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臨潼地下鬥爭(2 / 3)

劉邦顯自己的老家廟劉村分成廟上劉村和廟下劉村,兩個村除了各有自己的一座小廟外,還和其他六個村組成社區,共有一座大廟。劉邦顯耐心說服自己的父母和鄉親,順利地拆除了廟劉村的兩座小廟,將建築材料用於學校的擴建上。

有以上兩個事例做榜樣,以後拆廟再未遇到過什麼阻力。

建材籌備齊後,施工經費還有很大差額,劉邦顯希望鎮政府解決。張仲毅經過再三思索,以異樣的目光看著劉邦顯問到:開賭局怎麼樣?答曰:以不義之財做大義之事,可為。從而籌齊了施工經費。

馬額小學升為完全小學,有了馬額塬上第一個高級小學班(兩年製)。學校建了漂亮的大門,而且還興建了全校師生活動演出用的禮堂。就是在這座禮堂裏,第一次給馬額塬的廣大民眾演出了抗戰歌:“向前走,別害怕,陝西出的盡是愣娃。第一是臨(潼)渭(南),其次是二華(華縣、華陰)。扛的是大刀,掮的是杈耙,朝著日本鬼子,殺殺殺!”

學校擴大,劉邦顯就順理成章受馬額紳士的委托,聘請了一些懂教育的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學生來學校任職任教,或推薦到其他小學去任教。劉邦顯的同窗好友,時任鳳翔縣委書記的張軍因縣委暴露,撤離鳳翔,回馬額塬隱蔽身份,也被聘到馬額小學教書。這些人接受過師範教育,思想活躍,使馬額小學的麵貌為之一新。馬額小學的教學質量和學習風氣,逐漸聞名遐邇。周圍城鎮的社會名流,爭相送自己的子女到馬額小學讀書,張仲毅就將自己的長子張春泰交給劉邦顯親自培養。

在教學內容上,劉邦顯除常設的知識性的內容外,還將增長中國人民誌氣的、宣傳抗日主張的《抗戰歌》,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作,黃花崗英勇就義的先烈林覺民就義前給妻子的信件等三項內容作為三件寶,要求學生們人人會背誦,個個懂其意。他的學生中,許多人就曾用這“三件寶”的內容,痛斥過反動的國民黨政權,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呐喊,為廣大人民的疾苦申冤。

作為共產黨人的朋友,張仲毅對劉邦顯的一切提議,都盡可能地給予有效支持。當某小學的一位共產黨員有暴露跡象時,他迅速給劉邦顯通報並對此同誌加以保護,使其免遭逮捕。不論是由於共產黨人在馬額做了好事而受到了張仲毅的衷心擁護,還是由於我黨對他采取團結、幫助的態度挽救了他,使他始終成為共產黨的朋友,張仲毅以後一直是共產黨的朋友,盡力掩護共產黨人。

劉邦顯為好人辦好事,在人民群眾中廣交朋友的做法,也使不少與我黨對立的人,深受感動,逐漸向黨靠攏,為黨辦事。例如,反動“自助黨”頭子劉憲瑞,國民黨教育局長、比較反動的×××,國民黨特務趙樸光等都曾主動與共產黨人交朋友。利用這些人的保護色,臨潼地下縣委成功地幫助某些可能暴露的同誌,擺脫了危險。並解救了一些受國民黨當局冤屈和陷害的老實農民和進步知識分子。

這時的劉邦顯及他的同誌們都感覺到,紮穩根基、長期隱蔽的這一任務基本實現了。積蓄力量、擴大影響第二個任務也穩步積極進行著。

二 發展組織建立堡壘

如何進一步擴大影響、擴大組織,又保證長期隱蔽,劉邦顯做了大量工作。他要求每一個黨員,在群眾中廣交朋友,但必須嚴格執行黨的地下工作原則。對報上來的準備發展的黨員候選人,一定要弄清情況,嚴格審查。一般情況下,負責人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不要直接發展黨員;負責人親自聯係的黨的幹部,最多不超過三個人。當時,國民黨臨潼縣的體製是縣下設鎮,鎮下設保。黨的組織設置也以鎮為單位,鎮的負責人為區委書記。與劉邦顯直接接頭的是馬額區委書記段建民和零口區委書記宋宏釗。其他區委的工作則由縣委其他有關負責同誌按此原則聯係。而區委對各保的黨的工作也按此原則辦理。上級對下級檢查工作時,要選在逢集逢會之時,而且,盡量選擇當地一些有影響的鄉紳的親屬做掩護。當時,零口鎮趕集的日子是陰曆逢二、四、八日,劉邦顯去零口檢查區委工作時,總是帶上馬額鎮長張仲毅的兒子張春泰,以采購貨物為名,和區委書記宋宏釗商討工作。

