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長安城的擴建(2 / 3)

同時,亦作為建章宮蓄水之用。

此外,駘蕩宮以高大宏偉,殿屋飛簷翹角如翼,可以將日影折射入宮,“春時景物駘蕩滿宮中”而著名;

娑殿則以其內部廣大,駿馬可在宮中飛馳一日方可遊遍,可容萬人聚會而得名;其他如奇寶宮藏奇珍異寶,鼓簧宮鼓樂升平,奇華殿藏四海夷狄器服珍寶及珍奇動物……總之,建章宮的規模與富麗,“千門萬戶”實不虛言。

二、明光宮、桂宮與北宮

在興建建章宮的同時,對長安故城的修繕、改造工程也在大規模地進行。

長安故城南部由於長樂、未央兩宮占地已盡,連兩宮之間都建立了武庫,因此,新的工程多半在北部進行。

其中新建明光宮、桂宮及對北宮的改建工程最為浩大。

武帝一代長安風貌之特色也大致體現在這一區域中。

武帝太初四年(前101)秋,在長樂宮北原北宮屬地中興建了明光宮。

明光宮較長樂宮小,但與未央宮規模相當,甚至較大一些。

連通長安各主要宮殿的空中閣道,也通過這裏同長樂、未央、桂宮及城外建章宮相連接,構成一個信息通暢、聯係便利的整體。

在修建過程中,明光宮繼承和借鑒了以前宮殿雄偉、富麗的特點,同時也在設計上作了大膽突破:殿宇高大,多柱而少牆,采光條件好,空氣流動通暢,穿行殿中雖酷暑亦不覺熱,視野開闊,登殿台可望渭河,西臨西市、東市,長安富庶可盡收眼底,是武帝在長安城中消閑避暑的好去處。

明光宮東部與城垣相抵,有宣平門、清明門兩大城門與城外相通。

宣平門亦作東都門,是長安故城東北方向的城門,與宣平門相通的大道,即是明光宮的北界。

清明門是故城東出第二門,由於此外亦設有籍田倉,因此又稱籍田門。

這裏所通大道是明光宮的南界。

西漢時期宮殿以“明光”命名者很多,例如桂宮中即有明光殿,以其裝飾極盡豪華之能事而聞名於史(詳後文)。

再如甘泉明光宮則是武帝用來儲存燕趙美女的地方。

據說該地美女總數達兩千名,年齡都在十五歲以上三十歲以下,每年中年屆滿三十歲者都要遣送出宮出嫁,同時再由掖廷令隨時選美補足空缺名額。

古詩雲:

“佳人自控玉花驄,矯如飛燕踏秋鴻;金鞭爭道金釵落,何人先入明光宮。”其所提及的明光宮即指甘泉明光宮。

桂宮完成亦在太初四年。

桂宮位於長安城西部,在未央宮北邊,與北宮相鄰。

南鄰直城門大街,東以橫門大街與北宮相望。

其規模較長樂、未央等宮要小,周四十餘裏,據考古勘探,桂宮宮城平麵形製為長方形,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880米,周長5360米。

宮中主要建築有龍樓門、鴻寧殿及明光殿、走狗台等。

有閣道南通未央宮,西接建章宮神明台。

班固《西都賦》稱:“自未央而連桂宮,北彌明光而亙長樂,淩道而迢西墉,建章而連外屬。”

桂宮是武帝時期後妃的居住之地。

後來也作為太子退居之地或太後退居之處。

為滿足武帝驕奢淫逸的生活,桂宮陳設極為華麗。

《西京雜記》卷二記載:“武帝為七寶床,雜寶桉,廁寶屏風,列寶帳,設於桂宮,時人謂為四寶宮。”從四寶的性質來看,床、案、屏、帳隻不過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用具,但武帝卻在裝飾之上極顯奢華,日常用具尚且如此,其他設施更是豪華自不待言。

鴻寧殿是桂宮中的正殿,後來逐漸成為後妃私人居處,漢武帝的傅昭儀就曾長住此殿,到哀帝建平三年(前4)正月,鴻寧殿毀於火災,以後再沒恢複。

明光殿是桂宮中最為豪華富麗的宮殿,其以高台為基礎,飛簷鬥拱,雕梁畫棟,以金玉珠璣作為簾箔,殿中多鑲明月珠,金構飾裝修門窗,白玉石砌成台階,夜裏甚至不必點燈,單憑各種珠光寶氣就可以照亮室內。

