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軍民情深

●毛澤東號召:“要保證對前方的物資供應,就隻有努力增加生產、厲行節約!”

●共產黨員王東山說:“為了朝鮮人民的解放事業,我們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

●女教師金真姬在學校門口寫下的一條大標語:“學習誌願軍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

● 軍民情深國內加快生產供給前線

1951年10月,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重要講話。

毛澤東首先向各位委員通報了我中國人民誌願軍自1950年10月19日開赴朝鮮戰場後,抗擊美國侵略者的情況。

毛澤東說:

美帝國主義並不可怕,經過一年的英勇戰鬥,我誌願軍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已經將不可一世的所謂“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驅逐到“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並迫使美軍開始了停戰談判。

說到這裏,毛澤東目光炯炯地掃視了大家一眼,接著說:“雖然我們在朝鮮戰場上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是我們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毛澤東說,由於一年來朝鮮戰爭的發展,全國軍事人員已較1950年規定數增加了50%強,這在取得朝鮮戰爭的勝利和加速現代化兵種的組成上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在財政的供應和人力的消耗上,卻成為很大的負擔。就財政支出而言,1950年的國防費是2801億元,1951年的國防費用預計比上年要超出40%多,高出20%多的經濟建設比重,以致我們現在的許多工作麵臨嚴重的危機。

毛澤東的話深深地感染了大家。

有一個委員說:“隻要按毛主席的指示辦事,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毛澤東擺擺手說:“我一個人的本領也是限的,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

毛澤東指出,在目前這種困難的情況下,全國人民要團結一心,進一步加強抗美援朝的力量,全力支援前線,支援中國人民誌願軍。因為隻有國家和平了,人民才能安下心來搞建設。

毛澤東見委員們頻頻點頭,又語氣堅定地說:

戰爭必須勝利,物價不許波動,生產仍需發展。

他還確定了解決財政困難的5條方法,其中第三條是“緊縮開支,清理資財,全麵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第四條則為“提倡節約,反對浪費”。

毛澤東最後在會上號召:

在保持國內物價穩定和不過分加重人民負擔的條件下,要保證對前方的物資供應,就隻有努力增加生產、厲行節約!

1950年11月,陳雲在第二次全國財政會議上作《抗美援朝開始後財經工作的方針》的報告,報告指出:

簡單地說,就是把明年的財經工作方針放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基礎之上,與今年放在和平的恢複經濟的基礎上完全不同。表現在財政上就是要增加軍費及與軍事有關的支出,同時各種收入也必然要減少。

其實,早在1950年11月初,誌願軍剛剛入朝不久,東北就在許多廠礦企業開展了愛國主義勞動競賽。全國性的生產勞動競賽和增產節約運動也隨之展開。

1951年6月1日,許多地區把愛國公約、勞動競賽、增加生產結合起來,廣大人民群眾充分發揮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力地推動了生產的發展。

在農村,廣大農民開展愛國增產競賽,努力提高產量,確保朝鮮前線的糧棉供應。

1951年3月,山西太行山區西溝村著名勞動模範李順達從北京開完政協會議,回到家鄉,立即代表西溝村互助組向全國各地互助組發起了開展愛國豐產競賽運動的倡議。

倡議提出:為了確保朝鮮前線的糧棉供應,支援國家建設,努力提高糧食產量,西溝村互助組向全國各地互助組發起開展愛國豐產競賽運動。

他們在倡議中,率先提出了改革農業技術,使用新式農具和發展農副業的生產競賽計劃:

每畝生產糧食378斤,比上一年增長21斤。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在耕作上要做到耕三、耮三、肥三、鋤三,並在全組半數的耕地上使用單把犁、解放式耘犁鋤、噴霧器等新式農具。

同時,他們在倡議書中還增加了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提高政治思想教育和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創造性的新內容。

