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超越了科學技術萬能論與科學技術悲觀論的對立,選擇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科學技術觀
馬克思主義承認科學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但反對認為隻要有科學技術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科學技術萬能論或科學至上主義。同樣,馬克思主義也承認科學技術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存在著消極作用,但反對科學悲觀主義。認為科學悲觀主義把失業、戰爭、環境汙染、民族文化的衰退、某些人的精神墮落、懶惰等等,都歸之於科學技術的罪過,甚至主張回到不要科學的古代社會乃至原始狀態,這是十分錯誤的。這些問題並不是科學本身造成的。有些正是要求科學技術去解決並可以解決的問題。科學,始終是人類進步的表現和力量。毛澤東非常強調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1940年革命根據地延安成立自然科學研究會時,毛澤東就明確指出:“自然科學是人類爭取自由的一種武裝”。“人們為著要在自然界中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學來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1955年在全國黨代表會議上,他說:“隻要我們更多地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更多地懂得自然科學,一句話,更多地懂得客觀世界的規律,少犯主觀主義錯誤,我們的革命和建設工作,是一定能夠達到目的的”。1956年在黨的八大的一次預備會議上,毛澤東還提出,我們對新的科學技術還不懂,還要作很大的努力,現在中央委員會是一個政治中央,還不是科學中央,將來,中央委員會就是科學委員會了。1963年12月他還說,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通過這些論述,我們看到了毛澤東對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地位的重視,但在這個問題上,他既不是科學至上主義者,又沒有科學悲觀主義的成分,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科學技術觀。
三、繼承與發展:鄧小平社會發展理論的思維坐標
從上麵的分析不難看出、傳統理性主義發展觀強調的是人類理性(曆史規律性)在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普遍的、確定的、線性演化的表征,突出的是人類社會曆史過程的時代性差異和人類社會在時間曆程中的漸次展開;而非理性主義發展觀強調的則是人的主體價值在社會發展中的含量,突出的是人類社會過程在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中所表現出的民族性差異和人類社會曆史進程在空間範圍內的不同體現。從這個角度看,毛澤東超越傳統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發展觀的種種對立,實質上就是超越理性與價值的對立,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中消解理性與價值的衝突,實現理性與價值的曆史整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發展道路。
馬克思唯物史觀立足於“世界曆史”,從而辯證地揚棄和曆史地超越了社會發展過程中價值要素和理性要素之間的對立,並試圖在實踐中尋求價值與理性的曆史地整合。因此,馬克思的曆史觀把人的現實活動即實踐作為自己理論的研究起點和邏輯前提。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關於社會發展問題的一係列理論。毛澤東所選擇並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的自主活動論、需要動力論、多樣選擇統一論、實踐創造論、二重尺度統一論、辯證價值觀、辯證科學技術觀,都體現了對理性與價值的曆史性整合。毛澤東探索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過程,在哲學層麵上就是理性與價值有機整合的過程。這體現了毛澤東中國社會發展觀的大思路,也顯示了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上的一貫性。
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這一結論已經成為國內外理論界的共識。然而,在對“繼承和發展”含義的理解上卻有著相當的差異。有的學者把“繼承”理解為二者之間大思路的連續性和共同點,把“發展”理解為包括從無到有、從具體到抽象、從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從零碎到係統發展的階段性的質的飛躍。這種理解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某種啟發意義。表現在對社會發展問題的思考上,毛澤東鄧小平大思路上的連續性和共同點,就是都始終不渝地堅持探尋社會發展過程中理性與價值的曆史整合之路;鄧小平社會發展理論的發展,就體現在堅持大思路的基礎上對毛澤東社會發展理論的從無到有、從具體到抽象、從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從零碎到係統發展的階段性的質的飛躍。國外某些學者之所以得出鄧小平是“當今中國主要領導人中最毛化的一個”的結論,恐怕就是來源於對鄧小平與毛澤東大思路上的一致性與具體理論上的某些差異性的相互比較。我們認為,在社會發展理論方麵,從哲學的層麵分析,鄧小平對毛澤東的繼承和發展可以通過剖析鄧小平對下列幾個重要問題的理論思考得以體現。
(一)資本主義論
如何評價資本主義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這種地位和作用對現實社會主義的發展又意味著什麼?這是考察當前社會主義發展時不得不加以思考的關鍵問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評價體現了理性尺度與價值尺度的整合。從理性的角度看,資產階級在他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從價值的角度看,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肮髒的東西。鑒於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理性與價值之間的這種二難選擇,在考慮東方落後國家的社會發展時,馬克思力圖尋找一條既能使生產力迅速發展,又能避免資本主義帶來的災難和痛苦的充分體現理性與價值相統一的社會發展道路。馬克思晚年對俄國社會發展道路的設計就體現了他的這一思想。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的負麵影響日益顯露的時候,俄國有必要不通過資本主義製度的“卡夫丁峽穀”而避免遭受資本主義製度帶來的一切極端不幸的災難。