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毛澤東哲學與實踐唯物主義(2 / 3)

從毛澤東對實事求是這一主體活動的普遍法則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它對實踐唯物主義具有下列幾個重要意義。首先,實事求是堅持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一般唯物主義的前提,但又克服了舊唯物主義單純從客體出發,片麵強調客體對主體活動製約性的弊端。認為舊唯物主義的經驗論者否認理性認識的價值,滿足於片麵的感性經驗,並不是實事求是的做法。相反,由於它無視事物本身固有的規律性和本質,極易導向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所以,毛澤東認為,雖然認識開始於經驗,但決不能固守經驗。因為,實事求是的根本在於“求是”,也就是要獲得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理性認識。這就是需要在堅持客觀性原則的前提下,發揮主體的自覺能動性。其次,實事求是積極肯定了主體的能動性的作用,但又克服了唯心主義在這個問題上的抽象性。毛澤東認為,由於客觀事物的本質的特殊性和隱藏性以及各種條件的多樣性和可變性,要獲得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是實事求是的辯證法靈魂。但這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為前提,否則就會陷於主觀主義。所以,毛澤東反複強調:人們要想在工作中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任何人“不可以超越客觀情況所許可的條件去計劃自己的行動”。否則,在實踐中必然失敗。最後,實事求是不僅強調“求是”,還倡導用求得的“是”啟發和引導我們改造世界的行動。因為理論本身並不是目的,隻是改造世界的手段,“抓著了世界的規律性的認識,必須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實踐中去”。隻有這樣,才能在實踐中把主體的合目的性的內在尺度與合規律性的物的尺度現實地統一起來,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上述分析說明,作為實踐唯物主義的中國化的實事求是理論,是主體活動的普遍法則。但是,它隻是給人們指明了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主體對待客體應持的一般態度和觀點。而實踐唯物主義所要求的是對現存世界的現實改造,是現實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這就需要把實事求是的一般觀點,具體化為主體活動的具體方式和方法。

毛澤東敏銳地抓住了這一點。他說:“哲學的研究不是為著滿足好奇心,而是為改造世界。”正因為這樣,毛澤東認為,辯證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宇宙觀和方法論的一致體。基於此,毛澤東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創造性地為主體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提出了一整套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極大地豐富了實踐唯物主義的內容。這主要有:調查研究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的方法和一般與個別相結合的方法。這些方法及其所屬的一係列更具體的方法,構成了毛澤東方法論的特有的體係。深入研究這些方法論的理論構成以及毛澤東對其方法的係統運用,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實事求是與實踐唯物主義

實踐唯物主義是哲學研究者對以往流行哲學體係的弊端進行反思後,溯本求源,從馬克思的著作中發現的一顆燦爛的明珠。近幾年來,特別是1988年以來,我國哲學界對它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隨著討論的拓展與加深,有的學者甚至已著手建構實踐唯物主義的哲學體係。但在這方麵,學術界並未取得一致意見。我們認為,實踐唯物主義的提出,不僅是哲學理論改革的需要,也是目前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實踐對哲學研究的迫切要求。因而,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對馬克思的幾句話進行煩瑣的考證,而在於領會其精神實質和把握其基本原則,在於將其精神實質和基本原則與中國哲學的優良傳統結合起來,並用以提煉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從而建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毛澤東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其實事求是的理論,以高度濃縮的形式,成功地將實踐唯物主義的主體性原則、能動性原則和實踐性原則有機地熔為一爐,成為實踐唯物主義哲學基本原則中國化的理論表現。所以,對實事求是的精神實質和理論意蘊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將對我國當前哲學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具有重大啟發價值。

所謂實事求是,就是從客觀實際中引出固有的規律性,作為行動的向導,以便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有效地發揮根據和符合實際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實事求是,作為現實的認識和實踐過程,它必然展現為個體實踐或群體主體的實際操作(包括思想操作和變革現實的具體行為)和實施過程。這就呈現給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實事求是必定是主體的實事求是,離開了主體也就失去了實事求是的物質承擔者,因而,主體性原則是實事求是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實事求是的基軸和核心。

從根本上說,主體性原則的基本精神就在於,從主體的角度看待客觀世界,並從主體的角度處理主體與客體的關係。但這並不意味著取消了客體,而是將客體納入了主體的認識和實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客體始終製約著主體,主體則發揮自己的力量力求戰勝客體,使客體服從於主體。那麼,主體性原則在實事求是中是怎樣體現的呢?