他們的這項倡議既響應了是年全國農業會議關於開展全國性愛國生產運動的號召,又十分符合當時全國農村土改後開展互助合作、恢複發展生產和支援抗美援朝戰爭的迫切需要。

為了推動這一運動的深入開展,滿足全國各地響應倡議單位的需要,新華社派出長駐平順縣西溝村蹲點采訪的記者馬明,連續報道了《李順達互助組介紹》、《李順達互助組春耕播種記》、《李順達互助組的主要領導經驗》和《平順縣怎樣推廣李順達互助組的先進經驗》。《山西日報》發了題為《李順達是勞動模範,又是愛國模範》的社論。

李順達,1915年出生於河南省林縣東山底村一窮人家,15歲就擔著兩卷鋪蓋、鍋碗,隨著母親郭玉芝,攜帶弟妹,舉家逃荒到太行山中的平順縣西溝村謀生。

西溝是太行山脊背上的一個小山村,四周都是山,石厚土薄,水貴如油。曆來被稱為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的不毛之地。

1943年2月,為了克服因日軍“掃蕩”和自然災害帶來的困難,李順達響應黨中央“組織起來,發展生產”的號召,聯絡了宋金山、路文全等6戶農民,在全國較早地建立起農業勞動互助組。

李順達成立的互助組采取了勞武結合,即田間勞動和對敵鬥爭相結合的辦法,不僅發展了生產,度過災荒,而且使參軍、參戰和支援前線,都不耽誤。

當時,李順達組織民兵參戰隊,先後參加了解放山西長治縣和豫北湯陰縣等10多次戰鬥,1944年10月,在平順縣召開的勞動模範殺敵英雄會上,他被評為頭等勞動模範和支前模範。

國內開展的各項建設,為抗美援朝提供了物質基礎,為最終贏得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可靠保障。慰問團慰問中朝軍人

1950年10月7日,美軍大舉越過“三八線”,向平壤推進。

與此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誌願軍,為進入朝鮮境內作戰,積極開始臨戰準備,彭德懷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委。

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第四十二軍率先從輯安渡鴨綠江入朝作戰。

10月26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成立。各行政區、省市先後成立分會或將原有的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合並改組為抗美援朝分會。

同年11月27日,全國政協與各民主黨派舉行聯席會議,於12月1日發出《關於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對慰勞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運動的協議的通知》。

1951年1月22日,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發出通知:

為了慰問在朝鮮前線英勇作戰反對美國侵略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我們現在決定組織中國人民慰問團前往朝鮮去慰問,其組織辦法如下:

1、本會與首都各界及各地來京代表組成“中國人民慰問團總團”。各大行政區分會與各界組織慰問分團,每團人數以50人左右為宜。由各地和大分會邀請各人民團體和其他各方麵代表共同籌備,並推派代表和若幹工作人員組成之。每團設團長、副團長、秘書長,以統一領導。

慰問團除了對前線指戰員進行慰問工作外,並將實際地搜集關於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英勇作戰的事跡和美帝國主義野蠻殘暴的罪行及其外強中幹手忙腳亂的材料,回國後向各階層人民作係統報導,以擴大抗美援朝的宣傳工作,進一步提高全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保衛世界和平的決心和勝利信心,擴大全國人民的愛國主義運動。

2、各慰問分團請於2月10日到天津集中,以便與總團會合後一同赴朝。西北、西南如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時間短促來不及時,可自行斟酌少來一些代表和工作人員。

3、各地分會所募集的並擬由慰問團攜帶的慰勞品、慰問信件、書報等,望盡可能於2月10號前運一部分到天津集中。所募集的捐款將由總會委托貿易公司統一購置慰勞品運去。

4、望各大行政區分會,即邀請當地各團體及各有關方麵進行籌備,並將籌備情況隨時報告本會。

1951年4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慰問團正式組建完畢,這支宏大的赴朝慰問團團長是中共中央委員,宣傳部副部長廖承誌,副團長是陳沂和田漢。

