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百姓脫貧致富奔波(3 / 3)

扶貧基金會有了一定的資金來源和相對可靠的收入後,一部分幹部提出,可否給每一個成員每月一定的補助。劉邦顯不同意這種意見。他認為基金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退休工資,來扶貧是為貧苦的老百姓辦實事,不是來掙錢的。但是,多數領導成員認為在市場經濟下,給補助有一定的合理性。雖然這個建議最後被通過了,但是,劉邦顯仍堅決不要!多年下來,劉邦顯名下的這份錢已積累到數萬元。在大多數人的要求下,其他領導與劉邦顯談話,希望他“個人服從組織”。劉邦顯慎重考慮過後,同意收下這筆錢。但是,他不是裝入自己的口袋,也不是拿回家中,而是把這筆錢連同他的一些積蓄和其他爭取來的專項戴帽幫貧款共十萬餘元寄到臨潼馬額塬投入當地打井抗旱和教育事業之中。

在實地扶貧中,劉邦顯越來越感到隻扶貧不教育幹部是萬萬不行的。一次,在淳化縣的工作中,劉邦顯了解到,這個縣已有三個月沒有發工資了,可是奇怪的是有些沒有工資的幹部,仍然大吃大喝,一些人經常去歌舞廳,甚至還要小姐陪同。進一步了解後,方知這些消費竟然幾乎都是打的白條,有的餐館、歌舞廳積累的白條已達幾十萬元。劉邦顯生氣地說:這還是共產黨的幹部嗎?他再次與中央扶貧辦負責人何載聯係,反映了這一情況,表示了希望他能進一步向上反映。何載是一個很正直、很有正義感的老同誌,曾是中組部的負責人之一,對扶貧事業盡職盡責。在扶貧過程中,他曾多次微服私訪,也親眼見過一些地方幹部的腐化墮落,親耳聽過廣大人民對腐敗幹部的憎恨和咒罵聲,和對當地黨組織的失望悲憤言辭。敢於直言的何載給中央組織部寫了一封言辭犀利、情況屬實、感情真摯的反映信。這封信遞到了有關負責人的手中。前中央常委、中組部部長宋平作了嚴肅的批示,後主管這一工作的中央領導曾慶紅也提出具體要求給中組部。何載將有兩位領導批示的信件複印件寄給了劉邦顯。劉邦顯明白,中央已知道了問題的嚴重性,反腐敗的力度肯定會加強,教育幹部的力度、深度和廣度也必然會出現一個新的高度。

六 留下珍貴的遺產

劉邦顯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了。八十五歲以後,他幾乎每年都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時間是在醫院裏度過的。無論是在家,還是在醫院,躺在床上,他開始回顧總結自己這一生,總覺得應該給兒孫們留下點什麼。不是留下什麼錢財,而是留下自己這一生的經驗教訓,留下讓孩子們如何做人的準則。

他首先回憶到自己的雙親。父母畢生是勤奮的,是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計、養家糊口的。父母又是明事達理的,他們能把自己這唯一的,又是最小的兒子交給革命事業,而且支持、掩護、擔驚受怕。父母還是正直的,他們用自己的品德贏得鄉親們的尊重和信任。可是,作為唯一的兒子,自己卻未能很好地孝敬他們、贍養他們。母親早早地在1951年就撒手人寰。父親在農村操勞到92歲,也去了。自己未盡到一個做兒子的應盡的責任啊!想到這裏,劉邦顯把三兒子叫來,讓他把自己父母的遺像找出來,加印放大,裝入相框。讓二兒子把兩個老人的相片掛到他房間病床的正前方。他覺得自己應該在有生之年陪陪自己的父母了。他又把與兩個老人生活時間最長的大兒子人叫到床前,親自口述讓大兒子筆錄,寫下了《我的雙親》一文,既是對二老的哀思、悼念,也是給自己的孩子們留下的一份遺產,讓自己的孩子們在今天這樣寬鬆的生活環境中學習二老的品德,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懇懇做事。

