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著它等將來立了功再慢慢地吸。
慰勞品中的毛主席像的紀念章,最受戰士們歡迎,被認為是象征著最高榮譽的禮品。
代表們介紹祖國人民抗美援朝、支援前線情況的各種報告,大大地鼓舞了指揮員和戰鬥員們。曾經堅守漢江兩岸50天、嚴重地打擊了“聯合國軍”的誌願軍某部的全體指揮員和戰鬥員,向慰問團莊嚴地宣誓:
今後要打更多的勝仗,殲滅更多的“聯合國軍”,繳獲更多的武器,來答謝祖國人民!
從各種不同的戰鬥崗位上都喊出了同一個聲音:
不消滅美國侵略軍,誓不回國!
慰問團在前方隨時隨地都可以聽到、看到誌願軍指揮員和戰鬥員們在對殘暴的“聯合國軍”作戰中的許多英雄事跡。代表們熱烈地擁抱堅守白雲山11晝夜、大量殺傷了“聯合國軍”的英雄李蓋文。
這位英雄當時在完成任務後向上級報告時,曾昏倒在地,而現在則精神煥發地向代表們宣誓:“向祖國人民保證,決心徹底消滅美國侵略軍!”
某江防部隊的某班戰士們向代表們報告該班前班長、共產黨員王世榮壯烈犧牲的事跡。王世榮在緊張搶修被“聯合國軍”飛機炸毀的橋梁時,被冰塊撞傷掉在江中。他從水裏冒出頭來對戰士們喊道:“你們趕快去完成任務,不要救我……”
話還未完,又一塊巨大的冰塊衝來,王世榮光榮地犧牲了。在“為王班長複仇”的口號下,5天的任務3天完成,江橋又修複了。
代表們也會見了那位為了保衛勝利果實、堅決去朝鮮參加戰勤工作,把45歲說成35歲的翻身農民胡萬發。也看到了克服各種困難,積極供應前線的成群的汽車司機們。
慰問團團員一致表示:
回國以後,一定要更深入地進行抗美援朝愛國宣傳,號召全國人民以更大力量支援前線,爭取最後勝利早日到來。
在4月6日到29日的24天中,慰問團向誌願軍作戰部隊及後勤部隊等18個單位和9處前線陣地進行了慰問,共舉行慰問大會21次和座談會24次,放映電影21次,曲藝隊演出32場,文工隊演出17場。
慰問團真誠的慰問與演出,極大鼓舞了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鬥誌。各界捐款捐物支援前線
1951年5月30日,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團長廖承誌召開記者招待會,接見新華社記者,答複新華社記者所提出的問題。
一位記者問廖承誌:“慰問團今後的工作計劃怎樣?”
廖承誌思考片刻後回答說:
按照抗美援朝總會交付給我們的任務,赴朝慰問僅是完成了第一項任務。第二項任務是要將中朝軍民在前方英勇艱苦鬥爭的光輝事跡、抗美戰爭的必勝信念以及誌願軍戰士們對祖國人民的關懷和期望,傳達給全國人民,進一步加強和深入全國人民的抗美援朝運動。
本團全體團員即將分頭出發到全國2050個縣去進行廣泛的宣傳,號召全國人民再接再厲,全力支援朝鮮前線,爭取最後勝利早日到來。
當有人問廖承誌在朝鮮前線英勇作戰的中國人民誌願軍有些什麼需要時,廖承誌回答說:
據我們了解,前方最需要的東西大致如下:
1、需要有更多的飛機、坦克、大炮、高射炮、反坦克炮和汽車、大車等。那樣就可以更有力地打擊敵人,提早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2、需要具有豐富營養的大量的食品、豬肉鬆、牛肉幹、肝類、豬油罐頭、各種壓縮幹糧等。我們的誌願軍在擊退敵人時很需要這種便於攜帶的食品。
3、需要急救包、各種特效藥品、各種防疫苗、各種維他命丸、魚肝油精等。
4、需要收音機、通俗的書報雜誌、畫報、留聲機、唱片等。
廖承誌接著說,本團代表中的工人同誌們正在考慮進一步推動全國工人的愛國主義勞動競賽,增加生產,來滿足前線的需要。上海和天津的工商界及全國各地的工商界代表們也在準備大力呼籲捐獻飛機和汽車的運動。其他各方麵的代表,也都將向全國各階層各界人民提出具體號召。
廖承誌最後堅定地說:
我們相信:全國人民一定會熱烈地參加這個支援前線的運動。
廖承誌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和見聞,把朝鮮戰場上的真實情況帶回了祖國,這更大地鼓舞祖國人民加緊建設,積極支援前線。
