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一體多質諸葛亮(3 / 3)

四、神妖與凡人:雜術奇計與常人心懷。諸葛亮在後世被看做智慧的化身,特別聰明的代名詞,在《三國演義》中被塑造成出神入化近乎“神妖”一般的人物。學術界當然清楚這是人們以誇張手法想象的結果。問題是,為什麼會把諸葛亮神化成這樣的形象?這不僅僅是人們“善良”的心願而已,應該有現實的基礎,即真的諸葛亮本人具有發展成這種形象的前提。諸葛亮博覽群書、知識淵博是當時人的共識。《三國誌》本傳說他“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其中的“工械技巧,物究其極”尤其特別,這是一般文人所不屑,也確實不務的,而諸葛亮卻都力求精通究極,這就是他成“神”的關鍵。三國時期的馬均在科技史上有相當的地位,但是人們一般不會注意,甚至在“學而優則仕”的時代還會看不起他的“不務正業”,諸葛亮精通此道就不同了,因為他“正業”務得很好,再務精其他就“神奇”了。從《諸葛亮集》中我們約略可知,他對政務、軍務、經濟等大務都很有造詣,這已經足以讓人佩服了。他口才很好,出使不辱使命,辯論舌戰群儒,文章氣勢磅礴。而他的《作斧教》《作匕首教》《作剛鎧教》《賊騎來教》《作木牛流馬法》《八陣圖法》《算計》《二十八宿分野》等著作,在古代隻有張衡等極個別的文人著作中能看到,一般文人著作中是沒有這類著述的。張衡主要在天文與地學兩個與一般人生活比較遠的方麵有其著作,並有實踐,而且是他責任所在。諸葛亮是丞相,是軍師,但是他同樣具有這麼多科技專業的知識,而且在戰爭與實際生活中有出色的運用,這不能不讓當時人,以及後代的文人百姓感到驚奇,將他“發展”成神仙一般的具有特異技能。再說,諸葛亮的故鄉齊地本是海濱道士產地,神仙方術戰國時期就很流行,他小時候習其技術也在情理物理之中,但是搬到荊州、西蜀去,人們的感覺就大不一樣了,況且還是文武全才!諸葛亮還能嘯,這也不是一般文人所能的。可以說,曆史上的諸葛亮本人就具備了文人所能有的各種知識與素質,還具備了一般文人所沒有的自然科學的技術和能力,因此言其“神”就毫不奇怪了。

不過,諸葛亮畢竟是真實的人物,因此也必定有“人”的現實性。這一點以往人們常常不很重視,其實這也是很重要的,是認識其“全人”所必須的。諸葛亮確實有世俗的一麵。例如他與徐庶情感深篤,在徐庶去了曹營還經常詢問其狀況,可見他對友情的珍視;他哥哥諸葛瑾在東吳,他們公務上各效其主,但是對他思念與關懷也是時時在心;劉禪是個有名的庸弱無智者,在劉備兵敗白帝城,臨終時,諸葛亮對劉備誇獎說“歡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無非是讓臨死的劉備得到些安慰而已;還有給關羽的信件,言羽較張飛、趙雲為優,其實也是為了滿足關羽的虛榮心才說的。這些實例,就是具有濃厚世俗之情,活生生的諸葛亮,是超俗飄逸的諸葛亮的另一麵。如果忽略這一麵,那不僅不是全麵的諸葛亮,而且他的神奇的一麵也會遜色。世俗的一麵,使得諸葛亮能夠應付現實中種種複雜紛繁的事務與人際,而其“神奇”的一麵才有施展的可能與條件,因為一個距離現實太遠的人,不可能在現實中有其表演的舞台的。諸葛亮在世俗與超俗兩方麵都有其恰如其分的表現才能,因此既在現實中獲得了足夠的尊重與權威,又給自己創造了表現神奇的客觀條件,成就了介於神妖與凡人之間的人格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