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關於晚年毛澤東研究中幾個重大問題的思考(3 / 3)

(三)實踐上的片麵性

這可以從兩個方麵進行把握:一方麵是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對“實際”把握的片麵性。我們不能說,在晚年的探索中,毛澤東沒有從實際出發,或者沒有去把握實際,事實上毛澤東是非常注重把握實際的。比如,他對中國國情用“一窮二白”來概括,可謂是十分恰當的。從這個角度看,他是準確地認識了中國的實際,正是從他認識的這個角度出發,他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再比如,反右派鬥爭,當時確實存在著右派向黨進攻的情況。不管是反右派還是“大躍進”,毛澤東都是力求從實際出發的,隻是他所把握的實際是片麵的而不是全麵的。他沒有從對各個方麵的實際情況的綜合把握出發,僅僅從中國太落後必須盡快發展這一點出發去發動了“大躍進”運動;他沒有全麵分析1957年的國內外階級關係的本質狀況,而由少數右派向黨進攻這一事實出發,在知識界發動了大規模的反右派鬥爭,進而改變了對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的判斷,導致了反右擴大化的錯誤,也為隨後階級鬥爭的不斷擴大化奠定了基礎。在晚年的探索過程中,片麵地把握了實際而導致了實踐中的挫折,這種情形是很多的。另一方麵,是實踐標準上的片麵性。社會主義時期,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標準的觀點,毛澤東並沒有放棄。他於1963年寫出的《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裏來的?》這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著作,重申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看法,並提出了生產鬥爭、階級鬥爭、科學實驗是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的正確論斷,但是他越來越片麵地強調階級鬥爭實踐的地位和作用。在階級鬥爭問題上之所以出現了錯誤的理論和錯誤的實踐交互作用、相互促進、惡性循環的情況,就與他對實踐標準的片麵性理解有關。他在片麵的階級鬥爭實踐中獲得的錯誤的階級鬥爭擴大化理論,再回到片麵的階級鬥爭實踐中去,仿佛得到實踐的檢驗,進而又強化了理論的錯誤,使實踐中的錯誤更加嚴重。這說明,必須全麵地理解實踐標準,才能真正檢驗認識的真理性。

從上麵的分析可以進一步得到證明:毛澤東晚年失誤的原因是十分複雜的,其深層原因應該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才能搞清楚,決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理論本身,更重要的應當到當時社會曆史現實中去尋找。

三、關鍵是要有正確的研究方法

研究曆史,特別是研究曆史人物,由於對象的複雜性以及對象與研究者自身的關聯性,要想取得符合客觀實際的真理性認識,並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而其關鍵是要有正確的研究方法。通過閱讀近幾年發表的一些研究晚年毛澤東的文章,筆者強烈地感受到,重新強調曆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對於晚年毛澤東的研究顯得頗為重要。毛澤東晚年的理論和實踐活動,既取得了成功,也有失誤,有反映時代趨勢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真知灼見,也有違背馬列主義原則脫離中國國情的錯誤的理論觀點,因而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複合體。如果沒有正確的研究方法,就很難取得令人信服而又符合實際的研究成果。從現在的實際情況和研究的需要來看,有必要重申以下幾個原則:

(一)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

尊重事實這是曆史研究的首要前提。馬克思強調:“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係。”列寧也告誡大家:“如果從事實的全部總和,從事實的聯係去掌握事實,那末,事實不僅是勝於雄辯的東西,而且是證據確鑿的東西。如果不是從全部總和、不是從聯係中去掌握事實,而是片麵的和隨便挑出來的,那末事實就隻能是一種兒戲,或者甚至連兒戲也不如。”然而,這種不去“充分地占有材料”,不去從事實的“全部總和”,不去從“聯係中掌握事實”的玩弄“兒戲”的做法,在對毛澤東晚年的研究中確實存在。停留於表麵現象的羅列,浮光掠影的渲染,毫無根據的編造、獵奇,帶有個人情緒和主觀偏見的責難,在不同的場合,以不同的方式,時有出現,這是必須引起學術界重視並予以堅決抵製的不良傾向。

