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先後,省內、陝北不同部門和地區的同誌也提出過類似的建議和意見。省委、省政府在聽取了各方麵的意見後,綜合情況,向中央進行了彙報。
在朱鎔基任國務院總理的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綜合各方麵情況,國務院作出一個劃時代的決定:在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退耕還林。同時,山羊圈養,嚴禁放養。榆林、延安和渭北的部分縣、鄉,均在此規定之列。為保證當地人民的生活,相應的補助措施也隨之出台。幾年後,劉邦顯的幾個孩子從榆林紅堿淖一路南下到西安,興奮地告訴躺在病床上的劉邦顯,榆林城北的毛烏素沙漠綠了,延安綠了,宜君綠了,宜川綠了,無定河兩岸也綠了時,他欣慰地笑了。
二 扶貧不忘反腐敗
數年的走南闖北,深入實際,扶貧顧問組的同誌們不斷地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不少的意見和建議。有的被采納,有的被反映,還有的在整改中。劉邦顯逐漸感到,有些問題,上邊能解決,但大量的問題,還在具體工作中,自己想方設法,一味地等、靠、要不行。比如資金問題,是瓶頸,是關鍵,誰也不能永遠靠輸血活命。省上、中央都可以幫助一部分,最終還得自己能造血才成。再一點,就是形勢變了,無論如何要教育下邊的幹部,不能大吃大喝。實際走訪中,幾乎每到一個縣,甚至是國家級的貧困縣,當地的幹部都要請他們大吃大喝。為陪他們一行四五人,有時竟要陪四五桌,甚至連陪三天。一次,劉邦顯發火了,帶著扶貧組的同誌集體罷飯,才把一個貧困縣為接待他們的大吃大喝行為禁止住。還有一次,在一個貧困縣,第一頓接待飯又給劉邦顯他們上了十多盤菜,外加兩瓶酒,一共四桌。開席前,劉邦顯主動要致祝酒詞。他站起來說道:我們是來了解扶貧的,不是來吃酒席的。你們縣是貧困縣,哪裏來的錢請我們?如果這是向我們表示你們已脫貧致富,我謝謝你們,並向省上反映,立即把你們縣的貧困帽子摘掉,享受的有關政策優惠也同時取消;如果不是這情況,哪裏來的錢這樣揮霍?接著,他話鋒一轉說,這些菜既然做出來了,我們把它吃了,但是不論是哪種情況,都不能白吃!國有國法,黨有黨紀。我提議,從我開始,今天到場的每個同誌都把這頓飯的夥食錢先交了,每人50元,然後,我們再動口。說完,劉邦顯帶頭交了一百元。陪同的縣領導非常不好意思,每人也自掏口袋,交了相應數目的錢。
在給中央扶貧辦負責人的信函中,劉邦顯詳細地反映了基層存在的上述情況,提議通過中央扶貧辦向中央有關領導和組織、宣傳部門反映。把基層,尤其是把縣級幹部的教育當做大事來抓。一葉知秋,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這類問題在全國有共性,應在全國範圍進行教育。抓一抓,會好一些。放任不管,不但扶貧無望,未來的發展也令人擔憂。
三 組建扶貧基金會
在與中央扶貧辦負責人溝通之後,劉邦顯又向省委、省政府建議,可否由他出麵籌建一個省扶貧基金會。不要省上出一分錢,一切資金自己籌集,籌集來的基金用來彌補中央、省扶貧資金的不足,用於一些貧困地區建立造血機製,為扶貧服務。在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同意後,劉邦顯開始了籌建。
首先,是扶貧基金會領導人的選擇。劉邦顯反複思考、多方聽取意見後,認為隻有選擇出好的領導人,籌集資金才有可能,資金使用正確才有保證。他在離退休任過省級職務的幹部中,選擇了如下四個老同誌:
何承華:曾任陝西省委常委、副省長,省人大副主任。主要是任過較長時間的西安市委第一書記,在西安人緣很熟,和一些大中型企業也有一定的來往。另外,曾在甘肅、東北和中央的某個部委任過職務,和朱鎔基同誌也曾共過事。通過一定的活動,可能籌集到一定的資金;
李連璧:曾任陝西省人大副主任,並在外交戰線上工作過十年左右,任過駐歐洲共同體大使。