馬克思同時強調,由於“世界曆史”的形成,使俄國生存在現代的曆史環境中,處在文化較高的時代,和資本主義生產所統治的世界聯係在一起,從而使俄國不必在時間上重演西方資本主義各國的自然生長過程而直接從空間上移植和充分借鑒資本主義的一切肯定成果成為可能。總之,馬克思關於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的設想,其根本意義就是,既要充分吸收資本主義的一切有利成果,又要避免資本主義的負麵影響,體現了追求社會進步(理性)和人的發展(價值)的統一。毛澤東關於中國革命分兩步走、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可謂是馬克思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理論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毛澤東強調,中國社會的發展必須避免資本主義的前途,使中國人民免受資本主義的災難,但是中國社會也不能從這樣落後的國家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必須經過新民主主義的社會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裏,將在無產階級領導下保護和發展有益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在建國前後,為了發展工業,毛澤東一方麵強調要發展資本主義有益於國計民生的一麵,另一方麵又強調要利用外國的投資和技術合作,並提出了“勞資兩利”的政策,這很好地體現了理性與價值的整合。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由於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以及對形勢判斷上的“左”的失誤,對於資本主義的認識,越來越偏重於用價值尺度來衡量,理性的尺度逐漸退出毛澤東的視野。在價值視野中對資本主義的否定完全淹沒了在理性視野中資本主義的肯定成果,從此,對外貿易、利用外資、技術合作成為被拋棄的政策選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通過總結經驗教訓,鄧小平對資本主義的評價,特別是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對資本主義采取的正確態度作了明確的闡發。鄧小平指出:“資本主義已經有了幾百年曆史,各國人民在資本主義製度下所發展的科學和技術,所積累的各種有益的知識和經驗,都是我們必須繼承和學習的。我們要有計劃、有選擇地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其他對我們有益的東西,但是我們決不學習和引進資本主義製度,決不學習和引進各種醜惡頹廢的東西。……我們要向人民特別是青年介紹資本主義國家中進步和有益的東西,批判資本主義國家中反動和腐朽的東西”。鄧小平又指出:我們要向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對我們有益的知識和文化,閉關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屬於文化領域的東西,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對它們的思想內容和表現方法進行分析、鑒別和批判。鄧小平的論述表明,在他的思維坐標中,對於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管理方法、文化知識,凡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有用的,就要學,反之則要抵製和反對。這充分體現了在資本主義問題上的理性尺度與價值尺度的統一。鄧小平一再強調對外開放要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統一起來,並將其納入黨的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其哲學根據即在於此。
(二)社會主義本質論
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上,毛澤東比較偏重於價值尺度的方麵,強調的是社會主義所有製的公有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在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傾向,而忽視了對生產力的發展。鄧小平注重從理性與價值的有機統一中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黨的十三大提出並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把生產力作為衡量我們改革開放的各項政策的是非標準。在南巡談話中,鄧小平進一步把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裏,前兩句話,體現了理性尺度,後三句話則體現了價值尺度。在理性與價值的曆史整合中決定了社會主義的曆史方位,為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定了正確的軌道。
(三)生產力首位論
馬克思主義曆史觀認為,社會曆史的發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結果。在這兩對矛盾中,生產力是最根本的、決定性的力量。恩格斯明確指出:在社會發展中“經濟運動是更有力得多的、最原始的、最有決定性的”。這樣,社會的發展主要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而衡量社會的發展也就要先看生產力的水平,正如鄧小平所說:“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發展生產力。”可見,生產力首位論是馬克思主義曆史觀的基本觀點。曆史(理性)尺度是馬克思觀察社會發展的主要尺度。當然,馬克思主義曆來也十分強調所有製問題,甚至在《共產黨宣言》這部偉大的著作中宣告: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製。這顯然又是從價值視角觀察問題。然而,在理性尺度與價值尺度的關係上,馬克思主義曆史觀曆來是主張前者為根本尺度的。正如列寧所指出: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生產力的狀況,是“整個社會發展的主要標準”。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基本上沿襲了蘇聯斯大林時期的路線和體製,在政權、所有製、生產力三者的關係上,基本上也一直把重心放在鞏固政權和改造生產關係上,把價值尺度放在首位。雖然八大曾做出過工作重心轉移的正確決策,出現了向理性尺度轉化的好勢頭,但不久又離開了這條正確軌道。總結這一時期的經驗教訓,正如鄧小平所說:“毛澤東同誌是偉大的領袖,中國革命是在他的領導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個重大的缺點,就是忽視發展社會生產力。”鄧小平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生產力標準,把發展生產力引入社會主義的本質,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置於“三個有利於”標準的首位,都體現了他對生產力首位論的充分重視,體現了他對理性尺度和價值尺度相互關係的重新校正。
