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毛澤東鄧小平社會發展戰略目標構想之比較(3 / 3)

為了使戰略總體目標易於為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和把握,並與不斷推進著的動態發展過程建立更切實的聯係,以利於增強指導性,鄧小平不斷設計現代化建設各時期的過程目標,從而形成了三步走的戰略。

鄧小平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從初步提出到完善成熟,經曆了一個長期的醞釀過程。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將發展的戰略總體目標與豐富生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交相映照的過程,是使戰略總體目標更具現實可靠性、具體可操作性的過程。

三步走戰略目標以“小康”界碑的發現為起點逐步推展、充實和豐富,到黨的十三大正式確定。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人均1000美元,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實現小康。中經七年的不斷探索和反複驗證,逐漸趨於成熟。1987年4月30日,鄧小平在會見一位西班牙客人時對三步走戰略目標作了完整表述:“我們原定的目標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隻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達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一千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我們製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黨的十三大接受了鄧小平的設想,將三步走戰略目標寫入黨的政治報告。報告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三步走的戰略目標雖然主要以經濟指標來標度,但代表的實際上是社會全麵發展和進步的程度。第一,從世界各國的現代化曆史來看,經濟增長是現代化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也是首要的一環。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經濟的高度增長,社會的全麵進步是不可能的。這是曆史的順序,也應是邏輯的順序。而且,第三步戰略目標規定的基本實現現代化,包含了社會的全麵發展和進步的程度。因為,現代化當然是全方位的整體的現代化,理應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特別是人的現代化在內。第二,三步走戰略目標的每一步都有相應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標,即從溫飽到小康再到富裕。人民生活具有全麵而豐富的內涵。特別是隨著水平層次的提高,物質生活層麵的東西相對減少,而其他的如文化生活、政治意識等大大加強。可見,“十三大報告”雖將三步走戰略目標主要作為經濟發展目標提出,但其已涵蓋現代化建設的全方位、多方麵,是全麵發展進步的綜合性目標。

三步走戰略目標的製定,是對過去幾十年發展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堅持了徹底實事求是原則。建國以後的幾十年裏,中國發展目標的方向不可謂不正確,口號不可謂不鼓舞人心,但往往要求過急、目標過高,特別是因目標認識上的模糊而形成的目標的籠統性,致使目標實施中缺乏必要的製約,急躁冒進得以盛行,違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導致經濟發展的大起大落和社會發展的失序。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恰能克製這種弊端。首先,規定實現現代化的三個階段目標,以使發展與階段相一致,可以避免盲目推進,隨意跨越階段提出過高的目標。其次,在每一階段上都製定了與國情國力相應的發展速度,如實現小康目標,國民生產總值在20年內翻兩番,年均遞增7.2%,速度較為可觀,而從前十年實際年均遞增9%的速度來看,又是完全能夠做到的。第三,發展目標量化,使目標更加具體、明確,可以有效防止實施中的急於求成。量化可使發展的推進及時與目標相對照,限製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的過分膨脹,保持發展的穩步、協調、持續。第四,將現代化的實現期限和實現水平確定得現實可靠。鄧小平提出:“不能把目標定得不切實際,也不能把時間定得太短。”鄧小平將“超英趕美”、“走在世界前列”等降為“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而且是“基本上”實現現代化。這樣,調子看來雖然低了些,但依然堪稱我們的“雄心壯誌”,增強了切實可行性。

三、鄧小平中國社會發展戰略目標構想的顯著特點

鄧小平的社會發展戰略目標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結合設計的成果。它既是對國外發展戰略目標的批判吸取,又是對毛澤東發展戰略目標的繼承發展。它的製定,一方麵洞察與遵循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規律,針對中國國情;另一方麵又十分尊重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南。從不同的視角可以清晰地發現鄧小平發展戰略目標的不同特點。

(一)係統性

從鄧小平發展戰略目標的結構上來看,可以發現,它是一個由不同層次和要素有機構成的整體,具有係統性特點。

首先,鄧小平發展戰略目標由戰略總目標和過程目標構成,具有層次性。這兩個不同層次的目標在戰略目標中各有其不同的地位和意義,不可取代,同時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戰略總目標是發展的最高狀態的主要概括,是當代中國發展的大方向和中國人民的願望所在。它使發展有了鮮明的旗幟,有了明確的方向,從根本上保證中國發展不走大的彎路,不付重的代價,避免大起大落,特別是避免一有風吹草動就搖擺不定;同時,偉大目標也會激勵鼓舞廣大人民群眾,調動起極大的積極性,迸發出無窮的潛在創造力。過程目標即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它具體描繪出不同層次的目標。如果說戰略總目標是對發展目標的質的把握、總體概括,那麼,過程目標則是發展目標的量的分解、具體描述。過程目標通過將發展的過程分解為三個階段,並分別確立不同階段的具體狀況和質態,從而具體明確地設計出發展的軌跡。這樣,一方麵可使發展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及時推進和躍遷,防止發展中的停滯和徘徊,不致犯右的錯誤;另一方麵又可使各個階段發展紮紮實實、富有成效,即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與該階段的要求和許可相適應,避免超越發展階段和層次的急躁冒進,不致犯“左”的錯誤。

