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毛澤東鄧小平比較研究的回顧和展望(2 / 3)

(二)對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總體關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龔育之、石仲泉在《學習與研究》1993年第20期發表了一篇題目為《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文章,全麵地闡述了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之間的關係,體現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對“繼承與發展”關係研究的學術水平。文章指出,在討論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關係時,實際上涉及的是三者之間的關係: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晚年的錯誤、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隻有分清楚這三者的關係,才能準確地把握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二者之間的關係。他們認為,鄧小平理論是對毛澤東晚年錯誤的否定,是對毛澤東思想科學原理的繼承和發展,並且麵對新情況,研究新問題,在理論上有新的創造和開拓。要分清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晚年的錯誤,明確鄧小平理論與之比較的對象,這是進行比較研究的首要的問題。也就是說鄧小平理論不是與毛澤東晚年的錯誤來比,而是和毛澤東思想科學理論體係來比。鄧小平理論與毛澤東晚年錯誤之間是一種糾正的關係,即是鄧小平理論通過糾正毛澤東晚年的錯誤逐漸得到了形成與發展。鄧小平理論與毛澤東思想之間既存在著繼承關係,表現出連續性和共同點,又有一種發展的關係,表現出階段性飛躍。這種繼承性、連續性和共同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無論是鄧小平理論還是毛澤東思想都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在這點上建立了兩者之間的連續性;二是理論思路的連續性;三是理論性格的連續性;四是理論內容的連續性。對於它們的發展關係,他們認為鄧小平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發展的結果,但不是一般的、不顯著的、漸進式的增加,而是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飛躍。這種飛躍表現在:一是鄧小平理論實現了由以政治革命為中心而建立起來的理論體係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建立起來的理論體係的飛躍;二是鄧小平理論實現了由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若幹重要的但還不清晰沒有展開的認識,到較為完整、論證嚴密、屬高層次的係統化認識的飛躍;三是鄧小平理論實現了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理論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轉變的飛躍;四是鄧小平理論改變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關於社會主義的若幹傳統觀念,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更加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實現了對社會主義理論整體認識的巨大飛躍。金春明、陳登才主編的《毛澤東思想發展史》,在“導論”中係統地闡明作者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他們認為,那種把“鄧小平思想”作為一種獨立的與毛澤東思想平行的理論體係的看法是不可取的。因為鄧小平的思想是毛澤東思想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不是與毛澤東思想平行的、獨立的、不同的另一種思想。理由是:首先,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唯一指導思想,這是七大以來幾次黨的代表大會都載入黨章的,一直到十四大黨章仍然沒有改變;其次,從鄧小平的思想和理論本身來看,它符合毛澤東思想的軌道;再次,鄧小平本人多次強調自己的東西是毛澤東思想之內的東西。鄧小平的思想理論與毛澤東的思想理論之間的關係是“繼承、堅持、改正、發展”八個字。所謂繼承,就是指鄧小平的思想與毛澤東思想的關係首先是繼承關係,突出表現於在同一軌道上進行同一事業,按同一目標前進的同一理論體係。所謂堅持,就是堅持毛澤東思想中正確的科學理論、立場、觀點與方法。所謂改正,就是改正毛澤東晚年偏離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錯誤,對這種偏離進行撥亂反正,恢複毛澤東思想的本來麵目。所謂發展,就是鄧小平根據新的曆史條件,製定了新的路線,進行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開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進程。

(三)就毛澤東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貢獻和鄧小平對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的具體內容進行了比較細致的研究