(四)第一生產力論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多處可見。當毛澤東用理性的眼光看待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時,他對科學技術的發展表現出極大的關注。當毛澤東對科學技術的主要載體——知識分子的思想方向表現出擔憂時,他的價值眼光就掩蓋了理性的眼光,從而忽視了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理性與價值選擇上的矛盾同樣是毛澤東在對待科學技術態度問題上表現出矛盾性、不連續性的重要根源。這使他沒有把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到應有的程度。鄧小平不僅重視科學技術問題,而且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大發展,同時,也是對毛澤東在科學技術地位和作用問題上理性眼光與價值眼光錯誤的一種重新校正。
(五)共同富裕論
毛澤東過分地青睞於平均主義,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實質上是體現了一種主體的價值意識對理性態度的掩沒,其代價是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鄧小平總結20年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得出了結論: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在消滅貧窮的步驟上,他提出了與傳統的同步富裕不同的大政策: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和地區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在這裏,讓一部分人和地區先富起來,體現了一種理性的、現實的態度,而共同富裕則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價值指向。在鄧小平看來,如果不讓一部分人和地區先富起來,搞平均主義,隻能是共同貧窮,這是對理性尺度的取消;反過來,如果不講共同富裕,貧富懸殊拉大,導致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本質所要求的,這是對價值尺度的消滅。鄧小平的下述論斷體現了理性與價值的有機統一:“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多的差距。再過二十年、三十年,我國生產力發展起來了,也不會兩極分化。”
(六)兩手抓論
兩手抓論是鄧小平理性與價值相統一的觀點在實現社會發展過程中具體操作層麵上的體現。在鄧小平看來,毛澤東晚年片麵強調抓思想政治工作,抓階級鬥爭,而忽視了抓生產力,嚴重影響了社會發展。而在新的曆史時期,有時也會出現強調經濟建設而忽視精神文明建設的另一種片麵性。這兩種片麵性都是沒有協調好理性尺度與價值尺度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鄧小平一貫主張要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不能一手硬,一手軟,必須做到兩隻手都要硬。
(七)社會類型演進論
中國社會類型在時間上的嬗變,體現的是鄧小平社會發展理論的實踐模式在層次上的遞進。按照鄧小平的設計,中國社會要依次經曆溫飽型社會、小康型社會到達現代化社會。鄧小平對依次遞進的三種類型社會的設計都體現了理性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一。(A)溫飽型社會。按照國家統計局擬定解決溫飽的量化指標,目前農村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為貧困,200元以下為特困。人均收入在300至500元為溫飽初期,500元到1000元為溫飽中期,1000到1100元為溫飽後期。解決溫飽不僅僅是解決生產力落後的問題,更主要的是解決文化和教育的落後問題,應當體現生產力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的統一。(B)小康型社會。按照鄧小平的說法,到20世紀末,人均達到1000美元,就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這個1000美元不僅僅是個生產力指標。鄧小平解釋說: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國家總的力量大了,就有能力辦教育、搞國防、改善人民生活。還可以進行智力投資、增加科研經費。他特別強調,不堅持社會主義,中國的小康社會形成不了。(C)現代化社會。按照鄧小平的論述,再花50年時間,再翻兩番達到人均4000美元,那就意味著到21世紀中葉,我們可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裏的4000美元,也不僅僅是生產力指標,它體現著包括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倫理、生活方式和質量等各方麵的發展水平。上述諸方麵在量上怎樣體現,我國還沒有製定有關指標。但美國現代化問題專家阿曆克斯·英克爾斯提出的現代化社會的十項標準可供參考:(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3000美元以上;(2)農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不超過12%~15%;(3)第三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45%以上;(4)非農業就業人員在總就業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過70%;(5)識字的、有文化的人口在總人口中超過80%;(6)同齡組青年中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占10%~15%;(7)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50%以上;(8)100人中有1名醫生;(9)平均預期壽命在70歲以上;(10)3人中有一份報紙。在這10項指標中前四項是經濟方麵的,而後六項是對人的發展的要求。除以上社會製度之外的社會發展指標以外,中國的現代化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不難看出鄧小平關於社會類型演進的論述時時體現著理性與價值的曆史地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