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心常樂 無欲品自高(3 / 3)

劉邦顯同誌離開領導崗位後,人老心不老,官休誌不休。他受省政府重托,擔任陝西省扶貧顧問組組長,並主動聯絡幾位副省級離退休老同誌,組建了陝西省扶貧基金會,集眾人之力資助一些地區改變貧困麵貌。“身為野老已無責,路有流民總動心。”心存百姓的人,總是心憂百姓。邦顯同誌雖然不是在職領導,仍然心係貧困地區人民,關心人民疾苦。耄耋之年,他不顧體弱多病,不避嚴寒酷暑,還多次深入到陝南、陝北一些貧困地區,走村串戶,調查研究,或訪貧問苦,或靠諸葛亮會,了解實際情況,反映人民呼聲,為改變陝西貧困地區落後麵貌,給省委、省政府決策一些重大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起到了重要的參謀作用。

“政聲人去後,民意閑談時。”邦顯同誌在陝西工作了70個春秋,足跡踏遍了三秦大地,廣大幹部和群眾對他的政績和人品,早有好的口碑。他一生為政清廉,秉公無私,忘我工作,任勞任怨,堪稱勤政敬業的典範。他平時起草文件或審閱修改文件,字斟句酌,嚴謹縝密,非常認真。有時為了一個詞、一句話,反複推敲,一絲不苟,務求恰當貼切,切中肯綮。有時送他審閱的文件,如果字跡潦草,塗改不清,他即退回,要求重新書寫工整。這種工書善文的筆耕精神,我們深有體會,也深受啟迪。他在生活上甘受清貧,儉樸成習。身上穿著補了又補的補丁襯衣,床上鋪著普通農家的粗布單,一日三餐,嗜糲如精。他戲稱:“五穀雜糧豆稀飯,油潑辣子饅頭麵,紅白蘿卜加大蒜,一杯清茶喝一天。”始終保持著一顆貼近人民的“平常心”,摯愛勞苦大眾,不忘勞動人民本色。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和家屬子女,在他的教育影響下,大都養成了戒奢崇儉,清約守樸的良好作風。及至在他病榻彌留之際,還諄諄告誡家屬子女: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千萬不要忘記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一句淳樸的叮嚀,濃濃深情無限。他的人生感悟,就是“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他認為隻有經常存有知足心的人,才能在物質利益麵前經常感到滿足,避免貪欲的災禍。他對黨對人民鞠躬盡瘁,對自己則淡泊名利,從來不做非分之事,不取非分之財。為人處世,先公後私,公私分明,沒有任何特殊,沒有任何非分的要求。他常說:“事因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這是他一生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和養生信條,也是他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的真實寫照。哲人其萎,風範猶存。我們懷念邦顯同誌,就要學習他一心為公,勤政敬業的堅強黨性;學習他清正廉潔,淡泊自律的高尚情操;學習他以民為本,親民愛民的公仆本色;學習他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學習他好學深思,精心調查研究的科學態度,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建設和諧陝西的美好明天而不懈努力。

2007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