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學術界一般認為,始於毛澤東,成於鄧小平,二者之間是先驅和後繼者的關係。這就引出了毛澤東和鄧小平對於這個理論的貢獻的比較研究問題。關於毛澤東對這一理論的貢獻,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多種概括,發表了大量的文章,也出版了不少專著。如石仲泉《第二次曆史性飛躍的前奏曲——中國共產黨在1956年前後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等文章,許全興的《毛澤東晚年的理論與實踐》、王立勝的《晚年毛澤東的艱苦探索》等著作。但綜合起來看,大家一般認為,毛澤東對這一理論的貢獻表現在:(1)提出了要堅持實事求是,以蘇為鑒,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走中國自己的路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2)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理論;(3)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分若幹階段的思想;(4)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思想;(5)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目標並初步設計了實現目標的戰略步驟;(6)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一係列方針,努力開辟“中國工業化道路”;(7)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經濟體製改革的新構想;(8)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一係列方針政策;(9)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係列方針政策;(10)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建設政治保證的一些思想;(11)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的對外開放和外交政策的一些思想;(12)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的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的一些思想;(13)提出了關於和平統一祖國的一些設想。學者們認為毛澤東對這些思想的初步提出和論述孕育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胚胎。對於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在哪些方麵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怎樣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逄先知研究指出:鄧小平在新的曆史時期,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和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的群眾路線、堅持獨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的指導思想、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發展目標、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四項基本原則等九個方麵堅持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作者還進一步研究了鄧小平理論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的不同情況,認為大致有以下幾種:一種是完全繼承或者原則上繼承,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如活的靈魂的三個方麵、四項基本原則;一種是毛澤東提出一些重要的思想但缺乏具體實施步驟或者由於條件不具備而沒有做到,鄧小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加以完善、係統化形成概念,並逐步付諸實踐,如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一種是毛澤東提出的屬於個別的、無意識的、一閃念的有價值的思想,在鄧小平那裏形成了係統的理論,如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一種是毛澤東提出了正確的理論,而後來又偏離了這個理論走到錯誤的方麵,鄧小平糾正了他的錯誤,恢複了正確的東西,又進一步發展這個理論,如關於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務問題;一種是由於國際條件的變化改變了過去的認識,提出新的看法,做出新的判斷,如戰爭與和平問題;一種是嶄新的東西,如關於改革開放的一係列理論和新政策,特別是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四)對毛澤東鄧小平的哲學思想作了深入的比較研究

研究者認為,毛澤東和鄧小平是現當代中國兩位最為傑出的曆史偉人,是中國共產黨兩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和代表,因此體現在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兩大理論中的兩位曆史偉人的哲學思想,必然在某些具體內容和側重點上存在某些重要的區別。但應該指出,這兩位曆史偉人的哲學思想,就其根本的理論內容和思想特征來說是完全一致的,屬於同一思想體係——毛澤東哲學思想。這是因為:一是兩位曆史偉人的哲學思想的基本屬性和基本思想是相同的。毛澤東和鄧小平他們具有共同的哲學思想和哲學思維方式,都不是以概念、範疇的推演為特征的思辨哲學和書齋哲學而是實踐哲學、行動哲學、應用哲學,鮮明的思想特色就是實踐性。他們的思想理論淵源都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他們的哲學思想都是圍繞著實現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曆史主題而進行和展開的,都是對相結合的必要性所作的哲學論證。二是活的靈魂的三個要點是兩大理論所共有的。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也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和靈魂。三是體現在兩大理論中的兩大偉人的思想在許多主要內容上有著直接的曆史繼承性。因此,鄧小平、毛澤東哲學思想同屬於毛澤東哲學思想這一科學哲學體係之中,把鄧小平的哲學說成是獨立於毛澤東哲學思想體係之外的另一種馬克思主義哲學或者某種流行的實用主義哲學,都是不妥的,也是鄧小平本人堅決反對的。鄧小平哲學思想既屬於毛澤東哲學思想這一體係,同時又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發展史的嶄新階段。因為鄧小平哲學思想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核心內容,它是新時期時代精神和實踐精神的精華。它從根本上回答了社會主義在當代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時代課題,它給毛澤東哲學思想寶庫增添了許多新鮮的重要內容,這樣就使毛澤東思想進入了新境界,達到了新高度,發展到新階段。其具體表現就是:一是豐富和發展了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進一步深入地和具體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及其解決途徑,從而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二是重新恢複和確立了毛澤東為我們黨製定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並把實事求是同解放思想結合起來,從而突破了長期以來禁錮人們頭腦的陳舊觀念,極大地推動了人們思想解放;三是繼承和發揚了毛澤東倡導的理論聯係實際的優良作風,把毛澤東哲學思想的許多重要的原理、原則和方法,創造性地運用於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使之具體化為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路線、方針和策略,並在實踐上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同時,哲學界還對毛澤東鄧小平哲學思想的具體內容進行了比較研究,比如對毛澤東鄧小平的實事求是理論、矛盾理論、實踐觀念等重要問題都進行了比較研究。

