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毛澤東的個性觀(2 / 3)

對上述兩個關係的認識所顯示出的關於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問題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理論觀點表明,毛澤東的個性觀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其一,毛澤東的個性觀超越了資產階級的抽象的個性論,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現實的具體的個性論。這體現在,超越了資產階級往往把爭取資產階級自身的社會自由說成爭取一切人的個性解放的超階級性,強調人的個性的階級製約性;超越了資產階級倡導擺脫曆史條件製約的“絕對自由”個性的超曆史性,強調人的個性的曆史製約性;超越了資產階級把個人同社會、集體抽象對立的孤立的個人個性觀,把個性的發展同社會、集體的發展統一起來。其二,毛澤東的個性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的深層規律。認為,人類發展最終必然落腳到每個人個性能力的發展上,社會曆史發展的最後基本趨向,是在社會發展前提下的人的個性的發展,同時發達的社會生產力並不能直接帶來個性的發展,個性的發展還要求解決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屬人性質問題,個人本身能力及其個性的發展既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動力,又是未來社會進步程度的重要體現。其三,毛澤東的個性觀體現了研究人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問題的科學方法論。始終從人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結合上探討個性問題,把個性的因素歸結於社會的根源,致力於揭示:社會發展如何製約著每個曆史時代人的個性發展,而每個曆史時代所爭取到的人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又如何推動社會生產力的演化和生產關係的變革。

毛澤東的個性觀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於透視和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個性塑造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其一,為客觀、辯證地估價改革開放以來人的個性解放和發展狀況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將毛澤東的個性觀用於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人的個性狀況,我們可以發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製定的基本路線和采取的一係列完善各項具體製度和政策的措施及其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麵所取得的成果,對於人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逐漸深化的經濟體製改革,使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的自主權日益凸顯,使勞動者與勞動資料、勞動與報酬、勞動與決策日益直接結合起來,促進了物質生產活動與人的自主活動的直接統一,從而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人們既可以在生產領域中比較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豐富個性,又由於物質生產基礎的豐裕可以在閑暇時間學習科學技術,從事娛樂活動,並通過各種形式與廣闊的世界發生聯係,不斷開辟著全麵發展個性的各種通道。逐漸深化的政治體製改革不斷解放和促進了被過去僵化的政治體製壓抑著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積極性,使人們行使當家做主權利的意識、能力、水平顯著提高,人們在積極關心國家和集體政治事務的活動中,鍛煉了全麵發展所必需的自覺性、獨立性和自主性品格。對以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學文化為主要內容、以培養“四有”新人為主要目標的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視,日益克服著人們知識的貧乏、思想的落後,培養著宏偉的抱負、高尚的情操、遠大的理想,向著更全麵地發展每個社會成員的智慧、能力、創造精神、豐富個性的目標不斷前進。然而,我們也同時可以看到,我國目前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客觀上,生產力還不夠發達,在經濟中還沒有完全處理好宏觀指導與市場調節、物質生產與人口生產、積累與消費等關係,“按勞分配”的原則也不能很理想地貫徹實施;在政治生活中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還不夠完善,在一些黨員幹部中還存有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在精神文明建設上還沒有能夠及時和有力抵製封建餘毒和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一句話,盡管社會主義製度從根本上為人的個性自由和全麵發展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和規定了正確的方向,社會主義改革又為人的個性自由和全麵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動力,但人的個性自由和全麵發展實現到何種程度,則取決於人們的進一步努力和奮鬥。人的個性解放和發展的道路還很漫長。其二,為人們進一步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沿著正確軌道運行提供科學的思想觀念。個性解放和發展必須有正確的個性觀作理論指導,按照毛澤東的個性觀,結合我國個性發展狀況,需進一步明確以下二點:一是必須進一步樹立生產力決定社會發展和人的個性發展的觀念。無論是社會發展還是人的個性發展,都是一個由生產力發展所推動和製約的曆史過程,對於社會曆史過程中生產力發展不足階段上出現的人的個性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不能用犧牲生產力甚至社會文明的辦法去換取個人之間的所謂“公平”發展。二是要樹立正確的差別觀念。社會主義雖然消滅了剝削製度,從根本上鏟除了對抗存在的基礎,但社會主義並不是無差別的境界,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分工仍然存在,並且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發展,同時,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之間在根本一致的基礎上,還存在著差異,社會利益的發展還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犧牲部分個人利益的情況。同時,我們的改革既然是以市場取向為目標的深刻的社會變革,是利益的調整,利益就不可能平均地落實於每一個人。利益分配的標準隻能是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麵進步。但是,在正視差別存在的同時,還必須避免差別的進一步拉大。這就要求,在推進市場取向改革的同時,還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沒有宏觀調控的幹預,不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能健康發展,勞動者的個性也不能獲得真正解放。因為純粹的市場經濟必然帶來社會的兩極分化、貧富懸殊和社會不公,社會矛盾也會激化,人的個性發展將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其三,為人們自覺克服西方不健康的個性觀念的影響提供了銳利思想武器。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的一些文化觀念也相繼傳入,這些文化觀念中的個性觀對我國一部分青年人的個性觀念的塑造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如弗洛伊德主義和人格主義的個性觀,無神論存在主義的個性觀,馬斯洛和弗羅姆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個性觀,這些個性觀盡管有一些片麵合理的因素,但總體上來說,都具有脫離社會的發展而突出個人個性發展的片麵性。我們應該對此持辯證揚棄的態度,吸取其合理因素,剔除其不合理成分,自覺用毛澤東的個性觀武裝自己,促進自己個性的全麵發展。總之,按照毛澤東的個性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的個性塑造應掌握的基本思路是:以培養國人的人格獨立化、自主意識和行為自主權為中心內容,同時倡導每個社會成員,把進一步提高個人主體生存境界的先進性追求,與改善全民族的生存狀況的廣泛性努力結合起來,使人們的個性發展,在兩個文明協調發展良好局麵的基礎上,形成在廣泛性基礎上的提高和在先進性引導下的普遍化的良性循環。

