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匈奴政策的改變
武帝即位時漢匈關係已發生了一些微妙卻又深刻的變化。
經過文景兩代連綿的邊境衝突,匈奴咄咄逼人的攻勢已基本被遏製,至少武帝不必擔心會在帝都長安城外撞見匈奴輕騎,但武帝的目的絕不會僅限於此。
武帝的意圖是明確的,他的心腹寵臣韓嫣最善揣度他的心意。
即位大典結束不久,這位聰穎過人又擅長騎射的太子侍讀就開始舞弄刀槍,率先在武帝麵前操演起來,二人相視,都報以會心一笑。
在送別張騫使團後,武帝加強了對匈奴的戰爭準備:繼續推行馬政,積蓄軍馬;擴大騎兵建製;組織近衛新軍;征調戍卒加強邊防;初舉孝廉廣聚人才……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反擊風暴的陰雲在聚積,武帝在等待,西漢帝國在等待,一場新的大規模戰爭正在緩緩拉開帷幕。
張騫和他的使團一去不返,毫無消息。
建元六年(前135),沉默了許久的匈奴方麵卻再次遣使入朝欲重修和親。
是戰是和?
武帝一時難以定奪,於是召令朝臣廷議,希望聽聽大臣們的想法。
大行王恢認為匈奴和親一般不過幾年就背信棄義,卷土重來;倒不如廢除和親,用武力解決。
而當時朝廷重臣禦史大夫韓安國卻仍堅持和親。
韓安國威望、資曆都遠超王恢,其意見又較穩妥,所以大多數朝臣也都讚同和親。
武帝雖傾向於訴諸武力,但對戰爭的籌備及勝敗心裏缺乏十足的把握,既然群臣大都主張和親,張騫西聯大月氏也無消息,姑且再忍耐、等待一時。
於是下詔同意了匈奴和親的要求,借以穩住匈奴一邊。
同時又加緊戰備,向邊郡地區調兵遣將,待機而動。
元光二年(前133),雁門郡馬邑(今山西朔縣)豪強聶翁壹(或作“聶壹”)通過王恢向武帝建議:匈奴剛剛與漢和親,一定對漢缺乏戒備,如果以重利誘其深入,而漢預伏大軍合圍擊之,一定有把握大獲全勝。
王恢上一次廷議被韓安國當著眾臣的麵駁得啞口無言,心裏一直想再找個機會把麵子挽回來。
這次接到聶翁壹的報告,他認為機會來了,就添枝加葉地把這個並不很高明的計劃向武帝做了奏報,武帝被說動了。
由於又涉及“和戰”這一關鍵性的重大決策,武帝再度召開廷議。
與上次不同,武帝率先表明了自己的觀點:“朕以美女出嫁匈奴單於,還送上豐厚的錢帛財貨,可是匈奴卻越發驕橫,入侵擾犯不止,邊境烽火連綿。
邊郡士民塗炭,朕也很傷心,現欲發兵反擊匈奴,諸位大臣以為如何?”盡管武帝已傾向於動武,但如果照此執行,就將意味著漢匈關係的徹底決裂,戰爭將取代已實行了半個多世紀的和親政策。
為此朝臣之間又展開了一場更為激烈的爭論。
主戰派仍以王恢為代表,主和派也推韓安國為首,雙方各抒己見,互相攻擊,爭論甚為激烈。
由於武帝已率先表明態度,主戰派力量大增,而王恢也更覺得腰杆硬了許多。
當韓安國再次提出漢軍遠程奔襲入匈作戰不利時,他不失時機地拋出他的具體作戰計劃作為他最具威力的反駁武器:“現在我主張攻打匈奴,並非要深入敵境,而是順乎形勢,將貪婪的單於誘入漢地,我國選拔精銳將士暗中埋伏,利用地形險阻部署兵力。
待布陣完備後,再由四麵圍而聚殲之。
這樣就可以生擒單於,獲勝無疑!”王恢一席話,韓安國尚未反駁,武帝已被激怒,主張求戰欲望更強,也就不再肯聽別人的意見,決定對匈開戰。
至此,斷絕和親,全麵對匈奴抗禦反擊的決策終於確立下來。
同年六月,武帝先派聶翁壹前往匈奴詐降誘敵,一方麵立即調動各部軍隊,布置陣勢。
聶翁壹欺騙當時的單於軍臣說,他能夠斬殺馬邑令丞,使全城歸降,牲畜財物可悉歸匈奴。
馬邑位於雁門郡南,是當時西漢王朝重要的軍馬培育基地之一,也是匈奴南下中原的門戶所在。
漢初匈漢雙方就曾在此激戰,匈奴先得後失,因此一直對該地耿耿於懷,欲吞之而後快。
此番聞聽聶翁壹的一番巧語花言,軍臣單於真相信馬邑唾手可得,非常高興。