(五)把毛澤東和鄧小平作為兩個個體進行了深入的比較研究

作為中國曆史上的兩位曆史巨人,毛澤東和鄧小平的曆史地位怎樣規定,他們的思維方式、個性特征有什麼相異和相同之處都成為學者們關心和深入研究的問題。如龔育之在1993年接受記者采訪時就曾在個體比較的層麵上發表過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對毛澤東的曆史地位應該從中國近現代史的大視角來認識,認為20世紀中華民族在爭取解放和振興的鬥爭中,產生了三位偉人: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對毛澤東鄧小平這兩位偉人作一番比較研究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強調實事求是是兩人最大的共同點,同時鄧小平和毛澤東作為戰略家也有共同點,在中國民主革命中,毛澤東戰略思想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到農村去建立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這就是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農村和農民問題成為毛澤東考慮問題的中心。而今天鄧小平領導中國的改革,從戰略上講、從選擇改革的突破口上講,也是首先把目光放在農村。在中國革命戰略和中國改革戰略中抓住了農村和農民這一點,也就抓住了中國特色。毛澤東和鄧小平對中國的國情有著透徹的了解,他們和占中國最大多數人口的農民有血肉聯係,因此知道農民問題在中國的地位,知道怎樣去把握這個基點來解決中國的問題,這是他們的又一個共同點。關於中國革命發展的不平衡問題,是毛澤東批評“左”傾教條主義時所深刻闡明過的,而鄧小平也提出了中國建設發展的不平衡問題,認為一是不同時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增長速度在不同年份的不平衡,另一個是不同地區發展的不平衡,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開放從沿海逐步向內地推進,都屬於這個方麵。對這樣重大戰略的把握,毛澤東和鄧小平有很多相通的共同的地方,還有使中國盡快一點富強起來,也是毛澤東和鄧小平的共同點,這個共同點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共同願望。尹全忠等在他們出版的《毛澤東鄧小平思維方式比較研究》一書中,從時代主題變換的視角,運用係統科學,闡述了毛澤東與鄧小平的思維方式的形成、特征、建構要素、創新、功能和曆史地位,分析了毛澤東晚年思維方式的局限性和鄧小平對毛澤東思維方式的超越,並在兩位偉人思維方式整合的基礎上,就如何更新優化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客觀的比較研究和科學的論證。作者注意到20世紀下半葉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躍進,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情況下,一係列全球性經濟文化諸方麵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兩位偉人的不同影響,而形成的思維方式的差異,因此提出了矛盾思維和係統思維的比較研究。作者還運用現代科學成果係統論、控製論、信息論、耗散結構論和協同論研究和解釋毛澤東鄧小平思維方式,這些都是可貴的嚐試。還有的學者對毛澤東鄧小平的個性進行了比較研究,施友鬆在其專著《中國現代三大偉人——個性與時代轉變》中,把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的個性置放在時代轉換的大的曆史背景中進行比較研究,分析了實踐鍛造、文化培育與形成他們個性的關係,研究了時代主題的轉換以及轉換的類型、波幅,對於他們的個性、個性類型、個性特征、執行方式、政治品格、情感傾向等的形成的影響及其差異。

