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大山保障鐵路安全
1973年襄渝鐵路通車以後,正準備交付國家使用。
可是,線路中段卻遭遇到特大暴雨的襲擊。從1974年10月,趙家塘地段出現了山體滑動,造成隧道開裂,站房傾斜,軌道變形等現象,使新建成的鐵路麵臨山倒路斷的嚴重局麵。
麵對這突然出現的巨大險情,國家建委、中國科學院和鐵道部第二設計院等10多個單位的專家們,馬不停蹄地奔赴現場,同部隊指揮員、技術人員一起,實地考察水文地質情況。
他們在鐵路旁架起儀器,晝夜觀測,在山麓上開挖深井,細細察看。
通過儀器觀察分析,發現原來是這個約230萬立方米的巨大山體,每月30毫米的、人的肉眼看不見的速度緩緩向江邊新建成的鐵路線上移動,推移著鐵路路基。
如果繞開這段山區,改變路線走向,那就得把已建成的幾個車站、大橋、隧道報廢,會給國家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
大家為了確保線路質量,決定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全力研究固山鎖石的方案。
八九三〇六部隊和八九三〇八部隊領導機關和國家有關單位派人多次研究,決定采用打錨固樁錨山的綜合治理方案。
就是說要在滑動的山體上,從山底到山腰,分三排築起深達14米到48米、樁身斷麵為9平方米到近25平方米的63根鋼筋混凝土的巨樁。
這些錨釘相當於4層樓到12層樓高,7個人到12個人才能合抱得住,把它們深插入山體內,就能將滑動的山體和大地牢牢地錨固成一體。
八九三〇六部隊一、二營和八九三〇八部隊四營承擔了這項艱巨的任務。
當時,山洪爆發,衝斷了通往工地的簡易公路,糧食和施工工具、材料都運不進去。
但是戰士們不等不靠,他們高呼著大慶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的響亮口號,白天刷坡平場地,搶修簡易公路,晚上背運糧米,扛抬機具。
沒等施工機械運到,大家便披霜掛雪,刨開凍土,搶挖錨固樁的基坑。基坑在一米一米地往下掘進。沒想到,在有的基坑挖下去10多米的時候,遇上了地下水,日湧水量達90多立方米,一天工夫,坑內積水就深達三四米。
要排水,可是抽水機得7天以後才能運到工地。
大家齊聲說:“大慶人能用臉盆端水讓鑽機提前開鑽,我們也能用水桶排水挖基坑。幹,一分一秒也不能等。”
大家就用水桶一桶一桶地往外提水,漸漸地水越來越少了。
蔣尚禮、吳老橋發現用吊桶舀水不方便,他們就跳進水裏,用臉盆一盆一盆地往吊桶裏舀水。結果,他們兩個的身上都泡白了,嘴唇也凍紫了,但他們堅決不讓別人換。
可就在這時,由於鐵路中斷,汽車等油,施工急需的水泥,卡在了幾百裏外的車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