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運動(2 / 3)

人民群眾正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作理性工具來把握的,他們學哲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50年代,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轉移,以生產為中心的各項工作飛速發展,許多錯綜複雜的全新問題呈現在人們麵前,廣大人民群眾迫切需要提高自己,改善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日益覺悟到學習理論的重要,於是就求助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以,他們學哲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背幾個教條,也不是為了獲取學位,而是為了應用。天津工人在一次哲學座談會上說:“我們決心學哲學,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提高生產。學了以後,懂得很多道理,腦子開竅了,辦法就多了。”湖南省汨羅鄉農民也認為,他們學哲學不是為了讀完一本哲學書,而是為了解決當前工作上、思想上的問題。

可見,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的態度,一開始,方向是正確的,目的是明確的,態度是端正的。這種學用一致,學是為了用的目的和態度,使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理性特征取得了契合與統一。這種統一不僅使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而且也是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的力量源泉。因為,具有實用理性特征的中國文化所塑造的廣大人民群眾,會通過他們所取得成果的切身感受,來獲得進一步前進動力的。

(二)從學習方法上看,其特點表現為:結合具體工作實際學和用

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的運動一經興起,就迅速遍及全國各地,涉及到各行各業,滲入到各個階層,工人、農民、士兵,甚至家庭婦女都行動了起來,他們雖然文化程度低,但他們都是各項社會實踐的直接參加者,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這些社會實踐的概括和總結。這樣他們就比較容易地借助於自己豐富的感性經驗,直接去領會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直接與自己從事的具體工作實際溝通起來。所以,人民群眾很快就找到了學哲學用哲學的正確方法:結合工作實際學和用。

結合具體工作實際學和用的方法,是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書本出發的方法。工農群眾認為,從書本出發,不問對象,不進行調查研究,理論脫離實際,無的放矢,漫無邊際,傾盆大雨地搬概念,既學不好哲學,也沒有什麼用處,而從實際出發,結合具體工作實際去學,就能做到理論聯係實際,抓住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靈魂,促進生產的進步和思想的提高。天津工人就曾對哲學教員提出:“你們別光講書本,得講講我們幹的這些事,哪點是哲學。好讓我們聽得懂,聽了有用。”湖南汨羅鄉的農民也反映:“講道理不分大道理和小道理,隻要是實道理,不是空道理就好。如果是空道理,就是小道理也很難使人懂;如果是實道理,就是大道理也能使人領會透徹。”從這種實際情況出發,各地人民群眾都采取了正確的具體學習方法。黑龍江各地工農采取的具體方法是:需要啥,學習啥,邊學習,邊辯論,邊行動;天津工人采取了學習哲學、解放思想、提高生產三位一體的方法;山東範縣(注:現已劃歸河南)農民的方法是:以實踐為綱,理論聯係實際,做什麼,學什麼,就實論虛,以虛帶實。

結合具體實際工作學和用的方法,既基於人民群眾本身的實際水平和求實精神,又是他們學哲學用哲學目的的具體體現和實現的必然環節。這種方法本質上就鮮明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聯係實際的基本原則。他們采取的這種方法本身就最好的說明了他們透徹地把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

(三)從教與學的手段上看,其特點是:以毛澤東哲學著作為主要教材,以群眾自我教育、互為教員、能者為師的方法解決師資問題

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首先遇到的問題是選擇什麼樣的教材。馬克思說:“理論隻要它大眾化的表現,就能夠把握大眾。”所以,人民群眾學哲學不可能采用大學的係統哲學教材,而必須采用適合他們自身特點的通俗化的哲學讀本。在學習過程中,各地工農群眾普遍認為,毛澤東的哲學著作比較適合。他們感到,“毛主席的著作深入淺出,好入門,也能夠深鑽。”因而廣大人民群眾幾乎都是以毛澤東著作為教材,特別是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在這些著作的基礎上,教員們再從各自的實際出發,結合當時黨的文件,寫出通俗教材。從總的情況看,這些教材都沒有超出毛澤東這幾篇著作的內容。毛澤東的哲學著作,都是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科學總結,又用中國化、大眾化的語言對高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進行了靈活的表述。人民群眾以毛澤東著作作為教材是一個成功的經驗。

人民群眾學哲學除選擇合適的教材外,還需要有人給他們講解。根據當時的情況,全國人民幾乎都參加了學哲學運動,不可能有充足的專業哲學教員。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大多采取了自我教育,互為教員,能者為師的方式。

(四)從學習效果上看,其特點是:理解偏於感性

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態度端正,目的明確,方法正確,措施得力,對他們的思想和工作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由於他們自身的種種條件的限製,他們對哲學的把握,從總的傾向上來說,具有理解偏於感性的特點。當時,工人、農民文化程度以初小、高小居多,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再加上他們都是直接的生產者,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都受到了限製。他們不可能係統地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把握,隻能結合自己工作的實際有重點地學習幾個原理。所以,他們不可能通過實踐中的學習在抽象的高度上全麵而係統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多數情況下,隻能是在實用的層次上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感性體驗而取得感性的認同。正因為這樣,人民群眾在學哲學時往往把物質等同於物質的具體形態、把矛盾等同於鬥爭、把實踐等同於他們的勞動。在當時的客觀條件下,這種現象的出現是難免的,這些現象將隨著我國生產力的發展,隨著人民群眾文化水平的提高,逐步得到克服,這與“四人幫”的實用主義哲學有著天壤之別。誠然,我們不能將這次運動看成是完美無缺的事情,但也不能借批判“四人幫”的實用主義而全盤否定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的意義。

三、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的意義和缺陷

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對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和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但是,由於這個運動過程的曲折性和複雜性,人們對這種影響的性質的評估曆來存在著重大的分歧。我們應該采取客觀的、科學的態度和方法,站在曆史的高度,應用曆史的觀點,對這次運動的意義和缺陷作出符合事實的估價。

縱觀這次運動的曆史進程,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的重大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打破了哲學的神秘感

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整個人類曆史上,由於廣大人民長期被限製在物質生產領域,被剝奪了從事腦力勞動的權利,在人民群眾和精神生產之間挖了一條巨大的鴻溝,拉開了人民群眾與哲學的距離,使廣大人民群眾不僅不懂哲學,而且很少有人知道哲學的存在。即使有人知道哲學的存在,也隻是認為哲學隻有“聖人”或知識分子才能懂得,對於勞動人民來說,企求哲學的親近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因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哲學一直像一團神秘的迷霧籠罩在人民群眾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