二、黨性與個性

在明確人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辯證關係的基礎上,毛澤東比較係統地論述了黨性、個性及其相互關係。從新出版的《毛澤東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看,有不少篇章論述到黨性與個性問題。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口頭政治報告》和《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結論》兩篇重要文獻,都把黨性與個性作為專門問題加以闡發。盡管毛澤東當時闡述這一問題有著特殊的曆史背景,是為了反駁某些人所散布的“共產黨是要消滅個性,隻要黨性”等錯誤言論的,從而大部分篇幅在於強調個性對黨性的意義,但是,從總的精神看,他對黨性與個性關係的闡述,思路是明晰的,內涵是豐富而深刻的,在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史上首次比較集中地係統地說明了這一問題,值得深入學習、研究和探討。聯係毛澤東的其他有關論述,我們認為,毛澤東在黨性與個性關係問題上的理論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關於黨性和個性的豐富內涵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則,黨性是階級性的集中表現,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黨性應當是中國無產階級階級性的集中表現。毛澤東堅持並應用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來研究中國共產黨的黨性問題,並將這一問題置於整個中國社會發展的宏闊視野中進行考察。從六個方麵說明了黨性的內涵:其一,黨性的合客觀曆史規律性。中國共產黨從“它一開始,就是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為基礎的黨,這是因為這個主義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最正確最革命的科學思想的結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正確性和革命性就在於它是最深刻和全麵地反映了世界曆史規律的科學理論。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也就“能說明中國的革命運動,說明這個運動的各個方麵,說明它的內部聯係,包括軍事、政治、文化、經濟,整個革命工作的各個側麵及其內部聯係,並總結經驗,把它提高起來,使之條理化、係統化”。這些條理化、係統化的知識,就是中國共產黨在深刻全麵地把握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形成的用於指導中國革命運動的科學理論。因此,中國共產黨的黨性是奠定在科學性基礎之上的,具有合客觀曆史規律性的特點。其二,黨性的人民性。“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它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係。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其三,黨性的先進性。毛澤東把黨比喻為先進的部隊,並指出:“黨這個軍隊同人民的其他軍隊比較有許多特點,它是先進的部隊,是有組織的先進部隊,比較別的組織更有組織性,更加嚴密,更加統一,共同為著一個目標奮鬥。”其四,黨性的統一紀律性。“一個軍隊,要有統一紀律。”“黨這個軍隊也是一樣,沒有統一紀律,沒有民主集中製,沒有民主或者沒有集中都不行”。其五,黨性的廣泛民主性。毛澤東指出,在我們黨內,“像封建社會皇帝專政是不行的,那是封建時代的事。我們實行革命人民的民主,它和資產階級的民主、舊民主是不同的,它是更廣泛的民主”。其六,黨性的黨員自覺性。“黨是人民中優秀分子的結合,大家是自覺地願意受約束,就是承認黨綱、黨章,服從黨的決議案,願意自我犧牲”。在毛澤東看來,整風是提高黨員黨性自覺性的有效途徑,“沒有整風黨是不能前進的”。