該慰問團由8個分團575名各界代表和文藝工作者組成,還攜帶了全國千千萬萬人民所虔誠獻贈的1093麵錦旗、420餘萬元慰問金、2000餘箱慰問品及15萬多封充滿深情的慰問信。

這些信件的內容極為動人和豐富。各界人民在信中寫下了他們抗美援朝的決心和誓言,寫下了他們對朝鮮前線軍民的熱愛、崇敬和支持。這些充滿熱情的信件,將極大地鼓舞中、朝人民軍隊和朝鮮人民。

為了鼓舞大家的士氣,慰問團總團及直屬分團在平壤期間,參加朝鮮人民軍戰鬥英雄、工人、農民、婦女、青年、文藝界、教育界、醫務界和工商界的座談會。並分6個小組分赴平壤附近的工廠與農村,慰問戰鬥中的朝鮮人民。

在一個軍團裏,參加過抗聯李紅光支隊的崔殷將軍談到中國時,沉思著說:

將來我一定要再到中國去一趟。

慰問團的人員說:“對了,等朝鮮勝利後,你可以到北京、青島去休養休養。”

崔殷笑了笑說:

不,我想去延安看看。我在延安挖了不少窯洞,做夢也想去看看這塊培養過我的土地。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勝利,朝鮮戰爭的勝利也不可想像。

慰問團的人員笑著說:“中國的勝利,你是不是也有功?”

慰問團將攜帶的祖國各地人民捐獻的大批慰問信、慰勞品與慰勞金贈送給誌願軍指戰員,並傳達了祖國人民對他們的崇高敬意與深切的關懷。

隨團的文藝工作者們不辭辛苦,在敵機經常擾亂下,為指戰員們作了多次精彩表演。

祖國人民代表親切的慰問,給了誌願軍指戰員們莫大的鼓舞,他們以沸騰的熱情像對自己的親人一樣地歡迎和接待祖國人民的代表,並贈送戰利品給代表們作為紀念。他們紛紛給代表們寫慰勞信和決心書,堅決表示要消滅更多的“聯合國軍”,爭取更大的勝利。

慰問團所到之處,都響起“為世界人民立功!為朝鮮人民報仇!為祖國人民爭光榮!”“不把美國侵略者趕出朝鮮決不回國!”“用更大的勝利回答祖國人民的慰問!”等戰鬥口號。

慰問團也以對誌願軍同樣的心情去慰問朝鮮人民軍。在人民軍各部歡迎慰問團的會場上,指揮員、戰鬥員們都興奮得狂跳起來。他們高呼:

感謝中國人民對我們的援助!

在戰鬥中用血結成的朝中兩國人民兄弟般的友誼萬歲!

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第一分團一行71人,在團長李敷仁率領下,深入誌願軍各部隊進行慰問。他們受到誌願軍的熱烈歡迎。

一分團有三分之一的代表年齡都超過50歲,曲藝服務大隊隊員、北京名藝人“快手劉”已經68歲。但他們仍和青壯年的代表們和團員們同樣不辭辛勞,冒著敵機轟炸、掃射的危險,爬山越嶺去進行慰問。

代表們在慰問大會上,詳盡地報告祖國各民族、各階層人民對誌願軍的感激、敬愛和支援,向誌願軍獻旗,贈送各種珍貴的慰問品。

代表們每到一處,都熱情地擁抱作戰有功的功臣們。誌願軍指揮員和戰鬥員們都以萬分興奮的心情,熱烈歡迎慰問團。他們說:

看到了祖國人民的代表,就好像看到了祖國475億人民。

被熱烈擁抱的功臣和戰士們激動地說:

代表們擁抱我,就像全國人民在擁抱我一樣。

代表中白發蒼蒼的老人,更使他們感動。他們都親切地稱呼這些老人為“爺爺”、“叔叔”。慰問品中的一針一線,都被認為是祖國人民的心意。

有些戰士們把慰問的香煙珍惜地裝在口袋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