楚人不敢娶,謂是漢妃子\"。唐代詩人杜甫、白居易、崔塗,宋代著名詩人陸遊,清代詩人王正笏等都在此留下不朽的詩詞歌賦,大多刻入昭君長廊的碑林裏,這裏書香四溢,給人悠遠的咀嚼和頓悟。

相傳,當漢元帝決定讓昭君遠嫁匈奴和番前,恩準她返回故裏,探望父母、鄉親。昭君返回家鄉後,一麵與親人細敘別情,一麵滿山遍野去尋覓兒時的足跡,真舍不得離開這青山秀水的故鄉。可是皇命在身,必須按期返回京城,遠嫁荒漠異域的匈奴王。

昭君別去那天,鄉親們送了一程又一程,難舍難分。昭君登上江中的龍舟,抱起心愛的琵琶,彈起哀婉動人的別離由。此時盛開的桃花似她的知音,聽到感人處,竟紛紛飄落,有的落在船上,有的落在她身上,昭君不禁潛然淚下,淚水灑落在桃花瓣上,又漂入江中。這些沾滿昭君淚水的桃花瓣紛紛變成了五顏六色的小魚,追隨龍舟遊動。當哀怨的琵琶聲更然而止時,船工們也都灑下同情的淚水。有位船工隨手摸起一條小魚獻給昭君,昭君深情地賜給它們一個美麗的名字一桃花魚。

從此,每當桃花盛開的季節,桃花魚便在香溪清澈的水中遊來遊去,好象和故鄉的親人們一起呼喚昭君的歸來。至今香溪的老人們還說:每當桃花盛開,明月當空的深夜,有時就能聽到古代婦女衣服上金玉飾物的撞擊聲,難怪杜甫到昭君故裏憑吊古跡後寫的《詠懷古跡》這首詩中道\"環佩空歸月夜魂\"。人們想,那一定是懷念故鄉的昭君回來看望鄉親們來了,鄉親們還想用\"水水桃花魚\"來款待她呢。湖北名菜桃花魚就是來自這個美麗哀怨的傳說。

2、昭君文化博物館

1999年,呼和浩特市將每年的昭君廟會改為昭君文化節,開設了昭君文化論壇,出版了昭君文化叢書。2007年8月2日,呼和浩特第八屆昭君文化節開幕。經過多年的打造,昭君文化節已經成為呼和浩特的文化品牌。國家旅遊局命名該節為全國100個民間藝術遊活動之一。

在呼和浩特、包頭一帶,民間流傳有關昭君及昭君墓的傳說和神話很多。傳說,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為了漢匈之間的民族和平,自願下凡來到民間,與單於結為夫妻,造福人民。現代著名史學家翦伯讚讚美:“王昭君已經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征,一個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曆史紀念塔。”“琵琶一曲彈至今,昭君千古墓猶新”。昭君博物院位於呼和浩特市南9公裏的大黑河南岸,是由昭君墓及其一係列紀念建築設施組成。

昭君博物院參觀內容:主要有漢代闕門、嬙雲浮雕、董必武題詩碑、神道石像生、青塚藏墨、單於大帳、墓表、曆代詩碑廊等。董必武題詩碑:1963年10月,前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同誌視察昭君墓寫下了一首謳歌民族友好的絕句:“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青塚牌坊:前國家副主席烏蘭夫同誌親筆書寫。

和親銅像:廣州美術學院雕刻家潘鶴於1987年創作,高約3.95米,重5噸,表現了昭君與呼韓邪單於結婚慶典時,雙雙騎馬向西而行的曆史性場麵。

嬙雲浮雕:內蒙古博物館雕刻家張恒於1997年創作,長10米,寬6米,表現了昭君和單於與人民安居樂業的太平盛世景象。

單於大帳:仿匈奴王庭所在地,主要演出以昭君出塞、民族團結為主的大型文藝表演,充分展示匈奴文化的豐富內涵。

神道石像生:神道全長380米,寬20米,在其兩側分列二十對石像生,它們以出土的匈奴人生活息息相關。

匈奴文化博物館:建築麵積3000平方米,主體以古樸的草原遊牧民族風格為表現形式,具有東西文化交流的特色,頂部為匈奴王冠--雄鷹展翅青銅裝飾物。陳列內容以出土文物,文獻資料及其他多種表現形式,充分展示匈奴曆史文化的全貌,讓讀者通過了解匈奴曆史和漢匈關係,從而更加深刻理解昭君出塞的曆史功績。

和親園:建築麵積3000平方米,主體為漢代風格,頂部為漢代出土文物--仙人承露青銅裝飾物。內部功能為遊客接待中心,以餐飲、娛樂、工藝品為一體,通過多媒體影視廳讓遊客更多了解昭君文化。

昭君紀念館:建築麵積1800平方米,由昭君宅、昭君祠堂兩部分組成,按1:1的比例,從昭君家鄉建築複原,通過院內建築及其文物陳列,讓遊客如身臨其境,充分了解昭君家鄉生活和風土人情。

青塚藏墨:建築麵積為430平方米,仿清代勾連式風格,主要陳列解放後社會各界人士歌詠昭君的書畫作品。

3、昭君文化

周天遊先生在《昭君文化三議》中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製國家,為以後以漢族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本來秦始皇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在強大國力的支持下,推動匈奴與中原帝國的結合,但是秦朝的迅速滅亡卻使這種可能沒有成為曆史現實。漢朝在經曆了一係列重大改革和調整之後,在與匈奴的長期鬥智鬥勇中,以穩固、強大、繁盛、有後勁的農業社會為基礎,逐步奪取了主導權,不斷促進民族間的融合,尤其是與匈奴族的融合,為唐以後留在中國的匈奴人融入農耕文化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