毛澤東沒有給予個性一個明確的定義,但綜合他的論述,我們不難把握他關於個性概念的有關規定。《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結論》這一重要文獻中,毛澤東曾在同等程度的意義上用了人格、自由、獨立性、個性等概念,認為“獨立性、個性、人格是一個意義的東西”。而且,對於這些概念的分析都是放在中國社會發展的曆史背景之中的。在毛澤東對這些概念的使用中,我們可以體會出他賦予個性內涵以如下規定:其一,個性是一種社會性,是一種“社會個人”的獨立性和具體性。人不能以孤立的個體形式存在,但是人的群體性又根本不像螞蟻、蜜蜂的“社會”那樣,是由遺傳機製所造成、由生理上完全特化了的個體所構成的有機群體,一窩螞蟻實質上隻是一隻螞蟻,一窩蜜蜂實質上隻是一隻蜜蜂,而人類個體總是具有某種獨立性的,人之所以為人正是由於它“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隻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又是分為階級的,現實的具體的人隻有在自己所屬的階級中才能取得獨立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毛澤東明確指出:“在我們黨內,在我們解放區,人民有了比較充分的自由,有獨立性和個性。而在封建製度下,人民是沒有人格、沒有自由、沒有獨立性、沒有個性的。”其二,個性是一種主體性,是個人行為的自主性和個人人格的獨立性。人不僅是一種“社會的個人”,而且是一種有意識的、能動的存在物。“社會個人”的獨立性和具體性,最集中的表現就是在活動中個人行為的自主性和人格的獨立性。隻有具有自己獨立人格的人,才能成為有個性的個人。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由於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隻有金錢和資本才具有個性,而人特別是勞動者個人則被剝奪了個性。毛澤東對這種觀點表示認同,並據此分析了中國的情況:“中國的地主階級、資產階級有財產所有權,他們使大批的人破產,使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破產,財產集中在他們手裏,他們自己就有獨立性、個性、自由,而廣大人民喪失了財產所有權,也就沒有個性、獨立性、自由,或者是削弱了。”有無財產是人是否具有行為自主性和人格獨立性的物質前提。毛澤東正是從這一前提出發得出這一結論的。也正因為這樣,他把人格看成與個性一個意義的東西。其三,個性是一種獨創性,是“社會個人”的一種自由存在的“獨創性發展”。對於這種自由存在和獨創性發展,馬克思曾經指出:人的這種“獨創性意義上的‘唯一性’,是以下麵這一點為前提的,即無比的個人在一定範圍內所進行的活動不同於其他的個人在同一範圍內所進行的活動”。就是說,人的這種具有獨創性發展意義的個性傾向具體體現為:個人給他所進行的活動打上了鮮明的個人烙印,使這種活動及其產物成為他的自由個性的對象化。在上述的引文中我們已經發現,同馬克思的思路一樣,毛澤東不僅在個性的同等意義上使用自由這一概念,而且明確把這種創造性發展意義上的個性稱之為“創造性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