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顯同誌新中國成立後長期在渭南地區工作。他對農業和農村工作很熟悉,也很有經驗。在上個世紀的50年代中和60年代初,他曾兩次擔任中共渭南地委書記,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並在八大會上作了關於加強農村工作的發言,對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傾注了全部心血。用自己的話說:“我把一生最寶貴的年華都獻給了渭南人民。”在工作中,他全麵貫徹執行黨的農村工作政策,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帶領渭南地區的廣大幹部和群眾,集中力量以發展生產為中心,為完成渭南地區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嘔心瀝血,運籌決策,作出了顯著成績,使渭南地區成為全省提供商品糧棉最多的地區。同時他根據省委指示,為了促進農業生產,改變“秋倒夏,夏倒秋,兩料不如一料收”,盲目擴大複種指數的惡性循環,對渭北旱原地區的農作物配置和輪作倒茬,實行以種糧為主,糧食以小麥為主,小麥以正茬麥為主的“三為主”方針,並根據耕作粗放情況,采取“深耕、保墑、施底肥”的主要技術措施,使渭北旱原地區迅速扭轉了盲目擴大複種指數的局麵,促進了糧食全麵增產。
1963年和1982年,在陝西省第三屆和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上,劉邦顯曾兩次當選為陝西省副省長,主管農業和財貿工作,積極推行各項改革富民政策,為陝西國民經濟的繁榮發展和改革開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勤政愛民,作風紮實,一貫堅持每年以不少於三分之一的時間深入基層,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傾聽群眾呼聲,掌握第一手資料,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他無論在哪個地區、哪個單位、也無論做什麼工作,始終保持著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係,始終相信和依靠群眾做好工作。他平易近民,深知農民疾苦,又善於做農民工作,深得農民群眾信任。1965年冬至1966年春,他遵照省委指示,帶領一個工作組赴榆林鎮川葛家村大隊蹲點搞社教工作。他住在農家窯洞,吃著農戶百家飯,挨家挨戶走訪談心,同農民拉家常。無論農夫農婦,都把“老劉”當成自己人,貼心人,給他講實情,說真心話。通過深入地調查了解,他胸有成竹地說:“這個大隊的絕大多數幹部是好的和比較好的,為群眾辦了許多實事好事,要正確對待他們。”從這個實際出發,他力排“左”的幹擾,總結出一套比較切合農村實際的思想政治工作經驗,對幹部解放比較快。這個大隊到社教結束時,除充實和加強領導班子外,沒有處分一個幹部,也沒有撤換一個幹部,隻是用和風細雨的方法讓幹部洗了個“溫水澡”,受到了深刻教育。同時他反複強調社教與生產緊密結合,生產搞不好,社教就失敗。當時全國正在突出政治,批判“業務掛帥”。邦顯同誌語重心長地對工作組幹部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政治掛帥如果不掛在生產上,政治掛帥也掛不好。”這個大隊新中國成立後20年隻修了100多畝水地,社教五個月就修了水地200多畝,而且把一個百畝不平的五裏坪,社教一個月就全部修成了水平梯田,讓農民得到了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