6月2日,北京市工商界在歡迎赴朝慰問團歸國大會上,通過以捐獻飛機、大炮、坦克等來積極支援前線的議案。
這個大會在當天下午舉行,參加這次會議的有北京市工商界各行業代表1200多人,由慰問團代表陳巳生、童潤之、武和軒出席報告。
上海工商界代表陳巳生代表報告此行的觀感。陳巳生說:
中朝兩國隻鴨綠江一江之隔,江的一方麵被敵人炮火塗炭,另一方麵是過著自由幸福的日子,假使不是誌願軍到朝鮮英勇抗敵,我們大家就不會在這裏安心的聽報告了。
最後,陳巳生號召工商界向前方捐獻飛機、大炮,普遍的深入的檢查愛國公約的履行,以空前的實際行動,發揮工商界的愛國熱情。
當時,首都工人、職員聽取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代表的報告,看到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關於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和優待烈屬軍屬的號召以後,紛紛以實際行動響應這一偉大的號召。
石景山發電廠工人看到報紙上登載的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的號召後,興奮地提出:以“我們多流一滴汗,誌願軍少流一滴血”的精神,爭取超額完成生產任務。並決定了具體奮鬥目標是以生產超額收入,購買“首都發電廠號”飛機,捐獻給誌願軍。
同時,各職工小組都準備於最近展開普遍性的修訂愛國公約運動。使其內容和當前的捐獻運動以及自己的生產任務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石景山鋼鐵廠的職工決定盡一切力量,做好支援誌願軍的工作。職工們提出“後方多流一滴汗,前方少流一滴血”的口號,並展開了捐獻運動。
各車間、各小組紛紛補充和修改愛國公約,訂出保證增加生產的具體計劃。如熱風爐小組就補充了響應抗美援朝總會的一切號召和貫徹向馬恒昌小組應戰的條件。捐獻方麵,有的決定每人每月捐一定數量小米,一直到朝鮮戰爭結束時為止。
天津市各界人民熱烈響應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關於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和優待烈屬軍屬的號召。
天津市民主婦女聯合會主任羅雲號召全市婦女要增加生產,節約捐獻,更好地幫助烈屬軍屬解決困難,認真執行愛國公約。
全市人民紛紛以實際行動,響應抗美援朝總會的號召,自來水公司職工決定進一步開展愛國主義競賽,爭取超額完成生產任務。
該公司河水廠王春德模範小組並自動提出修正原來定額;如修理鍋爐原定為30個工,現改為27個工。
聯營內衣製造廠職工決定本星期日義務加班一日,將收入全部捐獻。天津被服廠第三縫紉部模範第二生產小組從報紙上看到抗美援朝總會的號召後,當天每人日產量提高了11%,退活率由4%降低到2%。
碼頭工會第三分會工人當天即捐出1300多萬元。許多工廠工人自動要求將每月薪金捐出一部,一直捐獻到抗美援朝勝利為止。
許多機關幹部、市民也自動展開捐獻運動。智擒特務的7個小英雄胡承誌等,號召全市兒童節約糖果錢購買飛機、大炮。炮台莊派出所並保證做好軍屬工作,使軍屬的子弟入學,解決軍屬的職業及生活問題。
中國兵工工會全國委員會號召全國兵工職工,繼續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勞動競賽,普遍檢查和訂立愛國公約。開展愛國增加生產、增加收入的運動,以新增加收入的一部或全部捐獻購買飛機、大炮、坦克等武器。
這些捐獻,成為了誌願軍抗擊“聯合國軍”的堅實後盾,直接推動了勝利的最終到來。誌願軍向村民贈送牌匾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公然宣布美國軍隊入侵朝鮮。
9月15日,美國糾集15個國家的軍隊,打著“聯合國軍”的旗號,在朝鮮仁川登陸,並把戰火引向中國邊境,轟炸中國安東等地。
