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軍挺進5

青溪之戰

在十六軍進入貴州之後,十七軍也開始挺進貴州境內。十六軍在鎮遠縣取得了“鵝翅膀戰役”的勝利,而十七軍也戰功顯赫,取得了“青溪之戰“的勝利。

原來,從1950年11月5日,十七軍的五○師一四九團就開始由芷江向貴州進擊。11月6日淩晨,一四九團二營六連在晃縣以南長坡嶺,打垮一個營,突破了敵人的防線,猛攻晃縣城。由於二營進軍神速,未動一槍就俘虜了敵軍一個連,於11月6日上午解放了玉屏縣城。

張景華團長進城後聽到前衛連長報告說:“玉屏守敵一個團已向鎮遠青溪鎮方向逃竄了。”

張景華馬上命令:“以三營為前衛,跑步前進,快速追擊,要堅決消滅逃敵!”

一聲令下,各連簡要地進行了緊急戰鬥動員,隨即踏上了征程。戰士們馬不停蹄,日夜兼程,跑步前進。

呂龍參謀長和三營長鄒光星跟隨尖兵排(三營七連三排)前進,七連長劉鳳林和三排長郭建福率領尖兵班(八班)迅速搜索前進。

11月7日淩晨,他們發現一個小茅棚。劉鳳林迅速帶領戰士撲進小茅棚,一個敵哨兵從睡夢中醒來,卻發現自己已經成了解放軍的俘虜。

從敵哨兵的口中,戰士們了解到如下信息:

由此前進一華裏就是青溪渡口,過舞陽河就是清溪鎮。青溪渡口沒有橋,過河要靠小木船擺渡。在青溪渡口隻有三四條小木船,全部被國民黨所占。每條船上有三、四個敵人,配有一挺輕機槍。

渡口右側的文筆坡上駐有國民黨一個連,山頭上有兩挺輕機槍,能夠居高臨下,全麵封鎖著公路。左側的山崗上有一個亭子,駐有國民黨軍一個排,帶有一挺輕機槍,嚴守著渡口。河對岸青溪鎮上駐有國民黨三二七師八○團的團部和兩個營。後山上剛挖好掩體工事,駐有一個機槍連,配備六挺輕重機槍。

11月7日天還未亮,鎮上的國民黨就把全部兵力轉移到後山上去了,妄圖憑借舞陽河天然屏障,來阻止解放軍前進的步伐。

當前麵臨的問題是:部隊隻有三營七連和機槍連的兩個排到達這裏,按照以往的經驗,若用一個半連吃掉麵前敵人,兵力是不足的。況且部隊在晃縣打了一仗後,又經過晝夜快速行軍,已經十分疲勞。

然而,如果不在天亮前消滅文筆坡的國民黨軍隊,從而控製河麵,那麼解放青溪的任務就會受阻,到時候就會拖延大部隊的前進速度。

現在距天亮還有兩個多小時,國民黨守軍已是驚弓之鳥,沒什麼可怕的,如果趁黑夜出奇製勝,是有把握的。鑒於此,呂參謀長和鄒營長當機立斷,決定搶在天亮之前,拿下青溪鎮,全殲國民黨守軍。

呂參謀長和鄒營長馬上召開了連排級幹部會,分析敵情,部署戰鬥任務。會議命令:

七連指導員劉道倫帶領一個排,用隱蔽方式爬上右側文筆山,拔掉“釘子”;副連長劉明敬帶一個排和小炮班,包圍左側亭子裏的敵人,連長劉鳳林用火力掩護奪取渡口,奪取船隻;呂參謀長及鄒營長率領其餘兵力,緊跟劉連長之後。

部署完畢,部隊開始給戰士們作緊急戰鬥動員。疲倦的戰士聽說有戰鬥任務,馬上精神振奮,情緒高漲起來,紛紛把背包放在地上,輕裝投入戰鬥。

當時離天亮還有一段時間,天空依然籠罩在黑幕中,萬籟俱寂,一切都沉寂在睡眠裏。但舞陽河對岸,偶爾還會傳來幾聲狗的叫聲,此起彼伏,在整個夜空裏回蕩。解放軍戰士就在這樣的夜色裏快速行軍。

七連指導員劉道倫帶領著戰士們避開公路,沿小河溝繞到文筆坡背後,一部分人朝左,一部分人朝右,沿溝壑攀藤而上。後麵的人緊跟著前麵的人,一步一步往上爬,速度不是很快,但大家卻有使不完的勁。

當時,有的戰士從懸岩上滑到山溝裏,有的戰士被滾石砸傷了脖子,但他們全然不顧,照樣奮力向上爬。前麵的3個戰士,剛一爬上坡頂,見不遠處有兩處紅點,一明一暗,原來是敵人的兩個哨兵在吸煙。這兩個哨兵覺察到有響動,站起來想四處看看,但還沒來得及舉槍,就被撲上來的解放軍戰士給撂倒了。

接踵而至的戰士們,一起衝向敵人,大喊一聲:“不許動,繳槍不殺!”

那個時候,國民黨的士兵們正在被窩裏迷迷糊糊地睡著,聽到喊聲後,一個個被驚醒,嚇得目瞪口呆,都乖乖地舉起手當了俘虜。

一四九團大部隊從五裏牌出發後,快速地向前挺進,在得知三營已經拔掉文筆坡的“釘子”後,不到半個小時,就把青溪河另一邊全部占領了,準備挺進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