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堅持毛澤東科學思想,發展毛澤東的偉大事業(2 / 2)

第三,對毛澤東晚年的情況要作具體分析。說毛澤東晚年犯有錯誤,並不是說他晚年所作所為都是錯誤的。從黨來說,在黨發生大的失誤和挫折時,從來不是一團漆黑,一無是處。無論在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時期,對黨的曆史發生重大的影響的往往存在著兩種發展趨向,一種是正確的和比較正確的發展趨向,一種是錯誤的發展趨向。前一種占主導地位,對黨的曆史發生積極的影響;後一種占主導地位,對黨的曆史則發生消極的影響。但即使在錯誤的發展趨向占主導地位時,黨內還會有正確的和比較正確的發展趨向對其進行抵製和抗爭,努力減少黨遭受的損失和危害。甚至在發生失誤和挫折比較長的時期,也可能有糾正某些錯誤的時候,因而在沉重的歲月也會出現一些光明的亮點。就毛澤東晚年來說,他個人的思想也存在著兩種趨向,當正確的和比較正確的趨向占主導地位時,他就提出一些錯誤的觀點,作出錯誤的決策。這是黨有相當一段時間出現勝利與挫折、輝煌與失誤交錯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黨在探索過程中發生曲折的反複的一個重要原因。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黨所以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就是由於黨內始終存在著正確的和比較正確的發展趨向,它的不斷積累、擴大,最後取代錯誤的發展趨向而占據領導地位,撥亂反正,使黨的發展重新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黨的領導層存在兩種發展趨向,是《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最先明確提出的。這是迄今分析黨的曲折複雜曆史的一個比較令人信服的說法。

第四,對毛澤東晚年的錯誤應取辯證的積極的態度。任何錯誤都是不好的,毛澤東晚年的錯誤也不例外。但是,按照唯物辯證法,任何事物都是能相互轉化的。“禍兮福所倚”,失敗是成功之母,挫折有可能成為勝利之本。鄧小平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時說:“我們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應該說‘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麵教訓。沒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就不可能製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政治、組織路線和一係列政策。三中全會確定將工作重點由以階級鬥爭為綱轉到以發展生產力、建設四個現代化為中心,受到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擁護。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有‘文化大革命’作比較,‘文化大革命’變成了我們的財富。”因此,他反複強調,“曆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財富。”據此,我們就不應當以單純消極的眼光看待黨的失誤和挫折,包括毛澤東晚年的錯誤。努力將“壞事”變成“好事”,這是辨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所要求的科學態度。幾十年來,我們黨正是堅持這種科學態度,將幾次失誤轉化為黨的財富的。粉碎“四人幫”以後,黨開始考慮今後的路怎麼走。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全麵撥亂反正,冷靜地分析國際國內形勢,總結失誤的經驗教訓,逐步探索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及特點有了初步的係統的認識,從而才有了這二十多年的輝煌成就,開創了中華民族曆史上從未有過的繁榮昌盛局麵。

鄧小平在主持起草第二個《曆史決議》時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就是恢複毛澤東同誌的那些正確的東西嘛,就是準確地、完整地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嘛。基本點還是那些。從許多方麵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誌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後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這是二十多年前講的,側重於講黨的事業的延續性和思想的繼承性。若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這話還可以作些補充。但是,就曆史的宏觀而言,放在黨的曆史的長河中來看,黨的曆史發展的總體情況,可能還是這樣。毛澤東對黨的曆史發展的影響是長久的、深遠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任務,還是遵照鄧小平所說的,繼承毛澤東的正確思想,糾正他晚年的錯誤,發展他畢生為之奮鬥的國家富強、民族複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事業。

立勝三部書出版,囑我作序。寫了上麵這些話,權為序。

2003年11月12日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