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以來,經過大張旗鼓地宣傳總路線,對糧食以及其他主要農產品實行統購統銷,農業生產合作社由典型試辦開始重點推廣,這是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措施,它在生產上所表現的優越性及遠景,引起了廣大農民要求參加互助合作的積極性不斷高漲。十個月來,全渭南專區農業社已由七個發展至199個,在今後一個多月又將有200餘個農業社相繼出現;同時,供銷社已建立起179個,分銷店、零售站有1394個,在大部分鄉村基本構成了供銷合作網;信用合作社已達400個以上。這三種合作事業的相應發展,並相互聯係,就使農村社會主義的陣地得以不斷地擴張與鞏固。隨著農村合作化運動的開展,農民社會主義的覺悟與愛國主義思想逐步地提高,使今年夏糧征、購政策能夠較為順利的貫徹,及時超額完成了任務。
但是我們應當承認,渭南地區各縣合作化的速度是很不平衡的,有的地區進度還很緩慢。在地委、縣委以下不少黨的組織與不少領導同誌,對黨的政策、決議、指示,認真研究貫徹不夠,對本地區情況缺乏係統的調查研究,沒有認清農業合作化運動是當前黨在農村的基本任務;沒有認清國家工業化的發展要求農業必須按比例地年年增產;沒有認清當前農業增產隻有依靠互助合作經濟基礎;沒有認清抓住農業生產互助合作是做好農村一切工作的中心環節,因而在新的情況下表現猶豫不決,勇氣不足,工作顯得忙亂被動,不得要領。這種現象,決不能讓它再繼續下去,否則,將會在政治上犯很大錯誤並嚴重的脫離群眾。
遵照黨中央的一再指示與客觀實際情況的要求,我們當前最迫切的任務,便是堅決、迅速、徹底地將領導重心轉移到以互助合作為中心的農業增產運動方麵來。這一偉大轉變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以農村總的情勢看,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已成為多數人深信不疑的途徑;多數幹部在實際工作體驗中已有了改進領導方法與工作方法的要求;互助合作組織不但有了相當的基礎,而且已經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先進的縣、區、鄉。所有這些,便是我們前進的依據與有利條件。看不到這種有利條件而隻盲目地強調困難是錯誤的。
如何轉移領導重心,依據當前幹部思想狀況與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首先,必須自上而下統一思想認識。當前思想抵觸的焦點便是所謂“任務日益繁重,幹部量少質弱”,以及與此相連的“中心工作與一般工作的矛盾”。從這些角度看問題的同誌。他們往往會得出:“轉移領導重心是對的,就是實際問題無法解決”,或者認為“你講的道理都對著哩,就是實際上行不通”。是的,下邊在實際工作中是有困難的。但必須認識要解決這一矛盾,首要關鍵在於提高思想水平與改進領導方法。這就必須認真學習鑽研黨在農村工作的領導方針以及關於互助合作的政策,結合當地情況領會其精神,自上而下地統一思想認識,統一中心工作,並堅決貫徹中心工作。我認為,領導重心的轉移在縣一級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縣一級不但對農業生產互助合作負有更直接的責任,而且事實證明,隻要縣級這一關通了,區、鄉的問題亦將隨之解決。這樣,就有可能進一步提高群眾的革命積極性和生產積極性,造成群眾運動的熱潮;隻要群眾的社會主義覺悟不斷提高,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逐步變為自覺的行動,農村一切工作就都會好做了。
其次,在統一思想、統一中心工作的基礎上,依據需要與可能條件,各級黨委均應製定出發展互助合作與農業增產的計劃,作為全黨與廣大人民的奮鬥指標。對此,我們仍有某些黨的組織與領導同誌尚未引起應有的重視,他們所抱的態度是走著、看著,甚至是盲無所知;有的縣在召開建社幹部會布置建社任務時,尚不清楚黨在哪些地方建社與到底能建多少;也有不少的縣隻是一般地統計有多少臨時互助組與多少常年互助組,但未加以具體研究,分類排隊,提出整頓發展計劃與有步驟地培養建社對象,因而工作往往是忙亂被動,踏不開步子;有些縣雖較明確具體地製定了發展互助組與建社計劃,卻忽視了在互助合作發展的基礎上抓住當地增產的關鍵,不自覺地將農業增產與互助合作割裂對待,這就在實際上限製了互助合作運動的順利開展。因此,各地必須結合農業生產與其他各項工作,對全縣互助組,普遍摸清底子,分類排隊,從當地具體情況出發,訂出切實可行的發展互助合作與農業增產的計劃,動員全黨,教育全體勞動農民實現這一計劃而堅決奮鬥。在這裏還必須教育全體幹部懂得:辦好農業社,可以帶動互助組的大發展,但互助組的鞏固發展則是發展農業社的重要基礎。如果隻注意了辦社工作而忽視了對互助組的發展鞏固,勢必對社的計劃發展造成困難,這點恰是在許多地方未能引起注意與著手改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