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晚年毛澤東關於人民主體地位實質化的基本思路(3 / 3)

由此可以看出,毛澤東把民主的實質化看成民主的日益具體化。這種具體化體現在不同的層麵上就有不同的具體表現。體現在領導機關則是民主集中製,體現在決策上則是群眾路線,體現在實踐上則是相信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和創造精神。

在此,我們不可能全麵展開論述這些問題,我們選取毛澤東倡導的“鞍鋼憲法”來說明他通過民主的實質化來達到人民地位實質化的基本思路及其重要價值。

“鞍鋼憲法”的內容是“兩參一改三結合”:幹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製度;工程技術人員、管理者和工人在生產實踐和技術革新中相結合。鞍鋼憲法是1960年3月22日毛澤東在對鞍山市《關於工業戰線上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開展情況的報告》的批示中提出來的。這個批示宣稱:“鞍鋼憲法在遠東,在中國出現了”。

然而,“鞍鋼憲法”的精神實質,由於“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事與願違的後果,已經被國人遺忘了,甚至還容易引起不少人的反感。這種“把嬰兒與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做法,並不是科學的態度。

從世界範圍看,30多年過去了,“鞍鋼憲法”似乎也經曆了“牆裏開花牆外香”的過程。先是日本,隨後是歐洲和美國,許多工業管理學家認識到了它的精神實質及其重大意義,並將其用於管理實踐中並產生了非凡的效應。

其一,“鞍鋼憲法”是對蘇聯“馬鋼憲法”(蘇聯一個大鋼廠的一套權威性的辦法)的反動,實質上是對蘇聯“一長製”的突破,是對企業員工主人地位的充分認同。

其二,“鞍鋼憲法”的精神實質是“後福特主義”,即對福特式的僵化的、以垂直命令為核心的企業內分工理論的挑戰。

“福特主義”的理論基礎是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但斯密的分工理論有重大弊端,即將“社會分工”化簡為“技術分工”,沒有將“社會分工”與“技術分工”進行嚴格區分。所謂“技術分工”,指的是將一項生產任務分解為不同的步驟去完成;所謂“社會分工”,指的則是工人被安排到不同步驟上去的方式。“技術分工”通過對生產過程的分解,無疑會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但問題是,“技術分工”與“社會分工”是否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係。如果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即意味著安排不同工人去完成不同的生產步驟,同一個工人永遠幹同一件事,形成的是“裝配線”,這正是“福特主義”的做法。如果認為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即意味著生產過程的不同步驟不一定要求不同的工人去完成,在同一條生產線上,同一個工人可以經常調換工種,形成的是“裝配島”,這是“後福特主義”的做法。簡言之,對生產過程的步驟分解,與對工人工作安排的分解不是一個概念。“鞍鋼憲法”,顯然是“後福特主義”的做法。

其三,“鞍鋼憲法”,用現在流行的術語來說,就是“團隊合作”。體現的是一種團隊精神,其結果是“全麵質量管理”和“無庫存生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教授羅伯特·托馬斯明確指出,“毛主義”是“全麵質量管理”和“團隊合作”理論的精髓。“全麵質量管理”和“無庫存生產”及“團隊合作”,恰恰旨在發揮每個勞動者的主動精神,突破斯密式分工對勞動者創造性的壓抑。

其四,日本的“豐田生產方式”,就是工人、技術人員和管理者的“團隊合作”。每人不固守僵化的技術分工,隨時隨地解決“無庫存生產方式”中出現的問題。“無庫存”的妙處,不僅在於節約庫存成本;更在於及時暴露生產中的質量問題。在有庫存的情況下,工人可以被動地遵照管理者的命令去生產,不問上、下道工序半成品的質量;但是,一旦庫存很少或沒有,工人們就不得不關心上、下道工序的質量問題,積極互相“團隊合作”,從中及時發現和解決質量問題。