(六)加強了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與新民主主義社會論的比較研究

由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確立而引發的對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的重新認識取得了顯著成果。自從1988年在“劉少奇研究學術討論會”上正式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論”和“新民主主義社會論”的區分以後,不少研究者確認,毛澤東不僅全麵闡述了中國式的特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論,而且深刻地論證了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作了重要補充。論者們在充分肯定了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社會論價值的基礎上,也批評了那種主張與其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不如倒退回去搞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錯誤傾向,指出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實踐已經成為曆史,盡管它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有某種“血緣”關係,但中國共產黨還是向前看,通過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來完善它、發展它,而不是把它絕對化、偶像化。這說明,學者們注意了新民主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聯係,但更注意二者的區別,認為後者高於前者,不等同於前者,二者的區別是本質的。這一結論似乎已成共識,討論文章也日漸減少。但是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又有學者重新認識這一問題,認為二者之間更具統一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向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複歸”。《中南財經大學學報》從1994年第5期到1996年第1期,接連發表了楊家誌教授的一組文章,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新民主主義理論的複歸》、《新民主主義論與毛澤東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建國後毛澤東經濟思想的四大轉折》、《複歸論與當代中國方程式的解》。這四篇文章自成體係,前後呼應,主題鮮明,表達了作者一個基本的觀點,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結構是毛澤東倡導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發展模式的複歸,鄧小平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對毛澤東提出的新民主主義理論的複歸,中國經濟體製改革走新民主主義道路是曆史必由之路,應將鄧小平理論同毛澤東理論統一起來,作為我們深入改革的大一統的思想。按照楊家誌自己的說法,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和鄧小平的擺脫貧困的社會主義,都是從中國國情出發對中國革命勝利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界定。不同曆史時期內的這兩種探討在理論本質上是完全統一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發展模式的複歸,他們在理論上的承襲可以追溯到列寧的“新經濟政策”,這一政策是列寧對俄國革命的一次根本性戰略調整,而不是單純的策略退卻,新經濟政策、新民主主義形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統一,有深遠的理論與實踐意義。中國當前的經濟體製改革明顯地表現為向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的複歸。提出“複歸說”是為了表達事物發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尤其是要把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放在一個更廣闊宏大的曆史背景下進行思考。在延安窯洞中所創立的毛澤東思想在中國抗日戰爭中達到了它的最高峰,而其中蘊含著當代中國及其發展的重大方程式最基本的解。楊家誌的這一觀點,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有的學者持支持態度,認為這一觀點最重要的價值是論證了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科學體係的深刻一致,這對於形成一個“毛澤東——鄧小平思想”這樣一個中華民族大一統思想具有深遠意義。也有的學者對此持懷疑態度。著名經濟史專家趙德馨教授,一方麵充分肯定了論者對於我們國家與中華民族的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理論勇氣,但對“複歸說”提出質疑,他向論者提出了什麼是複歸、是否是複歸、能否複歸、有無必要複歸等四個尖銳問題,並通過分析論者的一些重大觀點得出結論:我們看到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或曲折的發展,沒有回到原處的現象,哪裏有什麼複歸呢?還有的學者鮮明地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但生產力還落後的曆史階段,它的經濟形態與新民主主義階段有原則的區別,因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形態不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的複歸。我國新民主主義經濟與俄國革命後的新經濟政策時期的經濟也有本質區別,因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新民主主義階段與俄國新經濟政策時期,各處於不同曆史階段,三者不能統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及市場經濟體製適應我國生產力發展,沒必要複歸到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去。

(七)對毛澤東鄧小平的發展理論進行了深入的比較研究

社會發展理論是近年來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都非常關心的問題,研究者開始注意從發展理論角度進行毛澤東鄧小平比較研究。有的學者對毛澤東鄧小平社會發展理論的哲學前提予以考察。認為毛澤東選擇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自主活動論、需要動力論、多樣選擇統一論、實踐創造論、二重尺度統一論、辯證價值觀、辯證科學技術論,這些都體現了理性與價值的整體性的整合。毛澤東探索發展中國道路的過程,在哲學層麵上,就是理性與價值有機整合的過程,這體現了毛澤東在中國社會發展觀上的大思路,也顯示了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上的一貫性。而鄧小平理論恰好是在大思路上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鄧小平的資本主義論、社會主義本質論、生產力首位論、第一生產力論、共同富裕論、兩手抓論、社會類型演進論,都既強調了社會發展的理性尺度,又強調了社會發展的價值尺度,體現了兩個尺度的統一,體現了對毛澤東社會發展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有的學者指出:毛澤東鄧小平社會發展目標的構想既有一致性又有差異性。認為毛澤東關於中國現代化戰略發展目標的構想在總體思路上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在對現代化目標的認識和推進等問題上難免有時代及主體認識水平的局限。比如:在對現代化目標定性與定量的合理認定、現代化總體目標基礎上的階段性目標指標體係的確定等問題上,都存在著模糊認識,特別是在現代化目標的階段推進上具有明顯的過激特點,存在著脫離實際的情況。鄧小平正是從反思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開始,在堅持毛澤東中國社會發展現代化戰略目標的前提下,通過正確把握中國形勢、中國實際,逐步形成了既體現中國共產黨人的遠大理想又切實可行的係統的科學目標體係。這個目標體係包含兩個層次:一是戰略總體目標,即富強、民主、文明,二是過程目標,即溫飽、小康、富裕。對於社會發展道路,認為,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毛澤東鄧小平的共同選擇,走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也是毛澤東鄧小平的強烈共識。然而在中國式、中國特色的理解上毛澤東鄧小平有差異性,這種大思路上的一致性和具體思路上的差異性,構成了毛澤東與鄧小平關於中國社會發展道路構想上的繼承和發展關係。鄧小平在這個問題上的發展與超越主要的是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基本思路。還有的學者對發展動力論進行了比較。認為社會主義製度確立以後,如何鞏固和發展使之不斷前進,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究竟為何,經曆了曲折的曆程,從20世紀30年代斯大林提出的和諧動力論到50年代毛澤東提出的“矛盾動力論”,再到70年代末鄧小平提出的“改革動力論”,這三個階段是逐步趨於真理性認識並不斷完善的辯證發展過程。從嚴格意義上說,“矛盾動力論”才是科學地揭示社會主義發展動力論的真正開端,而“改革動力論”則是對這一問題在理論方麵的曆史性突破和實踐方麵的根本性解決。

