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運動(3 / 3)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於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因而,它最切近群眾的實踐。雖然它具有概括性,但同時它又具有普遍、適用性,它能夠為我們認識、觀察和處理一切問題提供最一般的方法。這樣,當人民群眾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應用於實際工作,采取理論聯係實際、學中用、用中學、有的放矢的正確方法的時候,也就收到了矢無虛發、發必中的良好效果。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的曆史事實,徹底打破了哲學的神秘感,將哲學從書齋中解放了出來。

(二)加強了哲學同現實生活的聯係

馬克思主義哲學根源於社會生活,又作用於社會生活。哲學與現實生活的這種雙向相互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現實生活推動哲學的發展;另方麵,哲學又指導人們的現實生活。但是,這種雙向的作用必須通過人的實踐這個中介才能實現。

1958年開始的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運動,作為聯結哲學與現實生活中介的一種具有獨創性的特殊形式,無論對哲學本身的發展,還是對哲學固有功能的發揮,都起了重大作用,具有不可抹殺的曆史功績。

從哲學對現實生活的作用方麵看,這次運動,有利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固有的認識功能和改造功能的全麵發揮,促進了人民群眾的思想的改造和生產的發展。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哲學功能的發揮是通過群眾的實踐,指向現實世界的,然而,群眾對哲學的把握以及哲學改造世界的功能由可能向現實的轉化,必須以群眾社會實踐的需要為前提條件。脫離群眾的需要,訴諸外在的灌輸是無濟於事的,恩格斯在分析理論對美國人的作用時就明確地指明了這一點,他說:“愈少從外麵把這種理論硬灌輸給美國人,而越多由他們通過自己親身的經驗去檢驗它,它就愈會深入他們的心坎。”“因為在沒有實際需要的時候,一切說教都是沒有用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中國與人民群眾的廣泛際遇,正適合了當時人民群眾社會實踐的迫切需要。因而,使自身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對人民群眾的思想和工作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首先,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逐步樹立了唯物主義世界觀。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這裏的“迷信”具有兩種意義。一是對鬼神、上帝的信仰與頂禮膜拜,這主要表現在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學習哲學,人們逐漸淡化和清除了這種思想。比如,天津南開區南召子三條胡同的家庭婦女,通過兩年多的學習都克服了這種思想,知道迷信和鬼怪都是虛假的,再也沒有人去信神、算卦、求仙了。二是生產中的保守思想和畏難情緒。比如,鄭州市國棉三廠工人通過學習哲學,分析工廠的實際情況,發揮主觀能動性,開發生產發展的潛力,批判“生產到頂”的悲觀論,從而大搞技術革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其次,改進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了人們生產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學哲學以前,麵對社會進步和生產發展所帶來的錯綜複雜的新問題,工農群眾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產管理中,往往用高度的政治熱情和自身的急躁情緒取代了科學的致思趨向和管理方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通過學習哲學,他們懂得了實事求是,調查研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抓主要矛盾,群眾路線等觀點,從而自覺地克服了生產和管理中的盲目性和急躁情緒,改進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了生產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比如天津仁立毛呢廠參加學哲學的人遇到了問題時便說:“這事咱得分析分析,別犯主觀。”“具體問題咱得具體分析”,“客觀地分析問題,主觀地努力解決。”再次,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比如,他們在學習了主要矛盾的原理後,就主動在生產中抓主要矛盾,尋找解決問題的關鍵,並主動加以解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正如上海求新造船廠總結的那樣:“我們在生產中取得的成績是和群眾學哲學分不開的,因為群眾性的理論學習的開展,提高了職工的思想認識,發揮了職工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後必然會貫徹到生產中去。”

從現實生活對哲學的作用方麵看,這次運動也有利於哲學自身的發展。首先,群眾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一旦他們用自身的經驗去觸及從這種經驗中升華出的哲學理論時,他們不僅會很快地把握住哲學的精神實質,而且會激發出一些極為深刻的思想火花,具有獨到的真知灼見,這有利於專業哲學工作者吸收。其次,這次群眾運動,把一些專業工作者從書齋和書本中呼喚了出來,使他們走向了群眾,直接切近了社會實踐,有利於他們的哲學創造和及時從群眾的豐富實踐經驗中,提煉出哲學結論,從而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

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缺陷。從各個時期人民群眾在報刊上發表的學哲學用哲學的文章看,無論是“大躍進”的理論,還是“文革”的理論,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普遍認同,他們的文章從哲學的角度,結合自己的實踐,為這些理論進行了牽強附會的論證,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思想和生產的發展。比如,為了論證“大躍進”的合理性,無限度地誇大和拓寬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範圍,不僅把科學當作迷信破除,而且把“左”的東西,主觀主義和唯意誌論也當作“解放思想”來加以論證,其實際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了。從哲學自身的完善和發展看,則逐步地表現出了形式主義、簡單化、庸俗化和實用主義的傾向。

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所表現出來的缺陷產生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有的同誌認為,這種情況的出現是人民群眾學哲學的必然結果,從而從根本上否定這次運動。我們認為,這些缺陷的出現不能歸之於人民群眾學哲學運動本身,它具有眾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麵:

首先,工農群眾文化水平低下,又是直接的物質生產者,學哲學的時間有限,這一切決定了他們對哲學的學習缺乏係統性。但是,隻有係統化的知識才能變成自己的能力,正如恩格斯所說:“如果不是係統的鑽研,那就得不到任何重大成就。”事實正是這樣,工農群眾主要是學習了毛澤東的幾部哲學著作,而且主要是知道了其中的一些基本觀點,如實踐的觀點,實事求是的觀點,矛盾的觀點,階級鬥爭的觀點等。這樣,當他們麵對著少數人的假馬克思主義的衝擊時,也就失去了分辨能力,從而為少數人達到他們的罪惡目的所利用。

其次,出現這種情況的更重要原因,是黨的政策的失誤和錯誤的導向以及少數陰謀家的插手和操縱。這次運動純粹是人民群眾由於社會實踐的需要自發地開始的。1958年,隨著“大躍進”的提出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興起,迫使人民群眾在理解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關係時,片麵強調了後者,而否定了前者。1962年又配合階級鬥爭的形勢,要人民群眾為階級鬥爭“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做哲學的論證,這就明顯地表露出了形式主義、簡單化的傾向。“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幫”出於反革命的政治野心,明確地提出了“活學活用”的實用主義的口號,采取斷章取義,肆意歪曲的方式,完全把哲學變成了實用主義和庸俗化理論,把人民群眾學哲學運動徹底引入了歧途。

由此可見,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中出現的這些缺陷,責任不能由人民群眾來負,而完全是由黨的政策的失誤和錯誤導向以及少數人的破壞所造成的。因而,我們認為,哲學解放以及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的思路是正確的,我們不應該對此進行毫無道理的主觀否定,而應該通過對這段曆史的總結,在如何防止群眾學哲學運動中的形式主義、簡單化和實用主義、庸俗化上下功夫。

§§卷二 新反思:晚年毛澤東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