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澤東再認識的豐富內容(3 / 3)

對毛澤東思想基本原理的再認識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麵,那就是在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運用毛澤東思想基本原理去分析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在堅持毛澤東思想中發展毛澤東思想。在這方麵,鄧小平同誌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正如《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所指出:“在新時期中,鄧小平同誌和中央領導集體一起,作出了關係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兩大曆史性貢獻。一個是領導全黨總結建國以來的曆史經驗,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堅持科學地認識和評價毛澤東同誌的曆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係。另一個是創立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製訂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確立了黨在經濟、政治、外交、教育、科技、文化、軍事、祖國統一、黨的建設等方麵的一整套方針政策,成功地開辟了在改革開放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道路。”

(四)對毛澤東重要著作的再認識

毛澤東的思想是通過他的一係列著作來表達的,毛澤東的著述生涯是毛澤東生平和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毛澤東重要著作的再認識不僅是對毛澤東再認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毛澤東的生平和實踐、對毛澤東的基本思想進行再認識的基礎。對毛澤東著作的再認識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一是可以進行考證和考據,即借助於一些搜集得來的可靠材料,對毛澤東著作中的一些線索不清或容易引起爭議的文獻進行認真考察,以確鑿的證據理清其寫作背景、具體寫作或修改以及發表的過程。如劉金田、吳曉梅著《〈毛澤東選集〉出版的前前後後》、施金炎主編《毛澤東著作版本述錄與考訂》。二是可以進行詮釋和解說,即對毛澤東的重要著作進行注釋、講解和評價,是在學習、研究和理解著作的基礎上對著作的基本思想作出自己的解釋。如李達的《〈實踐論〉解說》和《〈矛盾論〉解說》。三是可以進行比較研究,即把毛澤東的重要著作與其他人的相關著作予以比較,以利於更深刻地理解著作思想內蘊,如可以把毛澤東的《改造我們的學習》與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進行比較研究,從這種比較研究中深刻認識實事求是思想理論的發展。四是可以進行應用性研究,即考察研究毛澤東著作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運用和發展過程,以更準確地把握這部著作的理論實質和實踐功能,如蔣照義、李君如的《中國革命與〈矛盾論〉》。五是可以進行修辭學或語言學研究,即研究毛澤東在其著作中的語言風格和寫作技巧。六是可以進行整部書的綜合研究,即把毛澤東的選集、文集、文稿集、書信集等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體係進行研究。如胡為雄的《毛澤東十四部書覽要》。

(五)對毛澤東的個性特征和人格魅力的再認識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曆史的必然性體現在偶然性之中,社會發展的加速與延緩雖然最終是由生產方式的性質和水平所決定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這些偶然性,其中包括一開始就站在運動最前麵的那些人物的性格這樣一種偶然情況。普列漢諾夫也曾經說過:曆史偉人可以因其性格帶有某種特點而影響到社會的命運。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曆史與毛澤東的名字有不解之緣,有誰能否定毛澤東的個性和人格力量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呢?我們可以得出“沒有毛澤東就沒有新中國”的結論,但我們也同樣也可以得出“沒有毛澤東就不會有‘文化大革命’”的論斷。這樣,當社會進一步發展需要我們反思曆史的時候,就無法避開對毛澤東的個性特征和人格魅力的再認識,這種再認識也可以是多層次、多角度的。一是可以進行政治層麵上的再認識,如聚生等著《毛澤東的領袖魅力》;二是可以進行文化層麵上的再認識,如陳晉著《毛澤東的文化性格》;三是可以進行比較研究,如施友鬆著《中國現代三大偉人——個性與時代轉換》、譚一青著《才智、膽略、人格的較量——戰場上的毛澤東與蔣介石》;還可以從其他角度進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