這裏一般是武帝臨幸後妃之處,規模雖小,但其裝飾絕非一般大宮可比。

桂宮中還建有走狗台。

其形製今不可考,其功能大約像是一個賽狗場,是供武帝閑暇之時與寵妃們鬥雞走狗的娛樂場所。

北宮最早似應是長安城北部宮殿群的一個泛稱。

但隨著新建各宮範圍的逐步確立,北宮的實際範圍也漸漸縮小,並最終成為一組固定宮殿的名稱。

這與西漢其他宮殿均有正名是不一樣的。

北宮是長安諸宮中唯一以方位命名的宮殿。

北宮西鄰桂宮,南望未央宮,周長十裏,為高祖時草創。

武帝時期在大興土木籌建新宮的過程中對北宮進行大規模增修。

這些增修多半也是側重於內部裝潢、修飾。

與桂宮不同,北宮用以供奉、祭祀、求仙的成分更多。

北宮之中建有神仙宮、壽宮,其“張羽旗,設供具,以禮神君”。

為使神君到來能讓人盡快發現,宮中廣布帷帳,但時常吹動這些帷幕的卻是北邊渭河一帶的潮濕的空氣,而不是武帝所企望的神氣仙風。

北宮中還建有專供皇太子所居的宮殿,及其附屬建築丙殿、甲觀、畫堂等。

太子居位學習、聽講、受詔大都在此地。

經曆了幾年的經營,到建章宮完成,長安城內外基本已形成了規模空前的皇家宮殿群。

興建明光宮、桂宮以及對北宮的改造、增建,也使故城長安各宮職能進一步具體化。

武帝時期,漢都長安基本上達到了它曆史上最鼎盛的時期。

以後長安城中的種種工程興作,充其量隻是對武帝作品的維修與改善。

三、擴建上林苑

作為專供皇室遊覽、狩獵的特轄自然生態區——“苑”,在有曆史記載的商周時期即已出現。

“苑”就其性質而言,是屬皇家直轄經營的私家園林,其規模、形製與現代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有相似之處。

即多依托自然環境而設立部分配套服務性設施,而對於其中動、植物及相關生態環境盡力使其保持原貌。

皇室苑囿的建設經營是古代王朝政治、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曆代帝王對此都極為重視。

同樣,對園囿建設的考察,也是我們理解、探索古代社會經濟、文化、政治觀的一個獨特層麵。

秦漢時期,皇家園林有了很大發展,當時全國各地出現了不少著名園林:如“甘泉苑”“樂遊苑”“宜壽苑”等。

但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當屬上林苑。

上林苑始建於秦,位於關中渭河之南,至終南山之間。

這裏川原秀麗,河流縱橫,風景優美,是遊憩、行獵的好地方。

秦末戰爭,上林苑毀棄。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鑒於國力虛耗無力經營,詔令開放苑禁,許民入墾。

文帝時期,籍田禮多在此進行,昔日皇室禁苑,基本上已是名存實亡。

而其恢複、發展,主要是在武帝時期。

據史書記載,武帝初即位就熱衷於率眾出獵,一次武帝微服出獵,縱馬狂奔,在戶縣一帶踐踏了百姓的莊稼,老百姓又急又氣,聚眾起來驅趕、咒罵武帝一行。

這件事還被報告了當地縣令,武帝一夥幾乎被扣,無奈隻好出示皇室信物才得以脫身。

又一次,武帝夜投旅店,遭到店主的冷遇,稱說沒有漿,隻有小便供應;又疑武帝一行為奸盜,聚少年欲攻之。

這些都使武帝很掃興。

於是便頒發詔書,把北起涇河、渭河,南瀕秦嶺北麓,東至藍田南塬,西達興平之間的大片山川林地全部劃為皇室禁苑,把在其中耕種的老百姓遷出去,然後大興土木,把這裏恢複為秦時上林苑的樣子,作為他及皇室的專用遊樂、狩獵的苑囿。

盡管東方朔曾挺身而出,為民請命,企圖諫止此舉,但武帝仍按預定計劃,廣開上林苑。

這一年正是公元前138年。

擴建後的上林苑,東南至宜春、鼎湖、禦宿、昆吾(今藍田焦岱一帶),南至終南山;西南至長揚、五柞(今周至東南),北跨渭河,繞黃山(今興平馬嵬北),順渭河而東,方圓三百四十裏。

周圍築有苑垣,長四百裏,開有十二道苑門。

苑中劃分為三十六個小區域的苑囿,各由宮觀、池沼、園林與自然景色組成不同特色的皇家公園。

其建築形式各異,彼此由甬道、複道相連接。

在苑中還有移植來的各種名異果木,各國各地進貢來的珍禽異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