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盡最大可能在三八線南部或者超越三八線的地區確立韓國政府的統治及軍事防衛;

3.準備在適當時期從朝鮮撤出外國軍隊;

4.允許建立足夠的韓國軍事力量,以阻擊或擊退北朝鮮的進攻;

5.在實現上述4個目標之前,繼續在朝鮮的軍事行動。

這樣,美方放棄了“武力統一朝鮮”的政策目標,努力通過政治外交渠道試探停戰的可能性,以便結束在朝鮮的敵對行動。

這一政策方案得到杜魯門總統的批準。

5月18日,已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教授的蘇聯問題專家凱南應國務卿艾奇遜的要求赴華盛頓,奉命以國務院顧問的名義與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進行接觸。

當時,中朝方麵得到情報,美國已從國內增兵朝鮮,為配合正麵進攻,很可能重演仁川登陸的故伎,截斷朝鮮蜂腰部。

於是,中朝方麵在準備尚不充分的情況下,於4月22日提前發起第五次戰役。

中朝方麵對這次戰役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成建製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奪回戰場主動權,認為這是“帶決定性的一仗”,是“朝鮮戰爭時間縮短或拖長的關鍵”。

這次戰爭確實是朝鮮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雙方共投入兵力100多萬,曆時50天。到5月21日中朝軍隊再次把美南朝鮮軍隊打過了三八線。但由於我方部隊疲勞,供應困難,無法發展戰役。

22日,中朝部隊開始北撤,準備收兵休整。中朝方麵對敵軍迅速實行大規模反撲估計不足,轉移計劃不夠周密,全線出現許多空隙,加之沒有製空權,隻能在夜間行動;而敵軍機械化裝備,運動很快。

中朝方麵部分部隊被美軍截斷,造成重大傷亡。尤其是一八〇師由於師領導指揮失當,被敵人圍困堵截,損失8000多人,這是朝鮮戰爭中誌願軍在戰場上最大的一次損失。

彭德懷總結誌願軍司令部在這次戰役指揮上的缺點時說:

二階段撤回來,沒有三令五申地嚴防敵人追擊,防止敵反咬一口。我軍轉移時,必須要控製公路,破壞公路,防敵坦克衝擊,各部多數沒有這樣做,而是將公路讓開,使敵坦克橫行無阻。

至6月6日結束戰役時,美軍和南朝鮮軍控製了三八線以北的部分地區。這是一次成果不理想的大規模戰役反擊戰。

毛澤東後來總結說,這次戰役打得“急了一些”,“大了一些”,“遠了一些”。

通過這五次戰役,朝鮮戰場上敵對雙方對對方的兵力和戰局的可能發展都有了一個比較現實的估計。

美國已經意識到,由於中國軍隊的參戰,美國原先確定的“統一朝鮮”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了;中朝方麵也開始認識到,在現代戰爭中,物質技術條件對決定戰爭勝負起著更大的作用,在武器裝備方麵處於劣勢,運輸補給困難,綜合國力懸殊的情況下,戰爭進展將十分困難。

當時,中國在連年戰禍後又緊接著進行抗美援朝,無法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人民勒緊褲帶,節衣縮食,支援戰爭,但這種局麵是不能持久的。

中國領導人的估計本來就是這個戰爭隻能打個平手。朝鮮國土已成一片廢墟,男性公民都參了軍,加之1951年的洪災,人民已經到了繼續生存下去的極限。

雙方都已認識到,繼續打下去除了遭到更大的傷亡,不會再取得多少好處。

朝鮮問題政治解決的條件已經成熟。

幾個月來,美國通過它所把持的聯合國作了政治解決朝鮮問題的種種試探,但一直沒有效果。

5月31日,美國國務院顧問凱南對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表示,美國準備在聯合國,或在任何一個委員會,或是以其他任何方式與中國方麵討論結束朝鮮戰爭。

中朝方麵這時也在考慮政治解決的問題。

第五次戰役後,中共中央舉行會議研究下一步行動,大多數人認為宜停在三八線附近,邊打邊談,爭取談判解決問題。

因此,會議在毛澤東的主持下最後確定了邊打邊談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