運用這樣積極謹慎的方法,臨潼縣不僅在18個鎮發展了幾十名共產黨員,把段建民、宋宏釗、邢邦俊,趙誌良等多名黨的負責人送到邊區學習過,而且,地下工作成效顯著,從來沒有發生過較大的組織遭破壞事件。

在貫徹省委的工作方針中,劉邦顯還想方設法在一些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可靠的地下據點。首先,他把自己的家建成了一個可靠的堡壘。正直的父母積極支持兒子的工作,直接參與到對革命事業的服務中來。劉邦顯任職期間,先後有劉庚、張軍、張中濤、尹省三、魏新發等數十名黨的基層領導都在劉邦顯的家中歇過腳、吃過飯、躲過危機。在劉邦顯離任後,一直到解放戰爭期間,這個堡壘繼續發揮著特殊作用。後任的縣委書記尹省三多次把劉家當做聯絡點和落腳點。縣委特殊的聯絡員,人稱“帽格老漢”的一位老人,風裏來,雨裏去,在時時都可能出現危險意外的情況下,把這裏作為化險為夷的地點,與劉邦顯的父親也建立了特殊的感情。解放戰爭初期,中共高陵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李金浪被敵人逮捕,後逃出牢房,在失去組織聯係、親戚故交閉門不納、周圍鬥爭形勢異常嚴峻的情況下,躲到劉邦顯的家中,由劉邦顯的父母親自照料,其長子劉篤學(劉少峰)巧妙周旋,最後通過組織,回到高陵縣的戰鬥崗位。

除劉邦顯的家以外,張中濤、尹省三等縣委領導同誌的家,也相繼開辟為新的據點。經過辛勤工作,全縣18個鎮都建立了一些秘密堡壘。這些堡壘戶在劉邦顯離任後的長時間中,都發揮過特殊的作用。零口鎮坡裏張村就有一戶由劉邦顯、尹省三、魏新發等同誌先後考察建立的堡壘戶,在解放戰爭之初的1947年,掩護過從鄂豫陝根據地回延安的李先念等人。李先念等人出秦嶺,過灞河,翻驪山,從馬額塬鐵爐鎮北行,從馬額鎮東北穿過,到關堂坡下塬,在零口坡裏張村堡壘戶家住了幾天,恢複養病,戶主老太太照顧得非常周到。直接負責這一工作的,在渭河南,是尹省三、魏新發等同誌,在渭河北,是朗瑞亭等同誌,都是當時臨潼縣委的成員。建國後,李先念曾多次對一些負責人講:陝西地下黨是個好黨,工作做得很出色。當年我走的那條路,表麵是白區,實際是紅區,很安全,和邊區差不多,簡直是一條紅色的地下通道。他還將100元錢和自己親筆簽名的一張照片,通過陝西省委、渭南地委,經時任地委書記的劉邦顯親手轉交給這戶人家的老太太,同時,轉達了他的一句肺腑之言:路遙知馬力,困難識故交,日久見人心。

三 開辟南北交通線

為了既利於開展鬥爭,又便於隱蔽,出現特殊情況時能迅速撤離,保存力量,在工作中,劉邦顯一個時期著重了解了南北兩路的路線,期望在嚴峻的形勢下,能直接開通一條從秦嶺過馬額到邊區的路線,這條路線既要利於鬥爭,又便於往返邊區。南線,他和尹省三、魏新發等同事親自察看,認為從秦嶺出來,從臨潼和渭南交界處的鐵爐進入馬額塬最為理想,這裏是臨潼、渭南、藍田三縣交界,敵人的力量相對薄弱,又是一個山、塬、溝壑縱橫交錯的地形,利於隱蔽;這裏的群眾相當貧窮,但又極其淳樸,利於開展工作;從零口下塬過渭河,這一帶的工作基礎較好,組織健全;到了渭河北,可迅速與談國帆、朗端亭等同誌接上頭。這條路線的開辟,又經後任幾屆的縣委發展、鞏固、完善,為從陝南到關中的地下交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