他又想到了離開自己已三十多年、最鍾愛的四兒子劉少雄。這是他的一塊兒心病,一個永遠也抹不平的時時發出陣痛的傷疤。自己這麼多孩子中,唯有劉少雄個性最突出,也是最無私無畏的。可惜,那場浩劫讓他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就早早走了。他知道,為這事兒,老伴雷田穎不諒解他,其他幾個兒子也對他有意見。可是“現行反革命分子”這個結論,在當時他是根本不能逾越的。隻是,當時自己為什麼不能再積極地想想辦法呢?這是他一輩子的遺憾。

他想到了自己這一生,有成績,有失誤,有欣慰,也有遺憾。回想到許多已先自己而去的老領導、老同事,也回想到自己走過的路。這條路太曲折了,曆史的征途有不少人生的坎坷,這是需要每個人,尤其是幹革命的人認真總結的。哪些天災是不可避免,哪些人禍需要認真總結的,總的講,革命大方向沒有錯,他無怨無悔。

他又想到今天的社會,生活確實好多了,政治環境也寬鬆多了,但是,腐敗仍在國家機器裏蔓延著,侵蝕著。這不能不讓人憂心忡忡啊!

劉邦顯回頭看了看牆上那幅毛澤東手寫體題詞,想起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大以後帶著新的領導班子全體成員奔赴西柏坡,重溫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決議,再次大力倡導兩個“務必”時,給子孫後代留下什麼,他的心中有數了。

在劉邦顯89歲生日過後的一天,劉邦顯把主要照料他的三兒子叫到自己病床前,對他說:我的日子可能不太多了。你也用不著安慰我。如果我走在你媽前邊,你一定要把你媽照顧到底。再就是,我給你們弟兄留下五句話,由你給他們幾個轉達。他扭頭指著牆上那幅題詞念道: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麵,這是立場!千萬記住;接著背誦著兩個“務必”: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這是作風;之後說到,“實事求是”這是方法,是基本品德。我一生被多次批評為右傾,我現在想通了,不是“右”,是實事求是;“群眾觀點”是做事處人的基本觀點;“為人民服務”是一生行為的根本宗旨!這立場、觀點、方法、宗旨、作風五句話都是毛澤東、周恩來他們那一代一生革命鬥爭的結晶,我一生力求按這五句話去做,但做的不盡滿意。現留給你們弟兄,也算完成了我的一個心願!

2007年2月27日,劉邦顯走完了他一生90年的曆程。他的心髒指針停擺在這一天早晨的九時三十分。

在2007年3月5日劉邦顯的遺體告別儀式上,劉邦顯遺像兩旁一幅醒目的挽聯高度概括了他的一生:

民族危難 攜筆挺戈 曆盡坎坷 為救國一身膽魄!

華夏待興 奔波三秦 艱苦創業 圖富民兩袖清風!

七 後 記

2007年2月27日,劉邦顯同誌走完了人生90年的征程。在悼念他的過程中,許多來自天南海北的同事和戰友表達了一個共同的心願:劉邦顯是陝西的一位有影響的老同誌,長期擔任重要工作,僅在省級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了近半個世紀,並且一貫清廉自律,勤政為民。應該將他的成長過程、工作經曆、畢生業績、懿德茂行寫出來,以告慰英靈,啟迪後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前負責人楊克等同誌先後三次打來電話,要求家屬子女一定將這個意見反映給有關領導,並積極參與這一工作。

幾個月來,筆者走訪親朋,尋蹤覓跡,約稿求索,查閱資料,基本了解了劉邦顯一生的經曆。因為劉邦顯的同代人大多已經作古,有些情況主要依靠一些知情人的回憶,加之時間倉促,難以避免出現某些紕漏,特此說明。

另,特別說明一點:中共陝西省委在1943年元月之後,與關中分委合並,稱關中地委。抗戰勝利後,又更名為陝西省工委。1947年3月後,再次更名為關中地委。建國後,重新組建了陝西省委。考慮文中省委名稱的多變,易引起讀者的疑惑,故一直用“省委”或“省工委”的提法,特此說明。

本文筆者:山水

2007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