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肅清土匪6

捕獲“惡霸”吳登仁

解放軍在打擊土匪的同時,也對一些欺行霸市、橫行鄉裏的惡霸進行了嚴厲打擊,吳登仁就是其中的一個。這個人不僅是地方惡霸,也帶有土匪性質,所以解放軍的剿匪部隊不會放過這樣的壞蛋。

吳登仁稱霸石籲縣西部20餘年,是個無人敢惹的地頭蛇,氣焰十分囂張,當地百姓沒有不怕他的。吳登仁也是土匪出身,是個上山為匪、在家作惡的家夥,不知道幹了多少壞事。

解放前,吳登仁和國民黨地方政府狼狽為奸,當了多年的區、鄉長,所以其勢力漸漸強大起來,後來以本莊為大本營,控製了白沙、甘溪、中魁、國榮等8個鄉,成為“石西”一霸,並與石阡東部的另一惡霸吳河清各據一方,被稱為“西吳”、“東吳”。

在吳登仁為非作歹的20多年中,他倚靠自己半官半匪的關係,到處搜刮民財。吳登仁共有收租萬餘石的田地,本莊壩子上的良田沃土,絕大多數為他所霸占。當地農民大部淪為吳家佃戶,老百姓苦不堪言,生活極端貧困。

吳登仁的手下有2000多人,是他的打手和私人武裝。在石籲西部,他橫行霸道,任意欺淩、陷害,甚至暗殺,多條人命都死於吳登仁的手裏,可見他的殘暴和惡毒。

貴州剛剛解放的時候,由於害怕解放軍的威力,吳登仁並沒有輕舉妄動,但在解放貴州後,入黔部隊大部分都到四川作戰去了,貴州的兵力就顯得很薄弱,這就給吳登仁以可乘之機。

吳登仁幾次與石肝、岑鞏一帶的匪首楊鳳池、楊勳等勾結在一起,攻打縣、區、鄉人民政府,殘殺地方幹部和無辜群眾,氣焰又開始囂張起來。

在國民黨起義部隊八十九軍所屬的四團相繼叛變之後,吳登仁借助這個機會,和叛匪頭目熊啟厚(原國民黨軍十九兵團參謀長)、彭學仁(原國民黨軍三十七師師長)等勾結,招兵買馬,使兵力增加到4000餘人。

吳登仁等人組成“黔東北反共人民自救軍”,吳登仁自封為副總指揮。他們公然打出了反共反人民的旗號,故意和解放軍作對,試圖繼續維持他的惡霸地位。

貴州軍區直接指揮的東集團所屬部隊,在勝利完成甕(安)、餘(慶)、湄(潭)地區合圍戰役之後,於1950年7月17日,就開始對石籲西南的本莊、白沙、文家店進行合圍進剿,打算除掉這個惡霸。

7月17日淩晨,大地還在夜色裏沉睡,擔任合圍的解放軍剿匪部隊先後進入預定地域,將南起甘溪、麻元塘,北至文家店、幹溪子,西濱烏江,東到石軒縣城,麵積約300多平方公裏的地帶嚴密包圍了。

東集團的十六軍一三八、一四○兩個團,以多路進擊的隊形,實行長途奔襲。

經一夜的急行軍,在即將天亮的時候,一三八團占領了本莊,一四○團進駐國榮。

就在我軍實施夜路奔襲之際,吳登仁已經聞風逃跑。戰士們發誓,一定要捉到這個無惡不作的壞蛋。

原來,狡猾的吳登仁早在解放軍合圍甕、餘、湄地區前,就聽說解放軍在各地的剿匪效果很成功,所以變得很恐慌,多次命令手下“著意提防,不可懈怠”。

而當吳登仁得知剿匪部隊要來清剿他的時候,馬上將他的手下分散成小股,大部分都鑽進了山林裏,秘密地躲藏起來了。

吳登仁自己帶著幾十名貼身骨幹,逃出了本莊,化裝成老百姓竄到了東麵的白沙。

但令吳登仁萬萬沒想到的是,在他還沒有接近白沙的時候,那裏就已被解放軍占領了,吳登仁馬上掉頭向南逃跑,潛入樂橋以北的深山密林裏。

吳登仁實在是狡猾,他白天借著森林的天然屏障窺視解放軍的動向,伺機尋找突破口;而夜間趁著黑暗,向解放軍的包圍圈外活動。

同時,這個惡貫滿盈的家夥還命令手下四處散布他已北竄的謠言,試圖迷惑解放軍搜捕的路線,以便於借機外逃。

但是,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過獵人的眼睛。對於吳登仁的企圖,東集團指揮部早已料到。

所以,在部署這次合圍時,指揮長潘焱就指出:“當我強大兵力實施合圍後,土匪必然被迫分散,匪首也一定會利用深山密林進行迂回躲避,與我周旋,拖延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