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新風領袖何平叔(2 / 3)

其三,崇尚無為的政治家。正始名士都熱心政治,何晏也不例外。在太和年間,何晏他們大力舉行清談,談論的主題又是品評社會要人,議論政治大事,一時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時人以為動搖了社會局勢,因此導致曹叡多次下詔抑製,可見他們的政治熱情。正始年間,何晏作為吏部尚書,掌人才的選拔與任用之職,參與最高決策,他的政治思想也有明顯的表現。處於動蕩之餘的時期,又親曆三代領導人的統治,何晏對治國也有自己的觀點與方略,那就是:崇尚無為。何晏實際為官的時間也不是很長,曆史上又沒有多少記載,他在政治上的具體謀略和舉措,我們自然難得其詳,但是其思想傾向還是清楚的。何晏思想雜糅眾家,而政治上應該比較傾向於老子道家。他本有注《老子》的打算,“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詣王輔嗣。見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矣!’因以所注為《道德二論》。”(《世說新語·文學》)並發老子與孔聖人同列之論。除了《道德論》,何晏還作有《無名論》《無為論》《老子雜論》(或曰《老子講疏》)等闡發老子思想的著作。他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個清靜無為的社會。明帝時,他作《景福殿賦》,在一片歌功頌德的間隙,不時插入一些“無為”的音符。結尾處:“家懷克讓之風,人詠康哉之詩,莫不優遊以自得,故淡泊而無所思。”真是無為之上德。正始年間以他為核心的名士集團的政治改革,主題即合並行政結構,以除冗清繁;官員選拔體製亦由三權牽製,改為各司其職,避免繁瑣。這種“無為”政治觀念,實際也影響了他改革的效果和政治前途,乃至生命。對客觀形勢,他並不糊塗,但麵臨生死竟毫無辦法,人勸其勇退,但並無退,一仍局勢“自然”發展。他對草包曹爽無進諫之法,對司馬氏的陰毒殘忍也無應對之策,成了“無為”的悲劇政治家。

其四,才情突出的清談家。何晏在正始名士中是以才情突出而著稱的。陳壽著《三國誌》的《何晏傳》僅僅四十六字,連生與卒都沒具體記錄,卻明確寫著:“少以才秀知名,好老、莊言,作《道德論》及諸文賦著述凡數十篇。”幾過其傳全文之半。明帝時期,並沒重用何晏,但是讓他經常跟在皇帝後麵,差不多是文學侍從之職,隨時應命為詩作賦,歌功頌德,粉飾太平。這也是何晏文學才情優異所致。當然,何晏的才情更多地表現在清談上。魯迅說,何晏是清談的祖師。清談玄理之風確為何晏所煽。清談的題材主題等,也與何晏有關。魏晉名士清談,以玄理為主,兼及人物品評等等,與漢末以社會現實與政治狀況為主的清議不同,為何晏所鼓;清談時,談客以論難為主要形式,通過辯論來探討學術問題並決出勝負,也是何晏所主;特別是清談過程中談客間的平等自由風氣,更是何晏所創。“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見之。晏聞弼名,因條向者勝理語弼曰:‘此理仆以為極,可得複難不?’弼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於是弼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世說新語·文學》)何晏家就是清談場,他與人談論,隻求玄理精妙,不以年輩、地位壓人,而是純以討論學術,自由交流角勝。他之以吏部之尊稱賞布衣秀才管輅,以長輩推崇天才少年王弼,都體現了這一點,這也是他能成為青年俊彥領袖的重要原因。何晏的平等自由,也是魏晉名士的重要特征之一。自然,後代又發展到“無上無下”,擯棄儒家之彬彬有禮。這種不同地位、出身、年齡的人能夠平等自由地交流思想,辯論議題的風習與儒家的禮製相違,因此後代漸漸消失了,這是相當可惜可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