(八)引進哲學社會科學其他領域的方法對毛澤東鄧小平進行比較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年來,學者們注意用其他哲學社會科學中的方法來研究毛澤東和鄧小平及其關係,諸如係統論、控製論等方法都有人嚐試過。還有的學者試圖用西方的某些著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進行毛澤東鄧小平比較研究。比如《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發表了蔣建民的《從勞丹的研究傳統看鄧小平對毛澤東思想的自然發展》一文,運用勞丹的研究傳統的理論來考察鄧小平理論與毛澤東思想之間的關係。作者認為勞丹的研究傳統不僅適用於自然科學的研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適用於解釋和說明社會科學的研究。而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曆史上影響巨大的社會科學研究傳統,至今有150多年曆史,其間經曆了幾個極其重要的自然發展階段,這便是從馬克思、恩格斯到列寧、斯大林,從列寧、斯大林到毛澤東,從毛澤東到鄧小平。每個發展階段伴隨著的不僅僅是對研究傳統的保護帶不同程度的修改,更重要的總少不了有一兩處對研究傳統內核的修改。列寧的“一國勝利論”是對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修改,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構想也是對列寧理論的一個突破,而鄧小平關於“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理論又是對毛澤東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的重大發展。這些對馬克思主義研究傳統的內核進行修改的典型案例,不僅沒有破壞前麵的研究傳統,而且巧妙地保留了研究傳統的大部分內容,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研究傳統。研究傳統的自然發展有三個特性,即連續性、類似性和靈活性。連續性是指至關重要概念間的直接的繼承關係,從毛澤東到鄧小平也存在著這種連續性,這種連續性並非教條式的繼承而是具體理論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如關於毛澤東思想自力更生的理論。毛澤東早在1936年就提出“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思想,1945年指出,我們是主張自力更生的,我們希望有外援,但是不能依賴它。1956年在《論十大關係》中強調學習外國長處,必須認真地學習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方麵。對毛澤東的這些思想,鄧小平同誌不僅全部繼承了下來,而且能夠結合現階段國際國內形勢進行新的解釋。比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了改革開放的總方針,建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加強外經外貿,大力吸引外資,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理論基礎上製定了一係列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一整套全新格局的開放戰略。這就在全麵繼承毛澤東“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具體理論的同時,創造性地加以運用,給自力更生注入新的內容,從而使毛澤東思想研究傳統更加充滿活力。類似性則是指間接的繼承關係,某些核心理論雖然提法上有些差異,但都可以明顯地看出毛澤東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淵源所在。比如關於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毛澤東在1964年12月曾號召全黨全國人民要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並提出兩步走設想,但後來由於“文化大革命”等原因,未能付諸實施,相比之下鄧小平同誌為首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所提出的現代化“三步走”戰略更加符合實際,更加符合客觀規律。“兩步走”與“三步走”設想都是在毛澤東思想框架內的,但二者間的一字之差,後者卻比前麵的理論更加有效。繼承性和類似性說明了鄧小平理論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而靈活性則體現了鄧小平理論對毛澤東思想的發展,三者相比雖然同是研究傳統的表現形式,但靈活性是最重要的環節。鄧小平理論對毛澤東思想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它既忠誠於毛澤東思想的研究傳統,又不拘泥於任何一個理論,並能夠在發現一個有重大改進的理論的時候,非常靈活地馬上放棄原有的理論並對毛澤東思想研究傳統的核心部分進行少量修改。表麵上看修改後的理論似乎與原來的理論背道而馳,但依然可見原理論演變的曆史軌跡,如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化的理論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