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功的話說得秦基偉的心裏火辣辣的。

“陣地不能丟,傷亡也要減下來。在西方山方向雖然沒大打,但不能動,那個口子不能鬆。現在就靠你和張顯揚師頂住,我已經向軍機關和直屬隊發出號召,婆娘娃娃一起上。請轉告部隊,打到最後一個人,也要堅守陣地!”秦基偉又對崔建功說。

在19日晚的反擊戰中,誌願軍首次使用了一種帶有傳奇色彩的火箭炮。

這種火箭炮的名字就叫“喀秋莎”。

“喀秋莎”這種炮是蘇聯造的,19管,在當時是新式武器,一按電鈕,19枚炮彈像一條火龍傾瀉出去,半邊天都是紅的。

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後,蘇軍第一次使用這種多管火箭炮,曾給德國軍隊以毀滅性打擊。

二戰中剛投入使用時出於保密原因,沒有專門的名稱,隻是在炮架上有個生產廠的字母標記“K”,就被蘇軍士兵親昵地叫做“咯秋莎”,那是蘇聯姑娘常用的名字,也是一首優美的流行歌曲名字。而德軍則因其發射時的獨特聲音,把它叫做“斯大林管風琴”。

上甘嶺戰鬥打響後,為了加強五聖山方向的火力,誌願軍司令部給十五軍配屬一個“喀秋莎”火箭炮營。“喀秋莎”是在機動車上發射的,主要用於打擊大麵積目標,發射時炮位一片明光,陣地極易暴露。友軍中就有“喀秋莎”營被敵飛機炸毀的事。

十五軍對這個寶貝蛋的使用,格外小心。平常藏在山洞裏,連自己的部隊都不讓接近。確定要打,才悄悄選擇陣地,計算好目標,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時間一到,派出警戒,炮車直奔陣地,停車便打,打完就撤。所以在整個40多天的上甘嶺戰役中,十五軍的“喀秋莎”前後發射10次,絲毫無損。

10月19日17時許,在誌願軍“喀秋莎”火箭炮營一齊朝對方陣地猛射後,103門山、野、榴炮立即攔阻射擊。

這次炮擊極為成功,一舉摧毀美軍75%的防禦工事。

早已於18日夜運動至坑道和待機位置的4個連加上坑道的兩個連,分兵兩路,同時向占領我5979高地和5377北山表麵陣地之敵實施反擊。激戰到半夜,全部恢複了表麵陣地。

十五軍剛剛恢複陣地不過一個多小時,天就亮了。

20日一早,美軍出動30架次B-26型轟炸機在大量炮兵配合下,對上甘嶺進行地毯式轟炸,其300餘門重炮同時向誌願軍實施轟擊。對方40多輛坦克由於受地形限製,無法實施集團突擊,幹脆抵近高地作為固定火力點,直接支援步兵進攻。

美軍在這次戰鬥中,共投入步兵3個營,采取多路多批次集團衝鋒,後三角隊形,兵力由小到大,一波接一波,在憲兵隊的督戰下,輪番衝鋒。

誌願軍代司令鄧華知道這一情況後,對秦基偉指示說:“對方以營團兵力在狹窄地域實施密集衝鋒,是用兵上的極大錯誤,應抓住這一時機,大量殲敵。”

秦基偉將這一指示傳達給崔建功,要求部隊樹立起“一人舍命,萬夫難擋”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放開打,狠狠地打。

同時,秦基偉還告訴他們說:“全軍都在關注你們,而且會全力支援你們!”激烈的炮火使得整個上甘嶺都被硝煙所籠罩,相隔百米就無法看到信號槍的光亮,雙方隻好都使用迫擊炮發射信號炮彈來進行聯絡。

黃昏時分,部隊已連續激戰一天一夜,交戰雙方的傷亡都很大。

四十五師已經沒有一個完整的建製連隊,21個步兵連傷亡均逾半數以上,再加上後援無濟,無力再戰,隻得放棄表麵陣地退入坑道,除5979高地西北山梁上的4個陣地外,其餘陣地均告失守。

崔建功原先苦心安排隻攻不守的王牌八連也無法撤下,繼續在上甘嶺戰鬥,此時僅剩15人,在連長李寶成的率領下退入1號坑道。

這一天,“聯合國軍”也投入了17個營,傷亡7000之多,慘到每個連不足40個人。

後據美國隨軍記者威爾遜報導:

一個連長點名,下麵答到的隻有一名上士和一名列兵。巧妙打擊對方校正機

“聯合國軍”炮火對目標的精確打擊主要得益於其空中校正機,誌願軍為了對付對方的校正機,戰士們把高射炮拆開之後運到山頂,然後再重新組裝。

10月16日早上,對方炮火照例向我前沿及縱深實施射擊,隨後對方校正機也大模大樣飛到我陣地上空觀察,為其炮火指示目標。

因為此前我們的高射炮不多,對方校正機未曾感到有大的威脅,所以飛得很低,也就一兩千米之間。它不知道此時我二連的炮口早已緊緊盯住它,隻等著一聲令下了。

10時14分,就在對方校正機進入我火網區域內之際,二連6門三七高炮和3挺高射機槍一陣集火齊射,頓時對方校正機冒起黑煙,飄落墜於前沿陣地上。

見此情景,四十五師唐副師長非常高興,連連說:“就這麼打!就這麼打!”

二連的幹部戰士們也很興奮,總算是為早上被敵炮炸傷的戰友們報仇出了口氣。11時,敵機又一架由運輸機改裝的C-47型偵察機被我擊傷,歪歪斜斜地向對方陣地逃竄。

隨後“聯合國軍”炮火又向我陣地實施更猛烈的轟擊近一個小時,緊接著對方的戰鬥轟炸機編隊又一次飛臨誌願軍上空,開始對誌願軍轟炸掃射。

這恰好給了我二連一次試炮的機會。上陣的第一天,我一個小炮連隊即以擊落、擊傷對方戰機各兩架的戰果,取得了開門紅,殺了一下美國空軍的囂張氣焰。

此後的幾天裏,誌願軍同美國空軍進行了鬥智鬥勇的連續作戰。到20日為止,誌願軍已分別於18日10時10分和20日12時15分,又擊落敵F-84和校正機各一架。

通過幾天的觀察,誌願軍初步摸清了美機的活動規律、作戰隊形、飛行高度,還有轟炸前的征候及轟炸手段等情況。

20日是個好天氣,對方戰機從早上7時起就不斷地飛臨誌願軍的陣地,先是校正機不斷地在我上空盤旋,之後,對方的炮火像瘋了一樣地向我前沿陣地和縱深炮兵陣地傾瀉炮彈,在我陣地上能清楚地聽到對方炮火齊射時發出沉悶的“咚咚”聲。

由於我方通訊兵保證了指揮所與炮陣地的通信聯絡,使得戰情和射擊命令能夠及時傳到炮位,誌願軍高炮才發揮了應有的威力。

從7時到9時,每個小時都有一架美軍校正機被我擊傷,9時16分還擊傷了一架F-51戰鬥機。

美校正機被我連續擊傷4架後,就再也不敢在我陣地6000米以內的空中盤旋偵察了。對方的炮火沒了“眼睛”,射擊的準確率也就大大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