10月8日,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
19日,誌願軍開赴朝鮮前線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
薛仲先當時是在五〇六一部隊支隊衛生隊擔任護士,1951年秋季到達朝鮮戰場,直至朝鮮戰爭結束。在朝鮮戰場近兩年的時間裏,誌願軍與朝鮮人民朝夕相處,休戚與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當時,支隊臨時駐紮在朝鮮開城南部的一個叫秋川裏的村子裏,房東是一戶李姓的村民。由於一家人中國話說的十分流利,溝通起來方便了許多。
戶主名叫李正浩,是一個地道的朝鮮農民,勤勞樸實,待人熱誠,以致於誌願軍在以後的日子裏處得像親兄弟一樣。
李正浩的妻子名叫趙君子,是一個很賢惠的朝鮮婦女,言語不多卻很能幹。每天一大早,大家就能看見她頭頂著瓦罐子去村外打水,每次誌願軍要幫她打水,都被她拒絕。
後來,大家才知道頂水是當地的一項風俗習慣。
李正浩夫婦對誌願軍照顧的很周到,幫他們幹這幹那,閑時還向誌願軍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軼人趣事。
薛仲先後來回憶說:
從李正浩夫婦身上,我們看到了朝鮮人民對待誌願軍的無比熱愛和對勝利的祈盼,也看到了他們誓把美軍從朝鮮半島趕出去的信心和決心。
在後來的日子裏,誌願軍和當地的朝鮮村民相處的越來越近,親如一家,也使這些身在異國的誌願軍戰士深深體會到了家的感覺。
因為薛仲先所在的部隊是誌願軍衛生隊,負責前線下來的傷員的運送、保護和治療,具備醫療的技術、器械和藥品等。為此,在秋川裏村村民們有生病的,他們都積極主動的幫助治療,分文不收。
有一次,趙君子突然患了麵部神經麻痹,右側嘴歪得很厲害,吃飯、喝水都很困難。飯粒、水漬漏的滿身都是。
負責衛生隊工作的尚大偉主任指示一名姓劉的醫生必須盡快把趙君子的麵部神經麻痹治好,幫助駐地群眾是誌願軍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經4天針刺、熱敷、調節等治療,趙君子的病情基本痊愈,飲食也恢複了正常。這可把李正浩一家感動壞了,又是給誌願軍送錢,又是請他們吃飯,但誌願軍一分錢也沒收,一口飯也沒吃。
朝鮮打糕和辣白菜是朝鮮最具特色的美味佳肴。打糕是用米粉、麥粉或豆粉等製成的塊狀食品,工序雖然複雜,但打出來的糕鬆、軟、暄、甜,是朝鮮民族傳統風味食品,每逢節日,各家各戶都要打出很多糕。
辣白菜是用辣椒和白菜以及加上蘋果、梨等很多佐料,經發酵製成的一種特色鹹菜。色澤鮮美,味道酸辣甜,是朝鮮群眾每餐必用的一道風味佳肴。
打糕再加上朝鮮鹹菜,讓人回味無窮。農曆8月15日,村民們知道中國人很注重過團圓節,為使誌願軍這些身在異國他鄉的小夥子們不想家,晚上村裏特意安排誌願軍和秋川裏村民一起過中秋節,共同歡度中國傳統節日。
晚上吃的打糕由李正浩家準備。當晚,10多個誌願軍戰士和當地朝鮮村民同坐一桌,共進晚餐。村民為誌願軍準備了香甜和打糕和純正的朝鮮辣白菜,大家圍著火堆舉酒同歡,村民們還歡快地跳起朝鮮舞。
當晚,大家吃得很飽,玩得很盡興,很晚了才意猶未盡地回去休息。
中秋節過後,誌願軍支隊即將遷往別處。臨行前,戰士們心裏覺得愧對李正浩一家,大夥商量後決定湊點錢來補償李正浩家打糕成本。
尚大偉主任第一個同意,自己先拿20元,因為他是大尉,津貼高;劉醫生拿10元,他是中尉;申醫助拿5元,他是少尉;其餘8個是士兵,每人拿兩元,一共湊了51元錢。
當大家把錢送到李正浩家,並說明意思時,李正浩生氣地說:“給我送錢是看不起我,我不是賣打糕的,都給我拿回去。”
就這樣,戰士們不得不把51元錢拿回來。後來大家又決定為李正浩一家送塊大匾留作紀念,便請來工匠特意刻了一塊大匾在上麵寫著“中朝軍民一家人”7個大字,然後又把51元錢偷偷塞進匾的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