陳明:曾任陝西省副省長、省人大副主任。長期任陝西省僑聯的負責人。
林季周:曾任陝西省副省長。既是農業專家,也是個學者。扶貧對象主要是農口,在農村。資金使用是否得當,這位專家是個關鍵。
經過再次給省委、省政府彙報,包括劉邦顯自己在內的扶貧基金會領導人選最終確定了。在決定會長的人選時,劉邦顯多次明確表態,自己是省扶貧顧問組的組長,不宜也不能再兼扶貧基金會的會長。提議由李連璧擔任會長,其餘四位任副會長。最終,劉邦顯的這個提議被大家接受了。
扶貧基金會成立了。劉邦顯充分利用自己多年分管全省財貿工作的優勢,與財政部門、各專業銀行、有關金融機構多方麵商洽,很快籌集到第一批資金。然後,他南下廣東、深圳、海南和一批陝西籍的企業家不斷往來,苦口婆心地給他們講陝西扶貧工作的情況及建立扶貧基金會的意義,期望得到他們的支持。辛勤的工作又得到一定的成效。其他幾位基金會的領導和成員們也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為基金會籌措到一定的資金。陝西省扶貧基金會開始了正常的運轉。
四 對耀邦的深切懷念
這時候,劉邦顯再一次病倒了。身體狀況的惡化,迫使他不得不到北京住院治療。他的老伴雷田穎、兒媳黃淩暉陪同他來到北京,住進協和醫院。知情的親友們知道,讓劉邦顯躺倒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他的摯友、他最敬佩的人、在人生進入老年後對他幫助教育最大的領導者胡耀邦因心髒病突發離開人世。躺在北京協和醫院的病床上,劉邦顯想得很多很多。他懷念胡耀邦,他根本不相信加在胡耀邦身上那些負麵言辭。胡耀邦的為人和人品他是從心底了解的、佩服的。但是,他不能再說出口了。這就是黨的紀律。最後,他在心中默默地念到:耀邦,一路走好!我會記住你給我的最後叮囑!在最後的有限時間中,全力做好為人民的事,這樣去見馬克思的時候,才不會後悔。
經過著名的醫學專家吳階平叔侄的精心治療和手術後,劉邦顯再一次地站了起來。他不願待在北京,聽1989年春天北京那麼多的傳聞,也無心情看那些子女們不時得到的各種消息。他要返回陝西,繼續他在最後的有限時間中,為老百姓做他該做的事。
五 最後的努力
20世紀的最後十年間,劉邦顯深感自己年老體衰,又被新老疾病纏身。他知道,按照自然法則,自己的日子確實不多了,可是,確實有許多事還未完成。比如,扶貧、幫助各貧困地區建立造血機製還差得很遠。他又開始了下鄉的奔波。這一輪的顯著特點是幫助貧困地區與有實力的企業相互搭橋,或幫助當地建立企業。在旬邑一個偏僻的地方,當地農民種植了幾百畝蘋果,但是,品種是已被逐漸淘汰的“秦冠”,想更換新的品種,又無資金。劉邦顯為幫助他們,先後親自和西安地區的四家企業聯係,設法讓他們結合,取長補短,既達到扶貧解困的目的,又使這些企業有一定收入。在他認識或知道的人中,如有誰想辦企業,劉邦顯總是希望他們能和貧困地區相結合。對基金會的有限資金,劉邦顯和他的同事從嚴掌握,看準目標後,或是入股,或是外借支持。陝西天奴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陝西省秦興扶貧開發實業公司就是扶貧基金會支持創立、發展並成功的兩例。這個企業的創建人本是扶貧幹部,在具體的扶貧過程中,他深深地體會到,說教、建議作用都不明顯,應該實際幹,幹中說,幹中教,才有實際意義。這位幹部自己動手幹了,實際闖了,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奮力遊了。在扶貧基金會的全力支持下,最終成功了,帶動了幾個貧困點的經濟發展,為扶貧事業作出了紮紮實實的貢獻。當然,實際操作中,不是每一次都一定成功。市場經濟的運作知識和規律不斷推陳出新,失敗和教訓是不可避免的,每一次失誤和教訓後,劉邦顯和他的幾個老夥伴總是讓大家總結經驗、教訓,“失敗是成功之母”。然後,又強調學習、學習、再學習。沒有新的知識和技能,不懂企業管理,不明白市場所需,建立的造血機製必然是很快被淘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