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方據理力爭2
雙方就談判議題達成共識
1951年7月10日上午10時,在全世界輿論的關注下,朝鮮戰爭停戰談判在開城來鳳莊一間長18米,寬15米的廳堂裏正式舉行。
一時間,國際上許多報刊、電台都突出地報道這一驚人的消息。
雙方首先就議程問題進行討論。朝中方麵提出包括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和撤出一切外國軍隊問題在內的議程草案。
美方拒絕將“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列入議程,提出討論範圍僅限於朝鮮境內的軍事問題。
同時,雙方都認為,既然彼此都不願意再打下去,所以可能很快就會達成協議。
在整個談判過程中,毛澤東與斯大林之間電報頻繁往來,協商有關談判的策略方針,並向斯大林提出:
如果談判開始,最好您親自領導他們,以免出現不利的局麵。
但斯大林明確表示:
這是不可想像的和沒有必要的。毛澤東同誌應該指揮談判。我們最多可以對某些問題提出建議。
經斯大林同意,毛澤東擬定停戰談判方案:
1.雙方同時發布命令,停止軍事行動;
2.雙方軍事力量從三八線各自後撤10英裏,建立非軍事區;
3.雙方停止從外部向朝鮮的一切軍事調動;
4.停止軍事行動後的3個月內分批交換全部戰俘;
5.所有外國軍隊3個月內全部分批撤離朝鮮;
6.南北朝鮮難民應在4個月內返回原來的居住區。
由此可見,中方在停戰條件上已作出重大讓步,放棄曾經最為關心的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和台灣問題,僅把外國軍隊限期撤出朝鮮和以三八線為界恢複到1950年6月25日以前的狀態作為重要條件。
但美韓方麵因在三八線以北所占地域的麵積多於中朝在三八線以南所占地域,又自恃占有海空優勢,所以不同意以三八線為界,提出“海空補償論”,要求中朝軍隊從實際控製線後撤。
會談開始後剛進入議程問題,雙方就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朝中方麵開門見山地提出實現停戰的三項建議:
一、停止一切敵對軍事行動;
二、確定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部隊同時撤離三八線10公裏,建立非軍事區,同時立即進行交換戰俘的商談;
三、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撤離一切外國軍隊。
美方則提出一個包括九項內容的談判議程提案。
雙方的分歧在於:要不要把撤退外國軍隊一項列入議程。
中朝方麵提出,撤退外國軍隊是防止戰爭複發的必要條件,外國駐軍則是戰爭的根源;美方則稱,朝鮮戰爭爆發時並無外國駐軍,恰恰是外國軍隊撤出後發生了戰爭。
不從朝鮮撤軍是美國的既定方針。
艾奇遜、馬歇爾分別於19日和24日發表聲明,斷言撤退外國軍隊是一個政治問題,不擬由商談停戰的司令官進行討論,而隻能由聯合國與各有關國家政府加以解決,並表示,“聯合國軍”將繼續留在朝鮮半島,“直到真正的和平建立為止”。
7月19日,參謀長聯席會議指示李奇微,決不能承諾從朝鮮撤軍,如談判因此而破裂,美國政府可望得到國內和盟國的全力支持。
當時,中朝方麵大出美方意料作出重大讓步,放棄在議程中討論撤出外國軍隊的要求。
7月23日,周恩來起草的毛澤東致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的電文中說:
為了使談判取得進展,可以同意不將撤退外國軍隊列入此次會議的議程之內。今後的談判應以爭取從三八線上撤兵停戰為中心,來實現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第一步。
朝中方麵在駁斥美方無理要求的同時,為推動談判順利進行,采取靈活態度,雙方於1951年7月26日確定談判議程:
1通過議程;
2確定軍事分界線,以建立非軍事區;
3實現停火與休戰的具體安排;
4關於戰俘的安排;
5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事項。
這些議題的設定證明,美國把談判嚴格限定在軍事方麵,排除政治性議題的意圖得到了實現。
而中朝方麵原來認為最重要的問題是外國軍隊從朝鮮全部撤出和劃定軍事分界線,但達成一致的五項議題中並未包括外國軍隊撤出的問題,說明中朝為了使停戰談判不至於因為這一問題而夭折,作出了重大的讓步,同意把這一問題留到停戰以後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