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協同作戰

●彭德懷微笑著說:“你們的鬥爭不僅是為了你們自己,你們已經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犧牲,我們理應支援。”

●彭德懷說:“我們希望人民軍繼續組織抵抗,盡可能遲滯敵人的前進,以爭取時間。”

●左勇昂然地回答說:“我們用劣勢裝備照樣可以打敗優勢裝備的敵人。”

● 協同作戰

共和國的曆程·兄弟同心彭德懷的話感動金日成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聲稱,李承晚在美國操縱下突然向三八線以北地區進行了全麵的武裝侵犯。

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簽署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命令。

該命令指出:

1、為了援助朝鮮人民解放戰爭,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借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誌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誌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

2、中國人民誌願軍轄十三兵團及所屬之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四十二軍及邊防炮兵司令部與所屬之炮兵一師、二師、八師。上述各部須立即準備完畢,待命出動。

3、任命彭德懷同誌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

彭德懷當時52歲,任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北軍區司令員,他滿腦子裝的都是如何建設好祖國大西北的問題。出席中央政治局會議,才知道討論出兵抗美援朝問題。

在這次會議上,彭德懷堅定地支持出兵的意見,但是出任誌願軍統帥,對他來說實感意外,沒有任何精神準備。

這位敢於“橫刀立馬”的彭大將軍,服從黨的需要從來不講條件。既然中央常委已定,彭德懷沒有二話,堅決服從中央的決定,肩負起誌願軍統帥的重任。

彭德懷來不及交代工作和向親人告別,就立即投入誌願軍出征的緊張準備工作。從10月8日到18日,彭德懷多次往返於北京、沈陽、安東之間,為誌願軍的出動而奔忙。

10月19日晚,這位上任僅僅12天的誌願軍統帥,率領中國人民誌願軍部隊,肩負著祖國人民的重托,秘密開赴朝鮮戰場,開始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當時,除中央任命彭德懷為誌願軍司令員外,誌願軍的組織指揮機構尚未組成,彭德懷也還沒有指揮助手。為便於指揮誌願軍作戰,中共中央決定,將第十三兵團部改組為誌願軍總部,任命鄧華為誌願軍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洪學智、韓先楚為誌願軍副司令員,解方為誌願軍參謀長,杜平為政治部主任。

同時決定,以彭德懷為書記,鄧華為副書記,組成誌願軍黨委,完善了誌願軍的組織領導機構。朝鮮還派出樸一禹負責聯絡工作。

1950年10月21日9時,彭德懷在德川附近的大榆洞與朝鮮首相金日成進行首次會談。

金日成在門口熱烈迎候,一見麵他就上前緊緊地握住彭德懷的手說:“歡迎你,熱烈歡迎彭德懷同誌!我可久仰你的大名了!”

“你好,金日成同誌,毛澤東同誌讓我代他向你問好!”彭德懷熱情地回答。

隨後,金日成首相將彭德懷引進室內。雙方就坐後,金日成首先對彭德懷的到來表示歡迎:

讓我代表朝鮮黨、朝鮮人民和朝鮮政府再一次向你彭德懷同誌表示熱烈歡迎。現在是我們最困難的時刻。在我沒有接到倪大使、柴同誌通知的時候,我就相信你們是會來的。現在你來了,非常歡迎!非常感謝!

彭德懷微笑著說:

首相同誌,你辛苦了。你們的鬥爭不僅是為了你們自己,你們已經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犧牲,我們理應支援。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要我轉達對你的問候和慰問。如果說感謝,應該感謝朝鮮人民和朝鮮人民軍。

金日成連忙說:“謝謝,謝謝!情況很緊急,是否先請你談一談中共中央的決定和有什麼打算?”

彭德懷略作思考後說:“我們的部隊10月19日晚分別由安東、長甸河口、輯安等處開始渡江,向朝鮮戰場開進。”

彭德懷接著指出:

這次出動是倉促的,部隊改換新裝備尚沒有完成,臨戰前的訓練有的部隊還沒有進行。

第一批入朝參戰的部隊4個軍12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大約26萬人。作為預備隊隨後還有2個軍約8萬人,近日也將入朝。

為了防止意外,中共中央已計劃再抽調20多個師作為第二、第三批入朝參戰的部隊。總計可達60餘萬人。

金日成被彭德懷的話深深感動,金日成不知說什麼,隻好連聲說:“好,好!”

當時,美帝國主義操縱的“聯合國軍”步步緊逼,對朝鮮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在緊急關頭,中國誌願軍的到來,就像是雪中送炭,充分體現出中朝兩國人民深厚的兄弟之情。彭德懷向朝方征詢意見

1950年10月21日上午,彭德懷在德川附近的大榆洞與朝鮮首相金日成進行首次會見。

在會見開始後不久,彭德懷便向金日成征詢意見:

我們準備先在平壤、元山一線以北,德川、寧遠一線以南的地區構築防禦線,構起兩三道防禦線,求得保持一塊革命根據地,作為今後消滅敵人的基地。

半年之內,如敵人來攻,則在陣地前麵予以分割殲滅;如平壤、元山同時來攻,則打孤立薄弱一部;如果敵人不來攻,我們也暫不去攻他,等我們換裝、訓練完畢,空中和地麵都具有壓倒優勢的條件以後,再去攻擊平壤和元山。我們這種想法,行不行,聽聽首相同誌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