(二)曆史主義的原則

列寧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曆史範圍之內。”這就是說,對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的功過是非,要根據當時的曆史條件,將其置於具體的曆史條件之中,加以具體地曆史地考察,從而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既不可以過分誇大,也不可以過分縮小。對於晚年毛澤東的思想和實踐的研究,更不能離開大的時代背景,不能離開具體的曆史條件和現實鬥爭的需要。隻有聯係當時曆史背景,聯係當時的具體曆史條件以及時代變化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才能客觀、準確地分析、評價晚年毛澤東的功過是非,才能把握毛澤東晚年思想發展的真正軌跡,才能真正發揮曆史研究的社會功能,更好地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毛澤東晚年的思想理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複雜體,不僅這個體係而且體係中的每一個思想、觀點,都有一個形成、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不對這個過程作曆史的考察,就不能把握晚年毛澤東的思想,更不能說明其失誤的原因。因此,要想真正弄清楚其失誤的原因,就必須對其進行曆史分析。應當注意的是,在這方麵近幾年有些著作和文章是有片麵性的,他們不僅將“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運動,將“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以階級鬥爭為綱”、“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等思想、口號和觀念,當作晚年毛澤東的思想的全部,而且不分析這些運動和這些運動的指導思想、口號形成和發展變化的過程以及它們出現的具體曆史條件,好像這些思想很早就存在於毛澤東的頭腦裏了。這種非曆史主義的方法是不能真正找到毛澤東晚年失誤的原因的,因而也就不能說服人。隻有對這些問題進行詳細的曆史考察和研究,才能希望得出科學的結論。

(三)全麵性的原則

列寧說過:“要真正地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麵、一切聯係和‘中介’。”隻有對事物進行全麵性的研究,才能避免認識上的錯誤。毛澤東也反複闡明,對事物進行研究的時候,“不要帶上任何的主觀隨意性,而必須從客觀的實際運動所包含的具體的條件,去看出這些現象中的具體的矛盾、矛盾各方麵的具體的地位以及矛盾的具體的相互關係。”對於毛澤東晚年這樣充滿矛盾的思想理論體係和曲折複雜的實踐活動的研究,決不能采取簡單化的方法,更不能帶有主觀隨意性,而要將其放到中國和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的曆史發展中進行客觀的、全麵的、深入的研究。比如,對毛澤東晚年失誤原因的考察,就不僅要說明其主觀原因,還要分析其客觀原因;不僅要分析其社會曆史根源,還要分析其認識論根源,要對毛澤東晚年思想理論形成的每一個細節和條件進行整體性的綜合考察。

(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拋棄了這個原則,就等於拋棄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起碼要求。毛澤東晚年的理論和實踐活動,呈現出曲折複雜的狀態,往往會發生理論與實踐、主觀與客觀、動機與效果、目的與手段、個人與集體、傳統與現實之間的矛盾。隻有對這些矛盾進行詳細而周到的具體研究,才能真正找到在哪些環節上出了問題,才能再現晚年毛澤東的真實本體。在這些問題上來不得半點疏忽,絕不能憑想當然作抽象的高談闊論。

(五)當代性的原則

當代性原則有兩個方麵:一是要聯係當代的社會主義現實進行研究,發揮曆史研究察往知來的社會功能。比如,要把對毛澤東晚年的研究與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研究聯係起來,這對於弄清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發展過程以及深入理解和把握這個理論體係的實質,並在實踐中正確運用這個理論有重大意義。二是要向當代國際國內最高層次的研究水平看齊,在提高科研水平上下工夫。當然,這兩個方麵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在研究中要自覺地把二者統一起來,實現學術研究中外在規範和內在規範的有機統一。隻有這樣,才能推動毛澤東研究的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