當即與聶翁壹約定了日期,放他回馬邑充當內應。
而與此同時,武帝業已集結大軍三十萬,由韓安國、李廣、公孫賀等將領率其主力伏兵於馬邑城外山穀之中,王恢、李息率兵數萬匿於代郡(今河北蔚縣)一線。
約定一旦匈奴進入馬邑,即集中主力圍殲。
王恢等則負責斷其後路,截擊其輜重。
全軍由韓安國負責指揮。
不久,軍臣單於親率鐵騎十萬進入武州塞(今山西左雲),緩緩向馬邑方麵進軍。
而此時聶翁壹則已回到馬邑,斬殺一名死囚,懸其頭於城下,急告單於馬邑已得,請單於急入。
軍臣聞之大喜,揮兵疾馳,眼看就要進入漢軍的伏擊圈了。
不料,一件意外的事情卻使整個計劃付之東流。
當匈奴大軍行至距馬邑不過百裏的一處草場時,軍臣單於猛然發覺氣氛有些異樣,但見滿山畜群隨意遊蕩,卻見不到一個看守的人。
正在疑惑之際,匈奴前鋒攻下一處亭障,俘獲了一名來不及逃脫的漢雁門尉史,把他送到單於馬前,在單於利刃的威脅下,怕死的尉史將漢軍預伏馬邑的計劃和盤托出。
單於聽罷大驚,急令撥轉馬頭,狂奔出塞。
漢軍空等了好久,連匈奴的影子也沒見到,這一場王恢精心編織的“馬邑之謀”,以勞師動眾卻一無所獲而無聲無息地收場了。
“馬邑之謀”的落空,使武帝惱羞成怒,王恢無疑成為最大的替罪羊。
盡管武帝的母親王太後也出麵為王恢開脫,但最終還是把他下獄。
王恢本欲求功不想卻得禍,絕望之際自殺身亡。
“馬邑之謀”功敗垂成,武帝第一次大規模對匈奴用兵的計劃徹底失敗了。
事實上,武帝和王恢都犯了主觀臆斷的常識性錯誤:幾十萬大軍集結邊境,本身就不可能完全保守機密。
整個計劃乍看起來似乎是“百全必取”,實際上完全建立在單於徹底受騙而不會絲毫覺察這一脆弱的前提之上。
同時,武帝把戰勝匈奴的希望完全寄托於一次一廂情願的伏擊,也反映了武帝及其群臣對於匈奴騎兵善於長途奔襲、應變性強、機動靈活的戰術特點認識不足,有畢其功於一役的急躁情緒。
“馬邑之謀”充其量隻算是一次戰術性安排,想通過這一場戰鬥而達到戰略性目的,這本身就不盡合理。
其終歸失敗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馬邑之謀”是西漢王朝繼白登之圍後,第一次主動對匈作戰,雖未取得任何戰果,卻使漢廷中以武帝為首的主戰力量日益強硬起來,反擊匈奴的決心不是動搖了,而是更加堅定、明確了。
漢匈之間的戰爭進入了西漢王朝全力出擊、主動求戰、互有攻守的新階段。
匈奴軍臣單於逃出邊塞,驚魂甫定就立即發兵大肆侵擾漢邊,攻漢邊塞亭障,作為漢設伏馬邑的報複。
漢軍亦相機而動,北邊戰火重燃。
從這個意義上講,“馬邑之謀”也是武帝發動全麵反匈戰爭的導火線、發起點。
而在以後的戰爭當中,新一代西漢軍事家在戰爭中成長起來,並最終成為對匈作戰的中堅力量。
二、衛青、霍去病的身世
今山西臨汾西南郊,在公元前二世紀末正是西漢王朝河東郡平陽縣治所轄之地。
這裏是一片肥沃、富饒但又飽受匈奴鐵蹄蹂躪的土地。
該地民風純樸而剽悍、任氣好俠,湧現了不少英豪誌士,其中最著名的專屬一代名將:衛青和霍去病。
以平陽命名的平陽侯國住著一位地位顯赫的皇親國戚——漢初著名丞相曹參的後代平陽侯曹壽。
他的夫人就是鼎鼎大名的武帝姐姐——陽信長公主。
在供曹氏役使的小吏中,有一個平陽縣吏叫作鄭季,他與府中一個寡居的女仆“衛媼”私通生了個兒子,就是後來的衛青。
鄭季本有家室,不久又返回平陽原職地,也不便稱這個私生子是他的兒子,隻得讓他從其母前夫姓衛。
當時衛媼除新生的衛青外,已有二男三女。
衛長君、衛步廣,長女衛君孺,次女衛少兒,小女衛子夫。
由於家境困頓,衛青年紀不大便被送到其生父鄭季那裏,由他撫養,鄭季就讓衛青去放羊。
由於衛青是個私生子,鄭季家中其他人都把他不當人看,總是虐待欺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