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臉世子又吃了個癟,正待反駁,一名太監唱喏道:“王上駕到,群臣拜迎!”聲音傳來,堂內的族老閣老紛紛起身離座,甩袍袖,急躬身,迎接楚王。
小白臉世子也收起了玩鬧的心思,連忙跟在大世子的身後,恭謹站好。望海身為異士院長,所站的位置甚為靠前,芊羽卻因無職在身,不得不到屏風後,與淑妃和宗族內的女眷們呆在一起。
不多時,楚王進入了祠堂。人群左右分開,讓出一條路,楚王並未與兩個兒子搭話,而是徑直走到了他老祖宗的塑像前。
低頭,沉默,無語。望海看著麵貌依舊年輕,發卻已經開始泛白的楚王。忽然覺得這背影有些蕭索。
楚王抬起頭,轉過身。群臣後退,齊拜。
“參見王上,大楚昌隆!”
參拜已畢,楚王吩咐賜座。待眾人跪坐完畢,典儀官越眾而出,待請示過楚王之後,開始按照禮製,逐步進行立儲典儀。這或許是大楚國立國以來最靜謐的一次立儲典儀了。除了典儀官的聲聲唱喏,竟是連鼓樂也沒有一聲。大世子被立為儲君,心中並無歡喜。二世子沒被立為儲君,心裏也沒有失落。楚王今日選定繼任者,也沒有一絲的欣慰。他現在是滿心鬱結。身旁就是祖宗的塑像,他仿佛能感覺到老祖宗的聲聲斥責。
“我怎麼就生了倆沒修行天賦的兒子!”楚王越想心裏越悲憤,恨不得能指天罵地一番。但是他卻萬萬不敢如此做。無論是人皇還在猶在人間的聖人,都是這天道的徒弟。這天道,就是天。他雖然憤懣,卻隻是想想而已。若是真這麼做了,幾乎是等同與天下修行者做對。即便他是楚王,也擔待不起。
大世子此時的想法更為糾結,他知道自己的斤兩,本心是不想當這個儲君的。他的興趣是賺錢,或許做個逍遙王爺,轄管戶部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他知道他的那個弟弟更加的不想當儲君,所以,他就必須承擔這個職位。二世子此時的心思早就不在此事上了,作為不務正業的紈絝典範,他隻會在他感興趣的地方專心熱忱。顯然,這又乏味又冗長的儀式不可能是他感興趣的。
終於,在典儀官的一聲:“人皇庇佑,大楚龍興”的結束語後,這立儲的典儀算是完畢了。老典儀官年紀也是不小,這一番折騰下來,也有些氣喘噓噓,但是他此時的精神卻是極好的。典儀司幾十號人,他能被選中為儲君主持儀式,這對於他來說,乃是莫大的光榮。有此一事,當可保他的家族百年的興旺。這對於身為臣子的來說,是做夢都求不來的。
按照禮製,此時應是儲君接受百官的拜禮,隨後便會移駕東宮接受其他各國使臣的拜禮。隨後各國使臣會修書與大楚的國書一同送回國內,這個儲君的身份才會得到普天下的承認。
文武群臣早已演練過多次,待典儀官喊完:“人皇庇佑,大楚龍興。”之後,便一起起身,躬身拜下。拜為三拜,意為天地君。表明文武群臣對天地的敬仰以及對未來的楚王的尊敬。大世子也回禮三拜,意為親師友。表達出自己對待百官會如同親人,老師,朋友一樣的友愛。行禮已畢,典儀官就要喊喏,進行下一項:移駕東宮,接受他國使節的拜禮。但是此時,一直看著祖宗雕像默不作聲的楚王說話了。
“下一項就不用進行了,本王已經命人通知各國使節,此項取消了。”楚王說出的話讓兩位世子和文武群臣都變了臉色。立儲的儀式雖然冗長,但是最關鍵的隻有一項,就是讓全天下知道大楚王立儲了。而如何讓這個消息得到天下人的承認?讓大世子以儲君的身份接受拜禮就是方法。現在楚王卻擅自將此項取消,所有人都疑惑了。
楚王卻對這些疑惑視而不見,轉身淡然的看著自己的大兒子。輕聲說道:“位高權重,責任亦會越大。大楚國數千萬子民,如何能讓他們過的豐足,如何能不讓他們受到欺淩。此是儲君必須考慮以及需要做到之事。閑來無事,多看看《道德經》,修身才能律己,律己才能及人。”
這話文武群臣聽不明白,但是兩位世子卻聽的清楚。楚王不讓大世子接受外使的拜禮,不是對自己立儲的決定後悔。而是仍然心有不甘。他讓大世子多看《道德經》,雖然名為修身養性,其實是讓他在修行上多加努力。他不讓外使覲見的原因也在與此,能覲見王儲的使節,雖然不見得都是修行者,但是眼光卻是一流的,如果讓他國知道了大楚國的儲君是個不能修行的廢人。那麼,大楚國在天下的地位,必然會受到影響。
楚王在世的時候毋須過多擔憂,但是一旦他去世了,那麼大世子將必然會麵臨鄰國的壓力。首當其衝,就是晉國。晉國從他們老祖宗那輩子開始,就沒有斷了謀奪天下的心思,本性難易,曆代晉王都以多占土地為榮耀,如果在位的時候不能謀奪他國一點土地,那麼這位晉王死後將被葬在祖墳之外。侵占他國土地,早已成為了晉國王室代代相傳的祖訓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