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方據理力爭3
毛澤東對談判提出建議
1951年7月10日,朝鮮停戰談判正式開始。
談判一開始,雙方在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問題反複爭論而相持不下。
7月15日,毛澤東致電斯大林,認為盡管在戰略全局上需要堅持三八線和外國軍隊撤出的停戰談判條件,但“在從根本上討論這些問題時,需要解決三八線問題,至於外國軍隊撤出朝鮮,這可在一個單獨階段實施。”
7月20日,毛澤東再次就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問題致電斯大林指出:經過5天的爭論,敵方始終拒絕把撤退外國軍隊問題列入談判議程,毛澤東說:
敵人希望停止朝鮮的軍事行動,目的在於在戰爭中避免進一步傷亡和拖延時間。關於其他問題,包括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問題,敵人希望繼續維持目前的緊張局勢,以便更好地在國內強行動員和在國外進行擴張……我們的武裝力量在今天隻能將敵人趕出北朝鮮,還不足以把敵人趕出南朝鮮。如果戰爭拖延下來,敵人可以受到更大的損失,而我們自己在財政上也會受到很大衝擊,並且那時我們也很難進行國防建設。
毛澤東認為,在最好的情況下,如果時間拖延,例如6到8個月,我們可能會把敵人趕出南朝鮮,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仍會付出很大代價。
因此,毛澤東建議:
最好是不要提出把外國軍隊撤退問題作為停止軍事行動的必要條件,這樣做要比用長期軍事行動的手段來解決這一問題好……雙方從三八線撤軍是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第一步,而外國軍隊撤退問題可以在停止軍事行動之後進行討論。
蘇聯方麵對毛澤東的建議表示同意。
在雙方就談判議題達成協議的當天,就開始了關於劃定軍事分界線的談判。由於雙方都力圖使軍事分界線的劃定有利於本軍,所以彼此立場相差過大。
考慮到美方的最終目的是要在當前戰線所在地區停止軍事行動,金日成表示:
隻要雙方軍隊各自後撤10英裏,可以暫時放棄這一要求。
為不使正式談判因雙方爭論激烈而破裂,誌願軍副司令鄧華和談判代表團提出:
最好考慮在當前戰線所在地區停止軍事行動的問題,不再為三八線而進行鬥爭。
但斯大林反對作出這樣的讓步,他強調說:
是美國人更願意繼續談判,而不是我們;如果首先讓步,是示弱的表現,將會被美國人認為是中朝方麵更需要簽訂停止協議,沒有任何好處。
斯大林的意見使中朝方麵在談判中的立場更加強硬,最後雙方同意各出5名代表組成小型的專門委員會,以圓桌方式討論具體的細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