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服襄渝蒙脫土災害

1973年10月襄渝鐵路接軌通車後,八九二〇二部隊抓緊收拾配套工程的緊張時刻。

這時,陝南地區卻遭遇到了1974年、1975年兩次特大暴雨和洪水的襲擊,幾十公裏新建成的鐵路上,滾滾的爛泥推倒了擋牆。

麵對著這突然出現的災害和,八九二〇二部隊的領導幹部和技術人員,紛紛深入工點,察看險情。他們會同鐵道部第二設計院的專家們一起,經過實地考察,調查研究了水文地質情況,發現這不是一般的山體塌方,而是一種叫做“蒙脫土”的東西在作怪。

這在鐵道兵築路史上還是個新的課題。

早陽車站是蒙脫土病害最嚴重的工點。這裏平時看著山勢平緩,連日的暴雨後,十幾萬立方米的泥土頃刻之間就塌落在路基上。

機械連出動推土機,一個營用鐵鎬和鐵鍬,好容易才清除掉了塌方,修好了護坡,又築起了混凝土擋牆。

不料幾場雨一下,這些泥土又越牆而過,有的護坡也被鼓翻了。真正是:晴天硬梆梆,下雨變成湯,清了一方來兩方。

這時,有人向部隊總工程師顧傳勃提出:“在蒙脫土上能否修路基得重新考慮!”

顧傳勃一邊查閱有關地質資料,一邊和三結合小組翻山越嶺,訪問群眾,他們一個個山頭地查看,一條條小溝地探查,頂風冒雨,記錄下地質變化的情況。

一天,顧傳勃和大家看見山坡上有個供銷合作社,正建築在蒙脫土上,但卻立得很堅固。他們便爬上去仔細觀察、詢問。

一些當地群眾十分關心鐵路建設,他們紛紛主動前來提供情況。

有的群眾說:“這些山上的土,下雨就往山下跑,叫跑山跑土。”

另一個人說:“這些山上的土,日曬夜露就成了碎渣渣,又叫雞糞土。”

群眾都說,要是不知道底細,用它打牆建房,頭年建成,3年就得搬家。他們還介紹了深挖房基、搞好排水和多植樹木的治山蓋房經驗。

顧傳勃聽得非常仔細,他一邊視線投向那些房舍和附近的村戶。顧傳勃發現那些房基都挖得很深,四處都通著溝渠,周圍都植得茂密的樹叢。

大家經過反複的調查和實踐,他們終於認識和掌握了蒙脫土的特性。

顧傳勃興奮地寫道:

蒙脫土,是一種膨脹性的裂隙粘土。這種土在風吹日曬後,土體產生無數裂隙,下雨時,裂隙迅速吸水,土體便出現膨脹,膨脹力和呈流塑狀的土體,便擠倒擋牆,擠裂邊坡,導致大量塌方。

於是,大家總結出了以築擋牆為主,輔以排水、護坡、清理等一整套綜合治理的經驗。

大家終於把蒙脫土治住了,使這裏成為“擋牆一條線,護坡連成片,滲溝密如網,草皮滿坡麵”的堅固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