瑞典的VOIVO汽車公司,為了發揮“團隊合作”的效率優勢,於1988年開始,將“裝配線”改造為“裝配島”,使工人不再像從前那樣在裝配線上重複單一任務,而是8~10人一組,靈活協作,組裝整車。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子公司賽頓,它的每個團隊負責人和各級管理崗位,均配兩人,一人由高層管理者選定,一人由工會選定。這更接近“兩參一改三結合”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上海寶山鋼鐵公司已經成功地實行了“無庫存生產”和“全麵質量管理”。寶鋼各二級廠不允許設置倉庫,物資部門在接到電話30分鍾內,生產物資必須送到。寶鋼還建立了“大工種”和“區域工”。所謂“大工種”,就是每個工人除掌握本工種外,還要了解和相當程度上掌握相關工種,如電工要會做鉗工的活,鉗工要會做電工的活,同時鉗工和電工都要會做指揮吊車和一般的焊接活。所謂“區域工”,指的是在一定的生產作業區域內,打破崗位界限,進行“團隊合作”。有興趣者可參看寶鋼教育係統黨委辦公室主任金慶培碩士的《寶鋼管理哲學研究》。

由此看來,毛澤東提出的“鞍鋼憲法”,無論在執行過程中出現過多少失誤,其“經濟民主”精神實質仍是中國迎接21世紀的寶貴精神資源。不僅因為這一精神被某些國家所認同和運用,更重要的是它符合現代管理的精髓。

五、人民主體地位與自由之路的探索

自由的程度標誌著人民主體地位的程度。一般說來,所謂自由即是指人作為主體的自主活動狀態。

從人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上看,所謂自由即是指人作為主體在作為客體的外部世界所固有的客觀規律麵前的自主狀態,是人作為主體而具有的自覺能動性的發揮所達到的程度。在這種關係中,人的活動的自主狀態的程度主要取決於人認識外部世界並利用對外部世界規律的認識對外部世界進行改造的程度。在這個層麵上,人民主體地位的實質化意味著科學知識水平和改造世界能力提高的程度。所以,毛澤東非常重視教育和科學對於人民群眾的作用。他認為,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也還處在必然王國,隻有經過不斷地實踐和反複,才能達到自由狀態。

從人與他人的關係上看,所謂自由是指人與人之間在社會地位和社會權利意義上的自主狀態。人們按照自己在社會關係中所處的地位和權利,在一定範圍內,也就是在不妨礙他人地位和權利的範圍內,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誌和願望去決定自己的行動,這就是人在社會關係意義上的自主狀態。這種自主狀態的被剝奪即意味著失去自由。在這個層麵上,人民主體地位的實質化,意味著人民以具體的權利來實現每個人追求可能生活的程度的提高。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毛澤東時刻提醒大家,要注意自由的階級性和具體性,認為時刻注意勞動者自由權利的增多和剝削階級自由權利的縮小,是人民民主實現的一個重要問題。毛澤東非常重視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注意反對官僚主義和腐敗,要求優化社會關係,即是在這方麵的積極努力。

從人與自身存在與發展的關係上來看,所謂自由是人們按照主體本身所固有的內在本性的要求支配自身的存在和發展的自主狀態,這是主體對自身的自主活動狀態。在這個層麵上,人民主體地位的實質化意味著,主體對自身進行認識和改造的程度的提高。毛澤東時常要求在改造世界的同時要注意改造自身,要在社會實踐中把社會性與人的個性融合起來,達到一種趨向自由的高度自律狀態。當然,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晚年是有重大失誤的,這是值得記取的,但不能由此否定毛澤東關於人的自我改造方麵的正確思想。

以上五個方麵,僅是作者對於毛澤東晚年關於人民主體地位實質化基本思路的初步勾勒和分析。既然是初步的,自然是不夠成熟或存在缺陷的,因此尚需對此感興趣的同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寫出這些不成熟的看法,僅在於與大家共勉並有意請教於大方之家。

§§卷三 新思路:毛澤東鄧小平之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