首先,實事求是以“客體實際情況”代替了物質概念及純粹自然。在毛澤東哲學思想中,從來沒有把追尋一個脫離實踐活動而純粹自在的物質本體作為趨近的目標。因而,在實事求是中,毛澤東並不是將“實事”簡單地等同於作為世界之本體的物質,而是從實踐主體對客觀世界的現實存在出發,將“實事”明確規定為“客觀實際情況”。這個“客觀實際情況”,既是實踐主體的實際生活過程,又是實踐主體的活動本身,還是主體實踐活動的現實結果。概言之,“實事”就是馬克思所理解的與實踐主體相對立的現實“感性世界”。馬克思曾明確指出,這種現存感性世界絕不是費爾巴哈所理解的那種開天辟地以來的自然的存在,而是實踐主體的物質實踐活動本身,以及通過這種實踐活動而逐步展開的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現實結果。可見,毛澤東把對象化了的客觀實際作為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前提,進而又從主體的角度界定了客觀實際的範圍和界限。客觀世界隻是在主體的視野和實踐範圍內,才獲得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據此,毛澤東以主體為參照,把客體實際規定為與主體相對立的一切事物。這就賦予客觀實際以豐富和深刻的主體性內涵:第一,它首先是人類實踐活動所涉及和賴以進行的物質的優先存在;第二,更重要的是凝聚了人類本質力量的人化自然;第三,還涵蓋了與特定主體相異在的一切意識現象。這表明,實事求是正是從主體而不是從客體的角度看待感性世界的,昭示了實事求是對待現實世界的主體性傾向。

其次,從動態角度審視,作為過程的實事求是可以概括為:引出規律,作為向導,或從實際中來,到實際中去。因而,實事求是,本質上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兩個過程的統一,體現為不可分割的認識關係和實踐關係。在這個過程和關係中,主體和客體都始終統一於主體的自覺活動,並以主體為基軸,展示出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從而表明,實事求是是從主體角度看待主體與客體的關係的。這具體體現在主體的認識和實踐過程中。

認識世界(從實際中來),也就是要求主體在實踐活動中獲得關於客體的知識,然後據此製定主體行動的計劃和措施,以及指導行動的實踐圖式。但在獲得客體知識和製定實踐圖式時,都是以主體為核心展開的。第一,主體的思維在反映客體存在時,是按照自身的結構方式,基於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去進行認識的,並且客體進入主體認識的範圍,不是客體自發的而是主體自覺的趨近的結果。第二,客體對象內化為主體觀念的過程,本質上是主體在人腦這個思維空間中對客體進行“改造”的過程。“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這個改造過程,實質上是主體根據自己的需要、目的和價值取向,對客體信息選擇和意識自身的建構過程。由此得到的關於客體的知識,絕不是客體的簡單的鏡像,而是一種凝聚了主體性的客體形象。這就肯定了主體在認識客體時的選擇性、創造性,是從主體的角度看待主客體間的認識關係的。

改造世界(到實際中去),也就是通過主體的現實變革活動,在客體的實際形態上顯示主體自身的價值,滿足主體的需要,達到主體的特定目的。因而,改造世界也是以主體為軸心。具體說來:第一,主體改造客體首先是為了滿足主體的需要,需要是激發主體對客體進行改造的內在動因和永恒力量。需要產生於主體的自身結構和規定性,因而,需要本身就是主體自身的規定。所需要的東西,是客體能夠產生,而主體所缺少的東西,所以,滿足需要就是客體對主體的趨同。第二,主體改造客體要達到一定的目的。目的是需要的具體化和現實化。主體的目的規定了客體趨向主體的方向,因而,目的活動的特點,不是主體接受、服從於客體的規定,而是客體接受、服務於主體的規定,是使主體的本質力量和價值凝結、顯現於客體,以創造出符合主體需要的現實物質形態。這就高揚了主體在改造世界中的地位,從主體的角度判定了主客體間的改造關係。

其三,實事求是中的“實事”(客觀實際情況)和“是”(客觀規律),都是不依賴於特定主體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並在一定程度和範圍內,通過各種途徑製約著主體。要實事求是,首先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而不是從主觀願望出發。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貫穿於實事求是的整個過程。因而,實事求是在堅持從主體角度審視感性世界和以主體為基軸處理主客體關係時,並沒有取消客體,而是將物質客體作為內在的物質本體論前提納入了主體的活動。

從主體與客體間的認識關係看,認識必先有認識的對象,這個對象就是與主體相對立的客體。這個客體雖然隻有納入主體的實踐過程中對於主體才有存在的意義,但它的優先地位是仍然保持著的。毛澤東始終強調,主體要如實地反映客體的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來決定鬥爭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他說:馬克思主義“教導我們認真地研究情況,從客觀的真實的情況出發,而不是從主觀的願望出發”,“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分析這些事實中找出方針、政策、辦法來。”這說明,實事求是在“求是”的過程中,並沒有取消物質客體的優先存在,而是把它當成了認識的出發點,當成了決策、計劃、方針和政策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