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邦顯同誌片斷
張克儉
我和邦顯同誌相互認識雖還要早一些,但真正在一起工作,真正了解邦顯同誌,則是在1960年他調任省委秘書長,後又當選為省委常委之後。他出任此職期間,正是三年困難時期,當時經濟形勢相當嚴峻,城鄉人民生活極度困難,多數農村,社員一年能分到300斤左右原糧就算是不錯的生產隊。在陝南一些山區,已經發生了餓死人的慘情。浮腫病人,不論城鄉,不論是機關學校,均普遍發生。我當時在省委辦公廳綜合組工作,分工聯係農村、農業方麵的工作。這一時期省委主持工作的第二書記趙守一和秘書長邦顯同誌多次進行的農村調研,大都有我參加,並參與起草調研報告。這些調研,真實地了解了農村和農民的現狀,對省委及時正確決策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誰怎會想到,這些調研文稿在“文化大革命”中竟成了守一、邦顯等同誌所謂“攻擊三麵紅旗的鐵證”,成為造反派手中的“重型炮彈”!
邦顯同誌勤政務實的精神和愛民情節最令我敬佩。他平易近人,善於聽取各方麵的意見,我們這些一般幹部,不管有什麼看法、想法,都可以和他無拘無束地交談。他從不以權壓人,決不淩駕於別人之上,更不訓斥人,總是平等相待,和諧相處。記得1960年夏收將臨之時,我隨他到渭南縣廟底大隊蹲點調研,我們住在管區(公社和生產大隊之間的一層組織),吃在社員家,經常往返於田間地頭。他沒有一點架子,常常坐在地頭和社員聊起來,農民用泥土手把旱煙袋嘴一抹遞過來,他就塞在自己嘴裏抽起來,見了年輕點的他叫“小夥”,見了老農他稱“老哥”,很快就熱鬧起來。由於農村缺糧問題十分突出,社員中的所謂“小偷小摸”情況相當普遍,有位老年社員對邦顯同誌說:這兩年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今年就是把機關槍架到我脖子上,我也要偷哩。邦顯深有感觸地對我說:要正確對待社員中的這個問題,要把“小偷小摸”改叫“小拿小摸”,不能無限上綱,不能亂批亂鬥。這一個斥為“偷”、一個改曰“拿”,一字之差,卻包含著邦顯同誌的愛民情結。
還有一件事讓我終生不忘。大概是1961年夏秋之交,省委由守一、邦顯二位領導帶隊,到鹹陽市周陵公社調研。經十多天的深入調研後,大家對農村困難的狀況概括為“人困、馬乏、地瘦、茬口亂”。當時提出這樣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關中大平原為什麼弄得老百姓沒糧吃?說是天災,又未遇大旱大澇;說是人禍,是政策出了問題,是瞎指揮所致,似乎誰也不敢大膽明言。在與基層幹部討論中,周陵生產大隊隊長趙育才既詼諧又深刻地說:這做莊稼“又興勤,又興懶,又興睡下不動彈”。他舉例說,剛下了雨,你本可以休息,卻把牛吆到地裏去犁地,弄得滿地牛蹄窩子,天一晴盡成了土疙瘩塊子。把地糟蹋的不像樣子。我們當時理解,趙育才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農業減產,農村困難,主要是上級瞎指揮造成的。後來調查得知,趙育才於1959年被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被開除黨籍,撤銷了支部書記職務。守一、邦顯同誌聽取到這一情況彙報後,果斷指示鹹陽市委(當時為縣級市)很快為趙育才平反。在調研組離開前,在守一、邦顯同誌在場的情況下,當時的市委書記許廷芳同誌在周陵公社主持會議,為趙育才進行了平反。這裏可以看出守一、邦顯他們糾“左”的膽略和求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