其次,戰略總目標以及過程目標的各個不同層次目標的本身,都由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要素有機構成,具有全麵性、整體性。表現為兩點:一是每一層次的目標都是由經濟、政治、文化等要素共同構成;這些要素間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缺一不可地有機建構成一個係統。二是在各層次中都有將三者有機構成一個整體的綜合性指標——人民生活水平,無論溫飽、小康,還是富裕,都由該階段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相應發展及有機組合而形成。目標的全麵整體性,超越了西方某些發展理論強調單純以經濟增長為目標的片麵性、畸形性,體現了對目標係統的認識深度。

(二)務實性

從戰略目標的內容來看,由於鄧小平始終貫徹實事求是原則,致力追求目標的可行和有效,使其戰略目標具有顯著的務實性特點。

首先,隨著對中國所處階段的認識愈來愈現實,所定的目標內容便越來越切合實際。正確認識國情,準確把握所處的曆史階段,是確立發展目標的基礎。過去發展目標定得過高、要求過急,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對中國所處曆史階段的把握上犯了錯誤。鄧小平正確認識到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之後便將目標的製定根植於這一基礎之上,從而充分認識到發展的長期性,先是將“四化”標準予以降低,即將“走在世界前列”降為“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然後又提出真正實現現代化的時間是在下個世紀中葉,在時限的估計上有了確定性。

其次,將戰略目標分成三個階段層次,易於把握,可操作性強。目標是決策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目標具體明確,決策便有章可循。將目標變為三個分步目標,便使各時期決策的目標明確,針對性強,決策則更為準確;同時,伴隨著目標的逐層提高,決策則變成漸進的動態決策,與不斷推進的生動的現代化進程同步,增強了決策的時效性、精確性、導向性。

再次,引用國際通用單位表示發展目標,便於與國外比較。係統論認為,一個係統隻有在與它係統不斷進行信息交流時,才會發展進步。中國隻有在與國外發展不斷比較中,才會發現我們的落後、停滯,產生危機意識和壓力感,並使壓力化為發展的強大動力;或者,在比較中看到我們的進步,增強我們的信心,鼓舞和激勵我們繼續前進。但是過去由於所用衡量單位不一致,無法與他國進行橫向比較。鄧小平率先倡導使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這一衡量單位,實現了與國際接軌。目標單位與國際接軌,是麵向世界的具體體現,它反映了敢於睜眼看世界,敢於直麵國外發展的挑戰,體現出我們的雄心壯誌;同時,也便於在與國外發展的橫向比較中,不斷強化發展意識。

最後,將人民生活水平作為目標的重要內容,以生活水平的提高體現發展的推進,便於喚起作為發展主體的人民群眾的發展積極性,使目標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形成強大動力。三步走過程目標的每一層次目標,都具體勾畫出人民生活水平狀況,即溫飽、小康、富裕。這就使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關,使廣大人民群眾更直接、更具體地看到發展帶來的實惠、利益,從而人人關心發展,積極參與發展,努力支持發展,使發展目標成為維係全國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鬥的紅線。

(三)人民性

從製定發展目標的目的來看,鄧小平視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十分重視人的發展,十分重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現出鮮明的人民性。

鄧小平注重人的發展,並將其作為發展目標的重要內容。注重人的發展,是鑒於西方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克服其推崇物質技術的進步,忽視人的發展的畸形現象,避免了發展的異化。同時,注重人的發展也是共產黨奮鬥目標的要求。共產黨的最終奮鬥目標就是全人類的解放,而人的解放,是人的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可見,強調人的發展,實際上暗合了共產黨的奮鬥目標。

重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注重人的發展的基本體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的發展的基礎,人民生活水平是發展目標中的重要內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被列為各個層次目標的重要方麵。隨著發展階段和層次的推進,人民生活水平亦有明顯的提高要求,從溫飽到小康直至富裕,這樣,便使人民生活水平成為發展層次、水平和質量的重要顯示器;這也便於使發展始終緊緊圍繞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進行,使發展不致偏離正確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