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參觀浙江省慈溪縣棉花生產情況的報告(2 / 3)

慈溪縣是棉花集中產區,又是高產地區,贏得的獎售化肥很多。鑒於棉田麵積增大,糧田麵積相對減少的情況,省上確定將每交售百斤皮棉得獎售化肥85斤的規定,改為獎售化肥50斤、大米35斤,所餘化肥調入稻區,一斤化肥換一斤大米。這樣,棉區增加了口糧,稻區增加了化肥,兩種地區都滿意。

另外,在棉花分散產區還采取了定額交售的辦法,即每畝棉田向國家交售皮棉若幹斤,其餘田生產隊自留自用。據試行的初步經驗看,對於鼓勵分散產區提高棉花產量是有顯著作用的。

這些辦法在陝西是否可行,建議有關部門應當積極加以研究。

三、大搞比學趕幫的群眾運動。當群眾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之後,開展比學趕幫運動,不斷提高生產水平,便成為廣大群眾的強烈願望。在這種情況下,組織領導工作必須趕上去,否則,就會挫傷群眾的革命熱情。

首先是抓先進,培養典型,樹立旗幟。全縣根據自然條件和耕作製度,在東部、西部和中部地區,分別樹立了典型。縣、區、社以至生產大隊,也都有自己的培養對象。近三年來,通過精心培養,總結提高,全縣共評出省一級的先進單位和個人27個,縣一級的273個,區和公社一級的1000多個,真正做到紅旗成林,標兵成群。在先進行列中,有連續三年奪得全縣棉花生產冠軍。1963年平均畝產皮棉155斤的夾塘公縣,有平均畝產皮棉130多斤的八個紅旗公社,有畝產皮棉150斤以上的71個生產大隊、188個生產隊。全國勞模幹金海領導的生產大隊,平均畝產皮棉169斤。這樣,就為群眾性的大比大學運動樹立了活的榜樣。

在抓先進的同時,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幫助後進趕上先進。除經常對幹部和社員進行針對性的思想教育,激發其自力更生、力爭上遊的革命精神以外,還突出地抓了三條:一是選調幹部加強後進社、隊的領導力量。1961年以來,先後抽調了縣的部、局長級幹部17人、一般幹部82人,加強了8個後進公社、66個後進生產大隊的領導骨幹;二是在物資、貸款分配和技術力量的配備上,給了後進隊以盡可能的照顧;三是組織勞動模範、生產能手到後進隊蹲點,作出樣板,示範輔導。由於措施得力,任務落實,大部分後進隊的麵貌已經改觀。1963年就有20多個後進大隊平均畝產突破百斤皮棉關,步入了先進行列。

在學先進、幫後進的過程中,形成了人人爭先進,隊隊爭上遊的風氣。1959年縣委以平均畝產突破百斤皮棉關的橫塘公社為旗幟,掀起了比學趕幫運動。在學橫塘、趕橫塘的競賽中,夾塘公社發揚了虛心學習,永不自滿,不斷革命的精神,連續三年獲得了棉花高產冠軍。從1960年到1963年,他們連續組織了四次比學趕的運動,1960年組織幹部、群眾去橫塘公社參觀學習,對照橫塘的經驗,找差距、挖潛力、添措施,從整地、播種到采摘交售,環環緊扣,一著不漏,終於超過了橫塘。但卻落後於幹得更出色的臨海公社。1961年又提出:“學臨海、超臨海”的豪邁口號,這年以平均畝產131斤多超過了臨海,躍居全縣第一。但比之於臨海第五大隊的產量仍有差距。1962年又提出“人人學習幹金海,隊隊向五大隊看齊”的學趕目標,這年不僅繼續保持了全縣棉花豐產冠軍,而且進一步提高了棉花生產水平。1963年聽取了江西省火箭大隊平均畝產皮棉202斤的經驗以後,又以“遠學火箭隊,近學幹金海,內學五大隊”為目標,把競賽運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以全社平均畝產皮棉150多斤刷新了紀錄。

慈溪縣就是以這樣的革命氣魄,大搞群眾運動,促進了先進經驗到處開花結果,普及提高。同時,還采取了以下具體措施,有力地推動了運動。(一)發現哪裏有先進經驗,就在哪裏召開現場會,及時加以傳播;(二)利用生產空隙,采用總結經驗同表彰先進相結合、政治同技術相結合的方法,訓練基層幹部,使之不斷提高,繼續前進;(三)將先進單位的代表組成工作隊,有計劃有目的地傳經送寶;(四)請進來,派出去,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四、大抓增產技術措施。慈溪縣做到了把革命幹勁同科學技術結合起來。幾年來,經過對比試驗和反複實踐,已經總結出一套比較完整的技術措施,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在精耕細作的基礎上,突出抓了“肥、種、密、保”四個方麵。這四個方麵也正是我們的不足之處。

(一)狠抓綠肥,合理施肥。種植綠肥,是解決棉田基肥的一個重要途徑,而且成本低,肥效高,可以改良土壤,增強地力。當地群眾說:“一籃草子(綠肥),一籃棉。”1963年種植綠肥麵積已達棉田麵積64%,每畝產量達到1500到2000斤。同時,在提高施肥水平的基礎上,相應的改進了施肥技術,充分發揮了肥效。施肥的一般原則是:“施足基肥,輕施苗肥,穩施蕾肥,重施花肥,增施長鈴肥。”施肥的具體時間和方法,還要根據氣候、雨量、土壤、墒情和棉花生長情況來定。

(二)選用良種、提高種性。抓種子是抓棉花增產的前提。當地群眾說:有了好的種子,才能有好的棉花。他們對種子工作十分重視,解放以來,三次更新品種,三次大幅度增產。推廣良種的方法是,將國營農場的種子複壯更新與生產隊的選種、留種結合起來。1957年改長河農場為良種繁育場,1960年以來,每年可提供原種5萬多斤,每個生產隊以20%的棉田作為種子田,實行自選、自繁、自留、自用。同時,認真地加強了種子保管和播種前的嚴格處理工作。這就不僅提高了種子的純度,而且提高了種子的發芽率,增強了抗病能力。從而保證了出苗齊、發育早、結鈴多、衣分高。

(三)合理密植,保證全苗。苗全苗壯是棉花增產的基礎。每畝留苗數量,是根據水、肥、土壤等條件分別確定的。他們綜合了各地曆年的經驗,按照不同地區每畝留苗5000到7000株。同時還推廣寬、窄行的種植方式,改善了通風透光條件,便利田間操作,使合理密植收到顯著的增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