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曰“公平正義”。水是公平正義的化身,不論高低遠近,親疏貴賤,一視同仁。水,不論置於木盆還是水缸中,不論這些器物是平放還是斜置,它均一視同仁,做到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這就叫做“水準”。水在容器中,多而溢,從不多占一點便宜,就是白給,也堅決不要,表現出一種公正和公平。一場洪水過後,一切違反科學和自然規律的產物,將會蕩然無存,從這點看,水是公平正義的裁判員。
古人、先賢們對水的偏愛,對水的詠唱論述構成了源遠流長的水文化。寶雞市渭河貫穿而出,是一個因水而建,因水而興的城市。寶雞作為炎帝故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一個水文化曆史積澱深厚的地區。黃河、長江兩大水係貫概全境,炎帝以薑水而居,薑太公垂釣潘溪河畔,湯浴溫泉、麟遊唐井、九成宮醴泉和鳳翔東湖等把古代水文化、水文明推向極致。解放後全市興修了1.2萬處水利工程,特別是馮家山等大中型水庫的建成投用,奠定了寶雞現代農業、工業和城市發展的基礎,也成為現代水文化發展的基石。大批城市水景觀建設,增加了北方城市的靈性,使寶雞成為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依山傍水的城市。以水為主或其他文物相結合而建成的水景觀及水利風景區,實現了水和人文曆史的結合,擴充了水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展現了水的品格和魅力。以水為媒打造的城市社區,使居民有了親水、愛水的環境,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居住環境。市水利局組織的水利網談、水利論壇、水利論策、水利專刊、江河大典等,把水文化溶入城市和鄉村景觀建設之中,提升了水利精神文明的內涵,使水的優良品德與水利行業精神有機結合,打造著區域水文化的品牌。寶雞水文化建設,已形成了以曆史為脈絡,以發掘水工程使用效益為載體,以提升水務活動的文化含量為抓手,以彰顯水品德為特征,促進水利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水文化工作格局,並初步取得成效。
《詩經·秦風·蒹葭》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愛情挾著水之流韻,在水之湄誕生,愛因水起,情有獨鍾,成為兩千五百多年經久不衰的愛情絕唱。水利工作者對水的摯愛,依戀,對水文化的執著追求,猶如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無怨無悔,孜孜不倦。於是就有了那樣一批人,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在水利工地的棚舍裏,在水庫管理房的長夜間,在妻子、丈夫、兒女熟睡後,挑燈夜戰。對水,對水利事業的愛戀,成了從心底裏流淌出來的一篇篇詩歌、散文。那些握慣了鎬鍁,扳慣了閘閥的手,拿起了筆,歌頌山水,讚美生活。他們並非聖賢,卻有水一般的性格與情懷,卻像聖賢那樣,愛水,歌頌水,歌頌從事的水事業。這本散文集的作者有水利工人、水利科技人員和水利工程管理人員;有基層水官,也有基層一線的水管人員。他們帶著幾分拙樸,懷著一腔熱情,為水而歌。他們成為活躍在基層水利戰線的水文化戰士。作為一個基層水利工作者,我為有這樣的同事、朋友而感到自豪,作為一個基層水官,我為擁有這些誌同道合、興趣相投的同仁部下而欣慰,我願為他們服務,為他們工作,做他們的貼心人,與他們一起為水而歌,為水利事業的振興,為水文化的繁榮鼓與呼。
眾同仁為水而歌,我於此頌歌如水,為之跋。
2008年6月6日